Career NewsHealth Care

義肢矯形師手心腦並用
結合 3D 技術提升精準度 針對病人所需

義肢矯形師是復康治療團隊的重要成員,無論是矯形鞋墊、嬰兒矯形頭盔,到設計及配置義肢、義眼等,他們都必須手心腦並用,發揮專長。近年 3D 打印技術已應用於製作個人化的義肢,或製作 1:1 比例的骨骼模型作術前計劃等,有助提升製成品、手術精準度,面對技術、物料、零件的推陳出新,義肢矯形師更應透過持續進修增值有關知識,配合創意和良好的溝通、觀察能力,才能針對病人的獨特需要,設計更合適的治療方案。

 

義肢矯形師利用立體掃描器為病人身體取模,以製作康復所需矯形器。

文:麥懷欣 圖:受訪者提供

義肢矯形師隸屬於專職醫療職系,角色猶如醫療界的工程師,把工程學技術應用於人體的復康治療層面。香港義肢矯形師學會 (HKSCPO) 副會長胡傑 (Don) 指,義肢矯形師會因應病人的不同情况及需要,包括職業背景、生活習慣、自理能力等,利用人體生物力學原理和生理結構,為他們配置,甚至特別調整或設計合適的義肢、矯形器及康復輔助器具。

服務對象跨年齡層 個案要求大不同

義肢矯形師的服務對象涵蓋不同年齡層,如為患扁頭綜合症嬰兒配置矯正頭盔,以糾正頭骨形狀;為患扁平足、脊柱側彎的兒童、青少年,裝配矯形鞋墊、腰背架;為平衡力差的長者提供相關的矯形器,減少導致跌倒及骨折的機會;為患有嚴重神經肌肉疾病的患者度身訂造合適的特別座位和輪椅;以及為先天或後天意外及疾病 (如糖尿病) 所引起的肢體缺失者,設計及裝配身體各部位的義肢包括手、腳、面及義乳等。

義肢矯形師 Natalie 表示,工作着重耐性和與病人良好的互動,才能了解他們的個別需要,設計合適的治療方案。圖為她展示及解釋足部的骨骼結構。

3D 技術應用廣 不同層面提升工作效率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義肢矯形師需懂得融合傳統及新興技術,Don 以 3D 技術應用為例,為義肢矯形師的工作帶來方便。「傳統義肢及訂製矯形器是以打石膏方式取模,過程不僅費時,而且倒模期間,石膏會由軟變硬,並產生熱力,會令病人覺得不適,利用3D電腦掃描技術取模及 3D 打印技術作輔助,有助提升工作效率及準確度,縮短製作時間。」他補充,義肢矯形師亦會以 3D 打印技術製作 1:1 比例的骨骼模型,協助骨科醫生進行複雜手術的術前計劃及手術訓練。

以3D打印技術製作1:1比例的骨骼模型。

冷門學科 入職醫管局由見習義肢矯形師起步

義肢矯形學是一門冷門學科,本地僅有香港理工大學 (下稱「理大」) 的「生物醫學工程 (榮譽) 理學士學位」課程,提供相關專業訓練,是義肢矯形師入行的主要途徑。(此課程 2019/20 入學最佳 5 科平均 DSE 分數為 23.5 分。)

學員於首兩年會接受基礎的工程技術、醫療科學 (如解剖學和生理學) 訓練,學習生物電子學、生物力學和電腦編程知識;繼而在第三、四年選擇專攻「義肢矯形學」或「生物醫學工程」。修讀課程期間,學員需到理大工業中心接受培訓及到醫院義肢及矯形部或生物醫學工程相關機構實習。Don 指,上述課程獲國際義肢矯形學會 (ISPO) 認可為一級專業課程,選讀「義肢矯形學」專業的畢業生有資格參加 HKSCPO 的認證考試。

利用立體打印技術製作的上肢義肢。
利用立體打印技術製作的上肢義肢。

他以新人入職醫管局為例,會由見習義肢矯形師起步,接受為期一年的培訓,繼而可由二級義肢矯形師、一級義肢矯形師、高級義肢矯形師拾級而上。其中二級晉升至一級,需持有不少於5年或以上工作經驗及相關碩士學歷。他補充,業界人士持續進修已是大勢所趨,HKSCPO 會員當中,超過 9 成持有碩士學歷。

港有 150 名義肢矯形師 料投身私人市場成趨勢

目前本港有約 150 名義肢矯形師,Don 指,9 成任職於醫管局;其餘則任職私營機構、社福機構 (如香港耀能協會),以及在大學從事科研工作。近年多了業界人士投身私人市場,特別是私人執業的骨科專科醫生組成復康治療「班底」,他預計將成新趨勢。

理大每年約培訓 10 名義肢矯形專業本科畢業生,是否能應付社會需要?Don 表示,相對於外國的義肢矯形師與人口比例為 1:40000,香港的比例稍低,暫仍能應付服務需求。「不過,面對醫管局醫護人員退休潮、未來本港人口老化加劇、私營醫療復康服務不斷擴展等因素,預計或會為業界造成人手壓力。」

香港義肢矯形師學會 (HKSCPO) 副會長胡傑 (Don)

與病人並肩作戰 助病人再次站起來最滿足

“義肢矯形師與病人的關係並非由上而下,而是互相影響,並肩作戰。藉着個人的專業技能協助病人獲得適當的治理,讓他們再次站起來,重拾希望與信心,正是工作滿足感所在。”——義肢矯形師陳詠湘 (Natalie)

中學時期已立志投身醫護行業的 Natalie,透過參加大學開放日、蒐集資料,了解到義肢矯形師的工作性質,加上身邊有朋友患脊柱側彎及小兒麻痺症,需分別佩戴矯形器,以及以腳托輔助走路,在復康路上一直有義肢矯形師的支援,讓他們重拾自信,故鎖定以此為事業目標,決心讀理大「生物醫學工程 (榮譽) 理學士學位」課程,並成功選讀義肢矯形學專業。「僅約三分之一同學能入讀義肢矯形學專業,競爭相當激烈。」

畢業後,她隨即加入醫管局,由見習義肢矯形師起步,現職二級義肢矯形師,不用輪班工作。轉眼入行4年的她,負責為住院病人及門診病人 (主要服務兒科、足踝、一般痛症科 3 類病人) 提供義肢矯形的相關服務;並為接受乳房切除手術者提供義乳的應用講座,包括:義乳的裝配、揀選內衣等。

義肢矯形師陳詠湘 (Natalie)

了解病人身心需要 治療過程講求溝通和互信

Natalie 指,當接到新個案時,義肢矯形師會先與病人溝通,了解其身心需要。「義肢矯形師會進行病人評估、檢查、取模、製作,試戴、調校、覆診等程序。我們並非『一腳踢』,於中段的製作義肢、矯形器及康復輔助器具過程中,會交由技工師傅及病人服務助理處理,從旁督導。」她補充,整個治療過程中,需不斷跟病人溝通、探索與試行,講求耐性及互信。

義肢矯形師會運用足底壓力測繪系統及運動分析系統,實時檢測病人的足部壓力及步態數據,有助更全面及客觀地評估病人足部的問題及步態。

有何工作挑戰?她坦言,是病人或家屬為了病人重拾生活而出現過高或是過低的服務期望。「我們要具備良好的輔導技巧、與病人及家屬保持一致的治療目標是十分重要的。」

進修運動創傷知識 擴闊眼界

對運動創傷課題感興趣的 Natalie,已完成香港中文大學的運動及創傷相關碩士課程。「現時服務對象亦包括運動創傷人士,如因運動而弄傷前十字韌帶的病人,需佩戴外支架來穩定膝關節。此課程亦涉獵營養學、精英運動員心理健康等知識,有助我照顧病人更多的不同需要。」喜愛追求知識的她,希望能鑽研更多與腳義肢相關的技術知識,如電子腳、輕巧的零件等,並期望明年能獲派到澳洲接受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