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忙的生活和工作令都市人喘不過氣來,其中靜觀是近年流行的身心健康療法,無論是對一般在職人士,或學生也有一定的減壓作用。其中從事人本服務的專業人士,經常要協助各種案主,加上工作壓力大,容易忽略個人需要,學習靜觀有何幫助呢?
文:王安娜 圖:受訪者提供、https://pixabay.com
「現在慢慢閉起我們的雙眼,吸氣、呼氣……如果你被外面的聲音拉走了你的思緒,你可以先專注呼吸。」從事心理輔導工作多年的註冊輔導心理學家及教育心理學家李劉穎瑩 (Winnie),多年前開始學習靜觀,發覺對從事心理治療工作的自己很有幫助。
人本服務工作者 無暇自處 容易 burn out
「從事人本服務的專業人士,如心理學家、教師、社工等,由於經常要面對各種受困擾或有生活困難的人士,加上工作壓力,容易忽略個人需要,造成身心勞碌、生活緊張、無暇靜心自處。」如果不能好好好照顧自己,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很容易會令自己「burn out」 ,失去工作動力。
她說,「靜觀」非常着重個人經歷的體驗,帶領靜觀的治療者必須經過學習和體會,才能好好地把學習心得授予受助者。其中「靜觀認知治療」,可提升覺察和專注力、照顧自我身心的需要,幫助人在面對困難時,以包容與接納的態度面對,學習易地而處和如何把靜觀治療應用於工作上,達到自助及助人。
面對上司和壓力 靜觀助平靜情緒
Winnie 分享,曾有學員因為緊張工作,十分在意上司的要求及評價,因此上班感到很大壓力,「每當接聽上司的電話時,她便感到心跳加速。」學習靜觀之後,她覺察到自己的慣性反應後,遂慢慢作出改變。
「首先是接聽電話前,先安靜下來和注意呼吸,提醒自己不要被不安的情緒牽引,待心境較平靜後才接聽電話,這樣有助減輕緊張的情緒;當學員聽過上司的電話後,知道並非責罵或批評的說話,她便整個人平靜下來。」
避免被不安情緒牽引 提升小學生專注力
自助之餘,如何助人呢?近年有不少學校推動心靈教育,如透過靜觀,訓練小學生的覺察力。Winnie 指,由於他們的專注力有限,訓練時數要盡量簡短 (如數分鐘),或分為不同部分,並要用活潑生動的手法,如講故事、短片等形式,「當教呼吸時,可提示他們想像自己是隻小青蛙,令他們覺得有趣好玩。」
有家長反映,子女學習靜觀後,較懂得處理個人情緒和明白發脾氣無補於事,更有助提升專注力。「例如會懂得用較平靜的心態學習,不會每次做功課也感煩躁。另外被父母責備時,會給自己空間安靜下來,不再對抗。」
不同靜觀形式 提升自覺能力
由明愛全人發展培訓中心開辦的「靜觀認知治療八星期課程」,是一個體驗式的學習,同為靜觀認知治療導師的 Winnie 表示,課程由認識靜觀開始,學習覺察自己的思想、負面情緒,提升自覺能力,「導師會教授不同的靜觀練習,如靜態的呼吸、靜坐、身體掃描;動態的靜觀步行、伸展、進食等。」除了堂上練習外,學員每日亦要在家作靜坐的練習,並於課堂分享。
參加者持續完成了 8 個星期的課程及練習後,能有效地減低緊張、焦慮、抑鬱等身心徵狀,更從容地面對壓力、疼痛與疾病等問題。助人者學習此療法後,則能更有效地照顧自己身心靈的需要,以及平靜地應付工作和生活壓力,更可以把學習引入活動及輔導的工作上。
學員的挑戰主要在時間方面,「他們每日要抽空 30 至 45 分鐘不容易。一些平時慣於忙碌的學員,初時很不習慣,一坐下便感不安,需要慢慢練習,學習放開每分鐘思考的心態,多用感官去生活,感受和享受周圍環境,由思考工作的『doing mode』,轉而至感受生活的『being mode』。」她提醒,初學者容易分心,要嘗試集中身體去專注呼吸,一般3至4堂後會慢慢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