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而言,每天都在迎接教學的新挑戰,從事幼兒教育工作的陸娟儀 (陸主任) 也不例外。從班主任到擔任兼收老師,面對照顧不同特殊教育需要 (SEN) 的幼兒、與家長溝通及輔導等工作,統統都要講求個人的溝通、協調等能力,還要對社區資源有所認知,才能充分發揮橋樑及支援的角色。
文:麥懷欣 圖:受訪者提供、資料圖片
(圖:明報資料圖片)
兼收老師:與家校社緊密連繫
學歷:IVE「幼兒教育高級文憑」課程→香港教育學院 (現稱「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榮譽學士」課程
工作經歷:任職於五邑工商總會張祝珊幼兒園幼稚園,由幼兒教師做起,今年晉升為輔導主任,專門負責照顧及支援參加了「幼稚園暨幼兒中心兼收弱能兒童計劃」(簡稱「兼收計劃」) 的幼兒學習
高中時當過補習老師的陸主任,曾遇上一名 SEN 小學生,加上在教會也有機會接觸到 SEN 小朋友,讓她發掘到自己具備耐性、能與小朋友交流等特質,啟發她投身幼兒教育行列,修畢相關課程後加入業界,輾轉已 8 年。
今個新學年起她擔任新崗位——輔導主任,主要負責兼收老師的角色,支援兼收計劃幼兒的學習,協助他們融入日常課程,與其他幼兒一起相處,達致融合教育,包括:編寫個別化教育計劃 (IEP) ;透過個別訓練及輔導、小組活動、課室觀察及支援,以及家長教育等,促進幼兒的復康進度;需與其他老師協調,並與其他專業人士 (言語治療師、職業治療師、物理治療師、心理學家等) 協作及溝通,以便設計針對性的訓練活動 。另要兼顧支援「到校學前康復服務」(OPRS) 等。
為 SEN 幼兒進行不同訓練,陸娟儀主任會運用多元化的教材工具,例如表情圖卡:訓練心智解讀;海綿粒及夾子:鍛煉前三手指;治療泥膠:訓練手部小肌肉;吹氣玩具如懸浮吹球、吹龍等:訓練口肌;以及故事、不同情景圖卡:用作排程序、啟發主動溝通。(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按學習進度因材施教
兼收老師面對的學童數目較一般幼師少,然而陸主任說,SEN 分為不同類別,特徵、嚴重程度和需要也有別,加上學童來自不同班級,故工作挑戰更大。「以往當幼師,只需設計一個活動;現時需按每名幼兒的個別學習進度及需要,度身設計合適的教材及訓練活動,即可能需要設計6個活動。」
她以自閉症譜系障礙幼兒為例,一般對轉換環境接受度較低,稍有變動便會煩躁不安,可多用視覺策略、程序圖卡等,令他安心;有讀寫困難的幼兒,面對學習中文會遇到視覺感知、手眼協調的困難:「中文字由多種結構組成,讓他們了解其拆解法則,並可透過連點、連線等活動,加強手眼協調,更易於學習中文。」
陸娟儀主任認為,入職幼兒教育工作者需具備愛心、耐性,還要有敏銳的觀察力,以及早識別幼兒的多元學習需要。(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細心聆聽 與家長建立信任
要全面支援幼兒的不同需要,家長的接納度及參與度是重要的一環,陸主任指,家長面對壓力甚大,作為兼收老師,需肩負家長的輔導和教育工作,協助他們疏導負面情緒,接納孩子,以及學習如何進行家居訓練。
與 SEN 幼兒、家長溝通及建立關係有何心得?需要細心聆聽及無比的耐性:「面對 SEN 幼兒,我會以朋友、母親的角色,以『玩遊戲』代替『做訓練』,多與他們傾心事;見到他們有情緒起伏,便給他們『攬攬』。」已為人父母的她坦言,以朋友的角色關心家長們,互相分享育兒、婆媳相處等心得,有助拉近她與家長之間的距離。她已計劃進修輔導學、學校行政等相關課程,以應用於多元化的工作上。
要做好兼收老師的角色,陸主任認為,需掌握幼兒的發展歷程、具細心及敏銳的觀察力。「例如細微至留意幼兒的主用手,因或會影響其雙手的協調和靈活度,以致未能做好某些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