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實踐居家安老和減少入住院舍比率,需靠社區照顧服務「零等候」的配合。究竟院舍與社區照顧服務在人手要求、職責等方面有何分別?業界人士指出,前者講求分工,為自理能力較差、身體較弱的服務對象提供高度的個人照顧及護理服務;後者則需走進社區或家居獨立工作,為服務對象提供全人照顧,必備綜合、多元技能及高度的應變能力。無論哪類醫護人員,強化工作技能是不二法門,才能為院友或長者提供更到位和人性化的護老服務。
文:麥懷欣 圖:受訪者提供
“『居家安老』不單是指留在家中養老,還包括在社區中的生活,要顧及長者的全人 (身心社靈) 需要,若社區照顧及支援配套完善,可延遲、減少使用安老院舍的機率,更有效地分配公共資源。”——香港安老服務協會永遠榮譽主席陳志育
「居家安老」已是全球大勢所趨,政府亦提倡「居家安老為本,院舍照顧為後援」的安老原則,然而陳志育表示,目前本港偏重於院舍照顧,較其他地區為高,政府需在社區照顧服務方面加大力度,並要重新規劃人力資源,用得其所,以達至「9055」(即 90% 居家安老、5% 院舍照顧及 5% 社區照顧) 的服務格局目標。
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分兩類 料未來需求倍增
長者社區照顧服務主要分為長者日間護理中心 / 單位、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 / 綜合家居照顧服務兩類 (見附表):
近數年政府加強各類資助社區照顧及支援服務,如增加日間護理、暫託服務的名額;推行「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 (簡稱「社區券」) 試驗計劃」已進入第二階段,讓合資格長者可因應個人需要,選擇合適的社區照顧服務,如送飯、護送、陪診、復康運動、家居清潔及個人護理等。
[ 更新內容:社會福利署已於2020年10月推行第三階段「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試驗計劃,以「錢跟人走」的模式,讓合資格長者因應個人需要,使用社區照顧服務券(社區券)選擇合適的社區照顧服務,支援他們居家安老。試驗計劃涵蓋全港18區,社區券數目最高可達8000張。]
在政府政策推動、離院病人有需求等前提下,陳志育預期市場對社區照顧服務需求有增無減,帶動護士、物理 / 職業治療師、家居照顧員 / 護理員、復康助理 (物理 / 職業治療助理)、陪診員、送飯員、行政助理等需求持續。「以日間中心為例,以提供復康運動和社交活動等服務為主,故會聘請較多復康助理。」
院舍分工仔細 社區護理服務講求多元技能
“目前主要由社署津助非政府機構、非牟利機構 / 社企提供到戶護理及照顧服務,私營機構亦開始提供相關服務,但比例不高,隨着第二階段社區券試驗計劃加入私營機構的參與,相信有助推動更多私營機構加入市場。”——香港老年學會總監陳靜宜
任職院舍跟走進社區的護理人員,其角色及工作情况有何不同?陳靜宜稱,院舍着重人手分工,包括專業人員 (護士、物理及職業治療師、營養師、言語治療師、藥劑師、中西醫、社工)、基層照顧人員 (保健員、護理員) 及其他支援人員 (廚師、清潔員、文員等)。護理人員需面對自理能力較差、身體較弱的長者,提供高度的個人照顧及護理服務,需具備較深度的專業技能。
至於社區照顧服務呢?陳志育表示,分工不用太清晰,因服務對象的健康及自理能力一般較佳。以提供到戶服務為例,會先由專業人員作評估、制訂和執行「個人照顧計劃」,繼而護理人員會以一對一的形式為服務對象提供個人化的服務。「外國安老界重視長者的尊嚴、自立支援照顧的概念,值得香港借鏡。可藉着社區照顧服務為長者進行個別化照顧指導及提供訓練,提升他們的自我價值及自我照顧能力。」
家居照顧環境大不同 考驗執生能力
陳靜宜指出,家居環境有別於院舍、日間中心,護理人員需獨立工作,以及要兼顧支援家屬及護老者的需要,因此必備良好的溝通、觀察能力及高度的應變能力,以應付各種突發狀况。
身兼和悅社會企業主席的陳志育,以其機構在聘請家居照顧人員為例,並沒有列明清晰的職責,只列明是全人照顧方向。「他們要有周身刀,但不用張張利,如具備急救、復康、護理等綜合照顧技能,有相關工作經驗更會優先考慮,以應付在照顧長者過程中的多元需要。」
社區照顧以復康工作佔多 新人不乏機會
他續說,相對院舍,從事社區照顧服務者所面對的厭惡性工作相對較少,以復康工作較多,而且不用輪更,只要掌握相關健康護理技能,接受在職培訓,逐步建立信心,不難適應工作。
銀髮市場已成為最具發展潛質的市場之一,醫護及照顧、樂齡科技等行業同樣需要生力軍的加盟。兩人皆鼓勵樂意服侍長者、喜愛與長者接觸的年輕人投身安老服務業:「年輕人充滿朝氣、創意度及靈活度高,而且很多長者都喜歡與他們相處,故他們十分適合投身安老服務業。」
增值技能 Tips:認知障礙症、晚晴照顧成熱選
安老服務從業員不僅要用心照顧長者,細心留意他們的情緒、行為及身體狀况等的變化,以及早作出支援外,積極提升專業技能也是不可或缺的。陳志育和陳靜宜表示,近年認知障礙症、晚晴照顧、感染控制、醫療紀錄管理等都是業界或有志入行人士的熱門進修選擇。
陳靜宜指,長者受認知障礙症影響人數日益增加,引致他們出現情緒及行為問題,將會是香港未來一大社會難題,安老服務從業員務必增值有關知識,以支援長者及護老者。
死亡是人生必經的階段,陳志育說,無論是在院舍或居家度過人生最後階段,同樣需要晚期照顧服務,安老服務從業員亦應增強有關認知,協助服務對象完成未了的心願和為家屬提供心理支援。
增值軟硬技能選擇多 因應所需縱橫向發展
香港老年學會也有開辦不同的培訓課程及護理工作坊,包括:認知障礙症、腹膜透析及護理、傷口護理、輔助治療 (如藝術治療、香薰治療)、精神健康問題 (抑鬱症、精神健康急救)、與家屬溝通,以及物理 / 職業治療助理、院舍主管培訓 (與李嘉誠專業進修學院合辦) 等相關課程。
其中「認知障礙症工作坊」主要對象為護理人員,教授學員如何照顧及訓練認知障礙症長者。陳靜宜稱,內容涉獵認知障礙症的分類及評估、三期症狀及護理;與患者的溝通技巧、透過日常訓練患者的認知能力,以及了解適合認知障礙症長者的居住環境等。
長者的醫護需要往往較為複雜,妥善管理醫療紀錄對提高長者護理的安全和質素不無幫助。她說,學員可透過「如何撰寫及管理長者醫療紀錄證書」課程的課堂討論和實務例子,認識相關法例和程序,有助掌握不同類型醫療報告內容的書寫方法和重要性,並可提升管理長者的醫療紀錄和保障長者的個人私隱。
陳志育強調,社區照顧服務從業員可因應所需向縱橫方向發展,如個案管理崗位,負責協調不同專業和團隊的照護及支援工作,提供或編配適時的支援及護理服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