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News

食物和貨物送遞數碼平台工作者調查:37%月入逾1.5萬 35%不足5000元

【明報專訊】透過數碼平台接訂單送貨或外賣的人常被視為自僱,勞工權益與保障一直受勞工界關注。勞工處前年委託政府統計處做調查蒐集本地平台工作者數據,結果昨日出爐,共約1.29萬人從事食物和貨物送遞數碼平台工作,並統計工時、工資、工作模式等數據。有議員批評調查不全面,未深入了解平台工作者與平台間實質工作關係,且沒問及工傷保障,難為未來就提高平台工作者權益與保障的討論提供基礎。

1.3萬人從業 逾半40歲下

統計處前年12月至去年3月進行食物和貨物送遞數碼平台工作者特徵與工作情况調查,結果顯示,有1.29萬人12個月內曾從事相關工作,逾半為15至39歲,24.2%年滿50歲。

37%月入逾1.5萬 35%少於5000

調查發現,大部分工作者稱可自由安排工作時間,有28.3%每周工作少於25小時,約24.9%則每周工作逾44小時。收入方面,37.1%工作者平均月入1.5萬元或以上,34.9%少於5000元。按工作模式分析,工作者較多是單車手及步兵,分別佔29.1%及26.5%。

外賣員權益關注組成員林凱汶認為,平台工作千變萬化,正如早前戶戶送宣布撤出香港,其他外賣平台單價已有改變,上述調查於一年前蒐集的數據難反映當下實况,不解為何當局不直接從各平台營運公司蒐集數據,而要費時自行調查。

關注組質疑忽視族裔差異 數據難見關係

她質疑調查呈現的數據未能準確反映現實,例如平台外賣員多為少數族裔,工時普遍較長,屬華人的平台外賣員則有兼職和全職,工時較多樣,惟調查未分列族裔以分析,令平均工時有可能被「拉低」。林亦認為數據籠統,雖有年齡群組、工時、工資等,卻見不到數據間的關係,參考價值低。

林提到,工傷是業界面對的嚴重問題,調查卻未觸及平台工作者受工傷、平台為其投保的情况是有所缺失,「是不是反映政府不重視這行業的工傷呢?」

相關文章:Deliveroo撤港營運至4.7 200員工受影響 Keeta搶佔市場 外賣員憂兩企壟斷加劇剝削

議員:無助釐清僱傭關係 難推動權益

立法會勞工界議員勞聯周小松亦認為調查不全面,未有深入了解平台工作者與平台間的實質工作關係,更未問及平台提供的工傷保障,單靠調查所得數據很難討論如何提高平台工作者權益及保障。

周小松說,調查雖問到平台工作者能否自由安排工作時間,但問得不夠深入,應要再問及在工作會否被要求穿工衣、平台有否透過演算法控制工作時間等問題,目前結果無助於判斷雙方有否僱傭關係,「要令雙方工作關係能夠清晰點,才可以進一步有基礎地討論政策」。

相關文章:有外賣員意外後無勞保 病假每天賠200元 團體促盡快為平台經濟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