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News

醫局引入6項科技 藉大數據分析強化醫療安全文化 智能氧氣瓶擴至所有服務

【明報專訊】醫管局前年在新界西聯網急症室引入地理圍欄定位系統,只要戴上特製電子手帶,病人走近大門時便會響警號,提醒醫護阻止病人離開。系統預計今年內擴展至所有急症室,醫管局質素及安全總監黃立己相信系統能防止高風險病人走失,尤其有認知障礙及精神疾病的患者。醫管局另擬今年內引入智能氧氣瓶至所有服務。

公立醫院系統管理檢討委員會去年提出31項改善建議,包括運用科技提升病人安全、培育安全文化等。醫管局行政總裁高拔陞稱,建議實踐的進度良好,預計今年6月能大致完成。

醫管局近年引入6項科技提升病人安全(見上表),包括已在全部急症室加裝廁所感應器,偵測市民有否跌倒或長時間沒郁動,及去年12月在醫院全面推行傷口和填充物料記錄系統,以電子輸入取代紙本填寫紀錄,減少出錯。

相關文章:醫管局護理學專業文憑招生中 開啟護士專業新起點

病人戴電子手帶 走近大門響警報

黃立己說在新界西聯網急症室試行地理圍欄定位系統後效果理想,遂擴展至全部急症室,目前尚有兩聯網未安裝,料今年內能完成。他舉例過往有認知障礙患者趁家人去洗手間時,離開急症室乘車走失;由於急症室出入口多,患者亦不像已住院病人般身穿病人服,醫護難察覺走失。

黃立己稱將集中為高風險者佩戴手帶,例如精神疾病和認知障礙患者。被問會否擔心病人扯爛手帶逃脫,黃稱病患多數在無意識中走失,甚少有意識逃離,遑論要故意破壞手帶,相信「要隔兩個鐘先搵到(病人)嘅情况唔會再出現」。

藉AI開發事故通報系統 助醫護學習

另外,醫管局目標今年內擴展智能氧氣瓶使用至所有服務包括急症室。黃立己說過往不少病患在急症室使用氧氣瓶時,由於等候時間長,氧氣瓶容易用完氧氣需更換,惟不少醫護到最後一刻才察覺,導致部分病人如哮喘患者有數分鐘需自己換氣。

黃立己指智能氧氣瓶設警示系統,當氧氣量下降至某水平,系統便會發聲響,提醒醫護準備替換,亦有提示確保醫護正確使用氧氣瓶。現時醫管局有數百支智能氧氣瓶用於非緊急救護車運送期間,相信擴展後上述情况將大減。

醫管局另重申會建構安全文化,措施之一是配合人工智能,開發新一代早期事故通報系統(AIRS 4.0),加強分析大數據,讓醫護從事故中學習,另今年內會重做安全文化調查。

相關文章:城大集三大學系所長 成立計算學院 數據科學系實踐跨學科協同效應 成就全才引領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