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News

大灣區就業丨內地互聯網醫療流行 社保分擔醫療開支 港人應否參加社會保險?

【明報專訊】內地生活成本較低,大灣區成為不少港人作為退休生活的「後花園」。物價方面,內地與香港在體制上完全不同,在香港睇醫生時不同診所的診金藥費也可能有很大差距。但在內地,這些情况較少見,主要因為內地有物價局定價,生活開支或醫療費用都在政府監管之下,可保障不會出現物價大幅上漲的情况。近日國家醫保局強化「互聯網+醫療健康」內容,令國民使用互聯網醫療時可以社保分擔醫療開支。

明報記者 黃清瑤

香港的醫療制度為人詬病,雖然市民可以利用低廉價錢到公立醫院或門診就醫,惟等候時間長,若非情况危急,或要等候數年,方可見到專科醫生及接受治療。有見及此,港府早年推出自願醫保計劃,市民透過買入食衞局認可的保險計劃,以使用私營醫療服務。

五險一金可分擔醫療開支

在內地,一般民眾每月都要繳交「五險一金」,當中就包括有醫療保險,若國民患病及前往醫院就醫,就可以索償部分醫療費,至於可以索償多少視乎所在城市的條例。就以東莞市為例,如到社區服務機構就診最高可索償費用的70%,如到最高級別的三級醫院就醫,最高可索償費用的50%。

物價劃一監管 在線結帳

去年在新冠病毒疫情影響下,內地多個城市實施封城政策,或限制居民外出次數,自此網上問診更受內地民眾歡迎,三大內地互聯網在線醫療平台就包括有平安好醫生(1833)、好大夫、微醫。國民只要下載手機應用程式就可以選擇醫生進行圖文、語音或視像問診,問診完畢可由有關醫院郵寄藥物,相當方便。

在本周二,國家醫保局醫藥服務管理司司長熊先軍表示,符合條件的互聯網醫療機構,為社會醫療保險的投保人提供的常見病、慢性病的線上覆診服務,將納入醫保基金的支付範圍,診療費和藥費會以地區醫保規定支付,實現在線直接結算。

內地居民只要下載手機應用程式就可以選擇醫生進行圖文、語音或視像問診,圖為好大夫App頁面有醫生選擇。(資料圖片)
內地居民只要下載手機應用程式就可以選擇醫生進行圖文、語音或視像問診,圖為好大夫App頁面有醫生選擇。(資料圖片)

 

加強「互聯網+」政策 網醫制度化

另外,除了由醫院郵寄藥物,是次亦新增條例,可由病患者帶同電子醫療記錄,到藥房自行購入處方藥物。簡單而言,假設國民患有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等,此後可以在互聯網醫療機構覆診,診金及藥費即時索償,僅支付需負擔金額即可。

目前全國各省市都已經推出「互聯網+」醫療服務價格和醫保的支付政策,項目類別主要涉及互聯網的覆診、遠程會診、遠程監測等,如在北京、上海、江蘇等地,部分醫療機構的醫保患者已可以在家問診、線上支付、藥品配送到家;天津、黑龍江等地亦及時將符合條件的互聯網醫療機構納入協議管理範圍;遼寧等多個省市全面推廣了醫保的電子憑證;山東、福建等地實現了處方開藥事前提醒、藥方審核、事後監管一體化。當中又特別提到「制定調整價格應保持線上線下合理比價」,意思是線上服務可以比傳統就醫方式,更能節約患者的醫療費用支出。

港人參加社保?必需考慮自身情况

是次內地醫療改革的受惠對象是有繳交內地社會保險的國民,事實上,五險一金佔內地人每月收入接近20%。以廣州為例,假設月入為1.5萬元(人民幣.下同),每月相關稅費為2842元,為收入的18.9%(見表)。當中,養老保險佔8%,醫療佔2%,失業佔0.2%,基本住房公積金佔5%。與強積金相比,內地社保金額較高,如港人到內地生活,應否參與計劃呢?

事實上,但凡在內地工作就必須強制參與計劃,而去年1月1日,中央政府公布《香港澳門台灣居民在內地參加社會保險暫行辦法》,在內地就業、居住和就讀的港澳台居民,將擁有社保卡,與內地居民一樣,可參加社會保險及享有合法權益。若在內地工作及繳費不足15年的港人,也可按照規定延長繳費或者補繳,以符合領取社保的資格。

就上述內容,建議到內地生活人士考慮自身情况再決定是否投保,倘若港人到內地退休並在港已購入可在內地索償的醫療保險,則不建議供款。假如準備到內地永久生活及定居,當然必須供款,不過到三級醫院就醫,最高只可索償費用的50%至60%,因此可在有需要情况下加購本港私營保險。另要留意,不同城市的供款比率有別,實際稅收視乎城市條例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