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友許久不見,自然會聊起近况。但作為晚輩有時會被長輩問到心情忐忑,不知怎樣回應。長輩問長問短看似八卦,輔導心理學家吳芷嫣指,不排除有人想藉此比較自己的生活或子女狀態,但相信很多親友純粹出於社交習慣,「他們未必真的想八卦你的事情,只是覺得需要找些話題,為問而問」。
「不過親戚的關心,可能令人感到壓力。」人人私隱界線不同,各有敏感話題,當個人空間受到壓迫,就會感覺不舒服。吳芷嫣分享一宗個案:有學生被親友問到「讀書怎樣?」,問題看似無傷大雅,卻不小心戳中痛處,「她不想被人知道她沒有上學,但又不想說謊,不知怎樣應對。後來她避開這些社交場合,因為覺得很大壓力」。吳芷嫣續說,一些自身有困擾、對別人說話很認真看待,以及沒有應對策略的人,就很容易被問到有壓力。
相關文章:去舊迎新|上班族趁大掃除斷捨離 step by step 由源頭減廢做起
毋須太認真 反問轉移話題
面對長輩一波接一波「溫情攻勢」,可怎樣回應?明愛向晴軒危機專線及教育中心高級督導主任、註冊社工蔡泳詩認為,視乎與親友關係有多親密,如果是很信任的親友,可向對方傾訴;但若平時沒怎樣聯絡,「其實與見新朋友沒什麼分別,因為一年見一次,可能大家都不太記得對方的生活怎樣,新年聚會要找話題,自然聊一些約定俗成的內容。這時可調整自己心態,放輕他們提問對自己的影響」。如果覺得舒服、安全,可按照自己的界線回應。
吳芷嫣亦教路,「毋須太認真,長輩可能只是隨口問問,但若你認真思考怎樣回應,就可能令到自己很焦慮」;當一個人認真起來時,自然會啟動防衛機制,攻擊他人保護自己,令語氣、態度、身體反應等都讓人覺得不友善,「可以幽默代替沉默,輕輕鬆鬆地回應」。反問對方、轉移話題亦是可行方法,蔡泳詩建議反問;「為什麼這麼關心我的感情狀况?」、「不如你分享一下你的經驗」;又或轉聊一些長輩較關心的話題,如健康、他們子女近况。
被問到不舒服 禮貌明言「不想說」
然而,一旦被問到不舒服、不想回應的問題時,蔡泳詩指,可以真誠、有禮貌地讓對方知道自己的界線,明言「不想說、希望轉話題」,甚或直接離開,給予對方想終結此話題的信號。但林可彥表示同時需要反思,「這些聚會如此影響心情,會不會反映背後有創傷?若然這些創傷對你的人際關係有影響,都值得梳理」。
吳芷嫣指,避開亦是可行方法,「有人會避年去旅行,不出席親友聚會」。如果決定出席,就要預先做好期望管理,「有了心理準備,雖然仍會覺得難受,但至少心中有底」,可減低傷害。當下幫自己放鬆,如深呼吸、伸展。負面情緒一般會隨時間變淡,若試過與人傾訴、自我放鬆仍不奏效,甚至出現身體反應如持續失眠一兩星期,或需正視,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應對貼士:不擅辭令借機離席 健談四両撥千斤
問:有沒有對象?為何還是單身?一定是你要求高吧!我在你這個年紀已經生了幾個小朋友。
答:太多對象了,正在選擇啊!你在我這個年紀已生了小朋友,那你真的很幸福啊!
貼士:回應一些模稜兩可的說話,不妨美言幾句、稱讚對方,逗長輩開心,或許就能將話題打住。
問:要不要給你介紹對象?
答:太多對象了,再介紹就吃不消!
問:什麼時候結婚?明年到你派利市吧。
答:緣分到就會結婚;利市什麼時候都可以派,都是一份心意與祝福。
問:什麼時候生小朋友?你爸媽等抱孫等到頸都長!
答:緣分到就會有小朋友。
問:工作薪水多少?有沒有升職加薪?
答:如此私人的事情,留給我自己知道就可以了。/(又或打趣道)哎呀,低到不堪啊。
文:張淑媚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