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地農夫黃零正打理其一手栽種的番茄。疫情下,其收入上升兩三成,但他說農夫沒能力在夏天、雨季下增產,相信「旺季」不會持久。(蘇智鑫攝)

在田工作20年、經歷風雨興衰,不論生意好壞,黃零均淡然應對。(蘇智鑫攝)

黃零以膠袋分好蔬菜,然後在袋上掛上單據,方便送貨。(蘇智鑫攝)

本地農夫黃零在臉上掛上口罩,以「疫情裝」駕電單車到九龍送菜。(蘇智鑫攝)
農夫與疫情距離似遠又近。兩個月前,本地農夫黃零的電話響個不停,聽筒另一端的人都問同一個問題:「你送唔送菜?」疫情下,市民留在家中「自煮」,希望足不出戶有菜吃,便向農夫「求助」,只送菜到固定地區的黃零也添了幾戶新客。他周末如常到農墟擺賣、開放蔬菜預訂,市民反應熱烈,短短兩個月,生意額上升兩三成。但在黃零眼中,悲劇帶旺的生意只是一場虛幻,他心態淡然,拋下一句:「呢啲錢賺唔長久。」
明報記者 陳冬綾
多客問送菜 一人團隊「順路先送」
農夫黃零是錦上路「我地農莊」主人,一手包辦種菜、分菜、聯絡客戶和送菜工作。黃零走入農地旁的帳篷,細細介紹長枱上已分發好的蔬菜,「一陣就要送去畀啲客」。逢周一,黃零都會駕電單車送菜到九龍和大角嘴一帶,疫情前日賺700至1200元,「現時多了四五個新客,平均有1500元一日」。疫情爆發後,黃零收到不少新舊客戶電話,問他會否送菜上門。黃零的運輸團隊只有他一人,「我話無,唔想做,係順路先做」。送菜以外,黃零也到大埔和美孚的農墟擺賣,近月生意額上升兩三成,他相信與市民多買菜、在家中煮食有關,「餐廳唔好我哋就好」。
毒菜恐慌生意曾增 兩月打回原形
因禍得福,黃零沒太高興。在田工作20年,他歷過風雨興衰,煉成淡然應對突如其來的福禍。談及對上一次旺季,他倒帶到5年前內地毒菜事件,「那時人人湧來買菜,生意好了三成,情况同而家差唔多」。黃零承認「悲劇」帶旺生意,「所以我哋唔係好想」。他續說,當年毒菜事件影響下,好生意維持了兩個月,其後市民對毒菜的恐懼過了,收入便打回原形,「呢啲錢賺唔長久,係要真係多咗人食有機菜,每年有增長,咁先健康」。他形容,疫下旺市只是一場虛幻。
近月,城市人紛紛往郊外走。黃零自去年起開辦的免費耕作班,也吸引了不少大學生參加,最高峰一班有30人。黃零辦耕作班的初心是貢獻農業,故堅持不收費。疫情下,他對學生笑說,可用口罩當「學費」,有人送上一個,有人送上一疊,黃零說:「都無所謂啦。」眼見近日疫情嚴峻,黃零想盡快解散耕作班,擔心農莊變成爆發點,「變成另一個蘭桂坊,見報就唔好」。
上月缺口罩 椰菜交換「自由定價」
在偏鄉生活,黃零不常戴口罩,但送菜到市區和外出買日用品時,難免要佩戴,「????家送菜,管理處的人一定要你戴口罩」。黃零分享,2月初全港口罩供應緊張,當時無足夠口罩的他,想到以多出的椰菜與市民換口罩。他在網上發帖,相約市民在西鐵站交收,着他們「自由定價」,有市民特意前來捐口罩給黃零,但拒絕收下椰菜,令自言遲頓的黃零不懂反應,「椰菜要逼他們收下」。當日他以10個椰菜,換了約30個口罩回家。
疫情下,Work from Home對黃零並不適用。他如常在市區與鄉郊間來來回回、忙忙碌碌,不同的是臉上多添了一個醒目的湖水綠色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