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eer NewsEngineering

理大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 跨學科專業融合 啟動年輕人無限創科夢

【香港理工大學工程學院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專輯】

為了追求心中熱愛的STEM(科學、科技、工程、數學)領域,郭軒慈決心不按一貫文商科的選科軌道而行,選擇由興趣出發,入讀了香港理工大學(下稱「理大」)工程學院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本科課程,今年已四年級的她,無懼跨學科的學習挑戰,更善用校內外資源,以行動積極參加各項科研項目、企業實習、海外交流及義工服務,更在多個本地和國際科技大賽中奪得大獎……未來她希望拓展對創科知識的理解及應用外,更要以自身的學習經歷,感染更多年輕人一起在創科路上並肩!

有志向STEM相關領域發展的郭軒慈 (左),感謝理大工程學院工業及系 統工程學系副教授李嘉敏博士(右) 的悉心教導及鼓勵她展翅追夢。
有志向STEM相關領域發展的郭軒慈(左),感謝理大工程學院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副教授李嘉敏博士(右)的悉心教導及鼓勵她展翅追夢。

軒慈的求學歷程甚具啟發性,自小已對電腦深感興趣但在師長影響下,高中時選修了偏向文商的科目,直到大學聯招選科時,她決定忠於個人興趣,選擇與STEM、工程相關學科,為日後發展鋪路。

決心以興趣選科 將勤補拙闖創科界

軒慈不諱言,不少大學的純工程學科,均要求申請人具備理科背景;理大工程學院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的本科課程內容則結合了工程及商業領域知識,着重培養學生對科技管理的認識,為文商科背景的學生提供了入讀的機會。

軒慈榮獲「2023年香港十大 傑出大專學生」殊榮。
軒慈榮獲「2023年香港十大傑出大專學生」殊榮。

現正修讀「企業工程兼管理(榮譽)理學士」課程四年級的她認為,學系為來自不同背景的同學提供許多額外資源如數學輔導班,網上亦有豐富的自學資源,要適應大學生活及跟上學習進度,最重要的是個人的意志及決心,要保持主動積極的態度。

早計劃大學學習安排 裝備自己

軒慈個性獨立且目標清晰,早於入學初期已為自己制定大學的學習計劃。她分享:「課程首兩年正值疫情期間,授課模式以線上學習為主,我便把握這段時間完成大部分通識及服務學習科目;到二年級下學期,我首次參加本地實習,參與了生產力局一項與產品3D定位相關的物聯網開發項目,把課堂學到的相關概念及無線射頻辨識(RFID)技術應用出來。到三年級時,我投放更多時間在科技及商業管理的科目中,包括我最感興趣的運籌學(Operations Research),學習利用數學模型等方法來解決問題。」

參與理大研究項目 揚威本地和國際科技大賽

在課堂學習到的是專業知識和技術,配合在實戰過程中得到的是經驗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兩者正好相輔相成,軒慈明白箇中道理,她感謝學系提供大量的校內外多元學習體驗機會,像她二年級時參加了大學舉辦的「本科生科研計劃」(URIS),在鄭湃博士的督導下,加入工業人工智能數字化服務團隊(RAIDS),當中包括參與「基於人機互認知的機械人協作製造系統」的研究項目,透過採用認知人工智能和擴增實境(AR)等技術,以提升生產流程中人類與機械人的協作。

軒慈於在學期間,積極累 積不同的經驗,包括參加 海外科研實習、學術交流 及海外企業實習等,藉此 擴闊視野。
軒慈於在學期間,積極累積不同的經驗,包括參加海外科研實習、學術交流及海外企業實習等,藉此擴闊視野。

此項目更榮獲多個本港和國際資訊及通訊科技大賽的大獎,包括:「2022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學生創新(大專或以上)金獎」、「第8屆中國國際大學生『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金獎」及「第21屆亞太資訊及通訊科技大獎:專上學生類別大獎」。

海外交流實習收穫豐富 善用Gap Year拓眼界

對軒慈來說,三年級這一年無疑是充實豐盛的一年,她除了在暑假期間到了加拿大麥基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的McGill Software Technology Lab參與其首個海外科研實習外,還在學系的支持下,成功競逐「創新科技獎學金2023」,並運用獎學金到海外或內地頂尖學府交流學習,及於本地創科公司實習。

軒慈於在學期間,積極累 積不同的經驗,包括參加 海外科研實習、學術交流 及海外企業實習等,藉此 擴闊視野。
軒慈於在學期間,積極累積不同的經驗,包括參加海外科研實習、學術交流及海外企業實習等,藉此擴闊視野。

去年,她選擇休學,先後到了上海及美國交流,進一步探索不同的學習機會。「無論是到上海交通大學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考察內地人工智能、工程及STEM的發展,抑或是在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選修數學、商業分析、編程等科目,都需要重新適應當地語言、文化和人際關係,這些寶貴的歷練不僅促進了我的個人成長,變得更獨立、更成熟,亦令我明白到軟技能和硬技能同樣重要。」

軒慈於在學期間,積極累積不同的經驗,包括參加海外科研實習、學術交流及海外企業實習等,藉此擴闊視野。
軒慈於在學期間,積極累積不同的經驗,包括參加海外科研實習、學術交流及海外企業實習等,藉此擴闊視野。

化輸入為輸出 實戰中成長

軒慈認為,學習與STEM相關學科的最大挑戰在於將輸入的知識內化,並輸出至實際工作應用,繼而思考解決方法、尋找創新點。為了累積紮實的工作經驗及強化個人的解難能力,她在美國交流期間,先後到了多間公司如Synergies Intelligent Systems、Rimble、Nexa Speech與UC Berkeley等當機器學習工程/軟件工程實習生,涉足範疇包括機器學習、AI、物聯網、運籌學等。

豐富的實習體驗大大拓闊了軒慈的眼界,她認為課程提供的技術及商業思維訓練,有助提升她於職場環境工作的信心,更能掌握如何捕捉市場需求,再以不同的創新方案去應對。

以熱情推動STEM教育 鼓勵女性勇闖創科領域

專注學業及參與科研項目的同時,軒慈亦不忘運用所學,投入義工服務,回饋社會,包括透過理大服務學習科目進行網上教學,教授高小、初中生STEM相關概念知識;以及參加AI Lab的「Train-the-trainer」義工活動,向中小學生教授編程知識,推廣STEM學科。正是她對STEM領域的熱誠及付出,讓她獲選為「2023年香港十大傑出大專學生」。她希望讓更多學生能更早接觸STEM,培養科技思維,擴大他們在選科、就業方面的選擇。

問及畢業後大計,軒慈計劃升讀與運籌學相關的碩士課程,未來朝着過往在AI、數據分析及機器學習等研發領域發展。她指出,雖然女性在STEM領域的參與度較低,但她相信女性具備心思細密及擅於溝通的優勢,能有效促進創科的思維及團隊合作。她的長遠目標是發揮女性的影響力,鼓勵更多女性投身創科界,挑戰自我。

寄語中學生:及早為升學做準備 「3Cs」共勉

作為DSE過來人,軒慈不諱言,具備數理背景的同學修讀工程學科確實佔優,而且課程選擇亦較多;若很早便清楚個人興趣所在,不妨於中學時選修物理、資訊及通訊科技等科目,為升學做好準備。「若跟我一樣是文商科出身,卻對STEM學科感興趣,我相信只要下定決心,善用學校及網上豐富的資源,並積極主動地參與各項交流、實習、科研活動,同樣能夠突圍而出。」

她以其座右銘「3Cs」:Curiosity(好奇心)、Challenge(挑戰)和Change(改變)自勉,同時鼓勵有志投身工程、創科領域的中學生及年輕人,要以好奇心驅動學習動機,勇於接受挑戰,並相信自己有能力去改變世界、令世界變得更美好。

理大生活。郭軒慈拾級實踐創科夢

理大工程學院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企業工程兼管理(榮譽)理學士」課程四年級生郭軒慈
理大工程學院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企業工程兼管理(榮譽)理學士」課程四年級生郭軒慈

現為理大工程學院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企業工程兼管理(榮譽)理學士」課程四年級生(同時副修電子計算學)。

屢獲殊榮:曾就科技創新、學術研究及學生領袖等範疇榮獲多個獎項及獎學金,當中包括:

.2023年:「創新科技獎學金2023」、「2023年香港十大傑出大專學生」、第三屆「創明天獎學金」。

.2022年:「2022香港工程師學會論文比賽(本科生界別)冠軍」、「2022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學生創新(大專或以上)金獎」、「第8屆香港大學生創新及創業大賽二等獎」、「第8屆中國國際大學生『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金獎」及「第21屆亞太資訊及通訊科技大獎:專上學生類別大獎」。

海外學術交流經驗:上海交通大學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以及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工業工程與運籌學系、計算機科學學系。

工作實習/研究經驗:曾參與本地、美國及加拿大不同機構當實習生、研究助理及參與研究工作,當中包括理大學生研究項目「基於人機互認知的機械人協作製造系統」、加拿大麥基爾大學計算機科學研究實習生,以及美國多間工程軟硬件公司包括Synergies Intelligent Systems、Rimble、Nexa Speech and UC Berkeley等,涉及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物聯網、作業研究等工作範疇。

義工服務經驗:積極參與推廣創科教育,致力提升中小學生對STEM的興趣。曾透過理大「服務學習科目」進行網上教學、參加AI Lab的「Train-the-trainer」義工活動等。

理大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本科與時並進 加強AI大數據培訓

打造多元共融工作團隊是現今職場的新趨勢,僱主在招聘人才方面愈見重視錄用跨領域多元人才,藉此激發創新意念,促進更有效的問題解決及決策過程,有助推動團隊及企業的長遠發展。有別於傳統工程學系傾向吸納數理背景的學生,理大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本科課程歡迎不同背景的學生,不論是文、理或商科出身都可透過跨學科訓練,掌握工程、資訊科技和商業管理等綜合知識。

理大工程學院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副教授李嘉敏博士
理大工程學院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副教授李嘉敏博士

AI、大數據技術已廣泛應用於不同層面,成為各行各業提升營運效率和創造商機的關鍵。理大工程學院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副教授李嘉敏博士表示,理大於2022/2023學年把「人工智能和數據分析」(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Data Analytics,簡稱AIDA)及「創新及創業」(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簡稱IE)兩大元素加入大學核心課程內;平均學分積點(GPA)達2.7或以上的學系本科生,更可選擇以AIDA或IE作為副主修課程。

李博士補充,為應對行業需求的轉變和配合科技的發展,學系為本科課程進行革新調整,新課程更強調跨學科的整合,理論與實踐並重,以培養學生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

學系全力支援 歡迎文理商科學生報讀

為協助學生及早跟上學習進度,學系會因應學生的不同學術背景提供充足的支援。舉例:針對非數理背景的學生,會額外安排導師為他們補課;學系的學術顧問們亦不時檢視學生的個別學術情况,並為他們提供實用的建議和協助。

學系老師緊貼本科生的學術情况,並會提供實用建議及適切支援,彼 此關係融洽。
學系老師緊貼本科生的學術情况,並會提供實用建議及適切支援,彼此關係融洽。

鼓勵學生勇於探索、盡情體驗 為未來鎖定方向

課堂學習以外,李博士鼓勵學生主動探索,把握機會參與多元化的校內外活動如海外交流、實習等,從實踐中確立個人的發展方向。她補充:「理大學生必須在畢業前完成社企協作教育(WIE),透過企業實習累積工作經驗。不少學生更會如軒慈般,選擇在完成第三學年後休學一年,在海外、內地或本地進行交流或實習。」她坦言,待學生累積了一定的工作經驗後,往往更能清晰了解個人專長及不足之處,當回到學校時,自然能夠更專注地、有效地學習,以提升個人的技能層面。

香港理工大學工程學院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
查詢電話:2766 6631
網址:www.polyu.edu.hk/i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