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前提下,有調解專家表示,本港調解行業亦處於蓬勃發展時期,更肩負了培訓相關人才和輸出跨境國際調解服務的重要角色。專家指,調解員在處理跨境案件時,不僅需要掌握兩地的法律與文化,還需具備處理國際、跨境爭議的能力,既有助開闢更廣闊的事業空間,同時亦為大灣區的紛爭解決提供了新思路。入行7年、現為前海法院特邀調解員的張永康,已覷準未來具備跨境調解能力專才的發展機遇,並有意向培訓新一代出發,把累積的調解經驗傳承予更多人。
文:王安娜 圖:受訪者提供、https://pixabay.com
今年5月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印發的《關於吸納港澳調解組織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特邀調解組織的試點方案》,為調解行業迎來新的發展契機。該方案以廣州知識產權法院和前海法院為試點,與4間香港調解機構(香港和解中心、內地―香港聯合調解中心、香港國際調解中心和香港調解會)展開合作,這些機構負責制定調解流程、案例管理和團隊選拔等任務;而在完成調解後,還需要考慮到如何在不同地方執行調解結果等問題。
港培訓3000調解人才
覷準粵港澳大灣區調解合作新契機
香港和解中心會長羅偉雄博士表示,現時香港以至整個內地都在積極推動調解人才的培訓。「其中內地每年需培訓約20000名相關人員,包括政府官員、律師及相關領域的專家等;香港亦至少要培訓2000至3000名專業調解人員,以確保能夠應對未來發展的挑戰。」
港2200認可綜合調解員 具跨境服務資格不足兩成
目前,香港有約2200名認可的綜合調解員,其中約300至400人屬於國際認可專業調解員,具備處理跨境案件的能力。以香港和解中心為例,自今年6月以來,已成功處理了逾130宗跨境調解案件。
羅博士預計,至明年3月,以上4間香港調解機構將協助內地法院處理約1500宗案件,主要涉及民間借貸、合同糾紛,以及公司合伙等,且普遍具跨境因素,即一方當事人來自港澳台,另一方則來自內地的居民。
港具完善調解系統 輸出調解服務見優勢
相比香港每年為數約10萬宗的訴訟案件,內地每年處理的民商事訴訟案件數量高達4500萬宗。羅博士強調,香港擁有一套完善的調解系統、專業的調解人員,以及豐富的實操經驗。
他指,以往內地所採用的是舊式和事佬調解方式,通常只是各方退讓一步,往往欠缺系統、章法,以及明確的結果,致使執行力較低。相對香港的調解制度,不僅認受性較高,而且各方的利益都能得到合理的滿足,因此執行力也相對較強。「通過輸出香港的調解服務,有助內地建立和提升更有效的調解體系,對加強內地法院處理案件的效率不無幫助。」
另外,他表示,包括香港和解中心在內的香港國際爭議解決及風險管理系統現已在內地設立了12個調解中心,並計劃繼續增加,這些中心不僅幫助內地企業解決內部糾紛,還為他們在海外遇到的商業糾紛提供支援。至於人才發展方面,除了大灣區三地將共同爭取在今年內完成訂立大灣區調解員名冊外,香港和解中心亦已在廣州和珠海設立人才發展基地,現已培訓了逾百名內地專業人員。未來這些基地將繼續擴大培訓大灣區調解人員的規模,以滿足內地巨大的市場需求。
相關文章:大灣區就業|灣區律師執業試降年資門檻 助港年輕律師北上 「走上幕前」出庭訟辯
知多啲 成為本地及國際跨境調解員
如何成為本地及國際跨境調解員?
羅博士表示,要成為調解員,首先需要完成相關培訓,由認可調解員開始,通過進一步的培訓和認證,拾級成為國際認可專業調解員、國際調解專家,乃至資深國際調解專家。培訓詳情如下:
本地認可調解員:必須具備至少3年的全職工作經驗,並完成由香港調解資歷評審協會認可的40小時「綜合調解員培訓課程」。還需通過考核(包括兩個模擬調解個案),方可向該會提出申請。
國際認可專業調解員:認可調解員可通過進修國際爭議解決及風險管理協會(IDRRMI)開辦的「國際認可專業調解員銜接課程」,通過考試後,便可獲得國際認可專業調解員的資格,即具備處理國際、跨境或大灣區的商事調解能力。
修讀學員背景?調解員的收入如何?
學員來自不同背景,包括律師、工程師、社工、人力資源人員、教師、公務員等。調解員時薪約1,500至8,000港元,依案件的複雜程度和調解員的資歷而定。其中跨境案件會以香港的收費標準計算,而在外國執行的案件則另計。現時大部分調解員都是以兼職身分工作。
國際認可專業調解員張永康:跨境調解 做好「超級連繫人」角色
「調解不僅是解決商業糾紛或避免打官司那麼簡單。它更能夠化解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誤解,改善人際關係,甚至是家庭關係。我覺得這些作用比在商業上的應用更加重要。」土木工程出身的張永康,曾從事不同職業,包括開設建築公司和現時擔任理財顧問。
張永康是在機緣巧合下接觸到調解,並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相信調解能夠真正地幫助人們解決紛爭,於是開始不斷進修,參加了各種調解相關的課程,包括調解員培訓、導師培訓、評審、代理人培訓,以及國際認可專業調解員銜接課程等,現擁有認可綜合調解員及國際認可專業調解員資格,至今約7年。
接受跨境調解考驗 探索內地市場
在調解領域,張永康並沒止步於香港本地。他看到了跨境調解服務的潛力和挑戰。「當香港和解中心邀請我參與前海法院的跨境案件,我毫不猶豫地接受。這不僅是對我能力的認可,也是探索內地市場的一個很好的機會。」
作為前海法院特邀調解員的張永康表示,在處理跨境調解案件的過程中,遇過不少挑戰,如文化差異、法律體系等方面,「我們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專業知識來應付這些挑戰,例如在語言和溝通方面,某些詞彙的使用可能會引發誤解,必須謹慎處理。」
語言、文化、法律體系有差異 處事務必謹慎
他續說,「香港的地理位置方便,人與人之間見面容易,但在內地,尤其是跨境案件中,要安排雙方見面並非容易。在我處理的跨境案件中,只有兩宗案件見過當事人,其他都是通過電話、微信等形式進行。」張永康坦言,初時他也是採用一般電話的聯繫方式,但發現大多數人都因擔心詐騙而不願接聽陌生來電,遂轉用微信添加好友的方式,先與當事人溝通,明顯提高了溝通效率與成功率。
在他接觸的案件中,不少是屬於民間借貸的糾紛。其中一宗個案雙方原為朋友關係,卻因被告未能按時償還借款,導致雙方關係緊張。初時被告曾提出分期還款方案,但卻遭原告授權的律師反對……張永康經過一番努力,終於用微信與原告聯繫上,在耐心跟原告溝通的同時,他還建立了群組,讓雙方「直接」對話。經過多番協商和逐步建立信任,最終雙方達成了分期還款的協定。「這一結果不僅解決了紛爭,也為雙方重建信任!」
調解員為雙方重建信任 找最佳解決方案
另一宗他曾處理的是涉及6,000元的小額案件,但卻調解失敗,為什麼呢?案件被告為內地年輕人,向香港的原告借款未還。被告家人希望年輕人藉此汲取教訓,遂提出分期自償,但原告卻堅持要求由被告家人代替還款,否則拒絕調解。儘管張永康多次與原告溝通、分析利弊,惜原告仍堅持己見。後來原告雖然願意再與被告重新達成和解,但聯繫方式已被對方封鎖,調解以失敗作結。
張永康表示,由今年6月至今,單是他手上所處理的跨境案件中,約有一半能成功調解。他認為,調解失敗的大多數原因都是雙方情緒對立,尤其是小額案件中,雙方往往因為「一口氣」而拒絕和解。「作為調解員,我們需要站在雙方的角度思考問題,幫助他們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
料調解人才需求續增 開展培訓事業迎機遇
他強調,現時不少跨境調解工作都是通過線上進行,無需頻繁地往返兩地。「加上前海法院的辦案小程式可以辦理線上簽署協定,非常方便快捷。除非雙方希望在法院簽署和解協定,否則基本上不用親身到法院。」隨着大灣區的發展,他相信對具有跨境調解能力的專業人才需求將會愈來愈大。「這是一條充滿機遇的道路,除了擔任調解員的工作外,我還希望同時發展培訓事業,為業界培育更多人才,有助促進跨境合作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