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護士主要是以服務對象的精神健康為護理重點,包括心理方面,講求更強的溝通技巧、敏感度,以深入了解服務對象的需要及獲取信任。目前無論精神科或普通科護士的人手需求同樣殷切,有意投身者要先完成獲香港護士管理局認可的登記護士或註冊護士訓練課程方可取得執業資格。

文:麥懷欣 圖:受訪者提供

香港公開大學護理及健康學院系主任暨副教授黃家輝博士稱,精神科護士主要照顧有精神障礙的病人,一般的臨牀護理工作如打針、派藥外,更重要是擔任觀察的角色,評估服務對象的精神狀態,以及度身設計不同的教育活動等。

細心觀察 留意一言一行
他續稱,精神科護士需觀察服務對象在病房、參加不同活動時的表現,包括精神狀態、說話表達、聲調語氣、行為,因服務對象的一言一行都反映那一刻的心理狀態;還有要觀察服務對象用藥後的反應等,可見工作着重敏銳的觀察能力。
曾於醫管局任職精神科註冊護士近廿載的他指,精神科護士更着重與服務對象建立關係和良好的溝通,當察覺服務對象出現情緒或行為不穩時,若能由熟悉他們的護士介入,相信會較易處理。「有精神障礙的人士為人較敏感,防衛性也較強,要關心他們、獲取他們的信任並不容易,故精神科護士必須付出誠意及耐性,要接納和尊重服務對象。」
掌握介入措施 溝通、觀察技巧
護士人手持續緊張,為培育新血,公大開辦了多個相關課程。其中「精神科護理學高級文憑」課程,獲香港護士管理局認可,畢業學員可申請成為精神科登記護士 (EN)。報讀者需具備以下學歷:HKDSE 中文、英文、數學科,以及另外 2 科屬於甲類或乙類的科目達 2 級或以上;或 HKALE 取得 1 科高級程度或相等的高級補充程度科目合格,並在 HKCEE 5 科及格 [包括英文科 (課程乙) 和中文科] 等。
課程內容涉獵基礎護理實務、常用精神科藥物、精神科護理介入措施,以及溝通、輔導、觀察等技巧。黃博士稱,學員更需到公營或私營醫療機構進行合共 34 周的臨牀實習,範圍涵蓋急性精神科、長期住院及康復精神科、老年精神科、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智障精神科、物質濫用、內科及外科的病人護理,以及精神科社康護理服務及外展服務,把課程所學加以應用和實踐。

可銜接轉制課程 成為註冊護士
黃博士提醒,精神健康問題愈見複雜,已入行者務必與時並進,增值技能層面。「在醫院,病人接觸得最多的是護士,故護士知識的深淺,會直接影響護理質素。」有志進一步成為精神科註冊護士 (RN) 的畢業學員,可進修該學院的「精神健康護理學高級文憑 (循途徑一)」課程,提升護理專業水平,兼取得 RN 執業資格。
從精神科 EN 到 RN 體驗護理工作價值
進修之路:舊學制中七 (文商科)→公大「精神科護理學高級文憑」課程→
「精神健康護理學高級文憑 (循途徑一)」課程 (下稱「轉制課程」)
工作經驗:從事了 3 年精神科 EN,8 個月前晉升至 RN。
一直任職公營醫院,服務對象是嚴重智障人士。
中七畢業後,陳淑儀 (Suki) 看了精神科護士蘇 Sir 的訪問深受感動,有感工作富挑戰性及充滿意義,她遂入讀公大的「精神科護理學高級文憑」課程,及後邊任職精神科 EN,邊兼讀轉制課程,於去年取得 RN 執業資格,並晉升至有關崗位。
「EN 的工作包括在 RN 的督導下履行護理職務如派發危險藥物,以及協助督導支援人員、人手調動等。RN較多是處理文書工作、寫牌板,當個案護士專責跟進個案等。」以她任職的病房為例,需服務45名嚴重智障人士,護士上班時間採用三更制:上午(A)、下午(P)、夜班(N),以 P 更為例,有 3 名護士及 6 名支援人員提供服務。
期望向智障精神科或社康護理發展
「三年零八個月」的精神科護士生涯,讓 Suki 領略到工作的意義,亦不乏挑戰。她說,每名服務對象都是獨立個案,即使病徵一樣,在設計、推行護理計劃方面也未必相同,故從事精神科護士者,必須要懂得變通及掌握多元的介入手法。
她分享與服務對象建立治療性關係的心得:「良好的溝通及表達技巧尤其重要,由於嚴重智障人士的表達能力欠佳,有些更只能發出單音,如會以拍枱來表達肚餓。我會用簡單的言語、身體語言與他們溝通。另於會談期間,我會不時加入停頓位,觀察服務對象的反應是否適合繼續會談。」精神科設有不同專科,她期望向智障精神科或精神科社康護理方面作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