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eer NewsEducation

嶺大環球亞洲的數位歷史文學碩士課程 數位技術與歷史研究融合創新 跨領域應用顯優勢

【嶺南大學歷史系專輯】

當古籍文獻遇上AI演算法、歷史場景化身VR沉浸劇場……歷史研究正邁向新一頁。嶺南大學歷史系(下稱「嶺大歷史系」)去年乘勢開辦香港以至大灣區首個「環球亞洲的數位歷史文學碩士」課程,為歷史研究注入數位技術,提升學術視野及研究方法。課程提供紮實的歷史學基礎,融合先進的數位工具,助學生提升研究能力,其中擁有藝術背景的Jasmine以3D建模復原木版年畫;遊戲開發者Mark則利用數位歷史分析建構遊戲世界。二人藉進修開拓多元專業領域的發展路徑,展現數位技術在人文學科中的無限潛力。

“數位工具正推動歷史研究的發展,其中人工智能(AI)和機器學習技術可以用於分析大量歷史文獻;而虛擬實境(VR)和擴增實境(AR)技術則可以讓學生「親身」體驗歷史事件。我們希望學生掌握歷史研究的傳統方法,並能運用數位工具進行創新研究,為未來帶來更多創新與可能性。”――嶺南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教與學)、歷史系副教授及「環球亞洲的數位歷史文學碩士」課程總監梁萃行教授

嶺大歷史系開辦「環球亞洲的數位歷史文學碩士」課程,融合歷史研究與數位技術,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拓展多元發展機會。圖為同學參觀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嶺大歷史系開辦「環球亞洲的數位歷史文學碩士」課程,融合歷史研究與數位技術,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拓展多元發展機會。圖為同學參觀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從千禧年開始,歷史學術領域逐漸引入了許多新的數位工具和大數據應用。這些工具改變了研究的方式、擴展了研究的範疇。梁教授表示,「回到20年前,當智能電話尚未普及之時,有誰能想像文字資料庫、文獻資料庫乃至電子地圖,竟會成為歷史研究的常態工具?」

嶺大挾深厚學術底蘊 教授學生掌握數位工具應用

梁教授指,近年不少歷史課程都會廣泛應用數位工具,嶺大開辦「環球亞洲的數位歷史文學碩士」課程,除了回應學者對數位人文研究的需求外,也有着獨特的定位。「嶺大具備深厚的學術底蘊,這門課程不僅是將數位工具作為輔助手段,更會專注於教學生如何深入運用這些工具,例如製作電子地圖、運用文獻數據庫等。」

嶺大歷史系開辦「環球亞洲的數位歷史文學碩士」課程,融合歷史研究與數位技術,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拓展多元發展機會。圖為同學參觀香港非洲中心。
嶺大歷史系開辦「環球亞洲的數位歷史文學碩士」課程,融合歷史研究與數位技術,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拓展多元發展機會。圖為同學參觀香港非洲中心。

課程共設8個科目,涵蓋了從基礎至進階的多個層面,包括數位史學方法、歷史數據分析等。日後更會新增涵蓋東亞、東南亞等地區的歷史選修課程,以滿足學生對不同歷史區域的研究需求。

擴闊學生實習交流 與學術界及業界接軌

梁教授坦言,編程(coding)是許多學生感到最具挑戰性的部分。「部分文科生從沒有接觸過編程,初時難免感到吃力。老師會從基礎開始,逐步引導學生跟上進度。數位工具雖然有一定的技術門檻,但並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礙。只要學生願意投入時間學習,必定能夠熟能生巧。」他期望學生透過課程掌握數位工具,日後在進行歷史研究時,能更有效率地處理和分析大量資料。

梁萃行教授指出,近年來數位技術正深刻改變歷史研究的模式,為學術界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左起:陳家怡教授、梁萃行教授、馬傑教授。
梁萃行教授指出,近年來數位技術正深刻改變歷史研究的模式,為學術界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左起:陳家怡教授、梁萃行教授、馬傑教授。

嶺大正與香港及大灣區的多個機構合作,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這些機構包括博物館、圖書館和檔案館等,學生可以在這些地方參與適合的項目或工作,應用所學。此外,學系亦積極推動國際學術交流,如與香港大學聯辦「The Hong Kong Association for Digital Humanities(HKADH)」,並於今年 1 月舉辦首屆國際學術會議,邀請來自美國、新加坡、日本及本地的學者參與,為學生提供與全球學者交
流的機會,拓展國際視野。

「環球亞洲的數位歷史文學碩士」課程舉行迎新活動,同學們積極投入校園生活。
「環球亞洲的數位歷史文學碩士」課程舉行迎新活動,同學們積極投入校園生活。

乘數位技術發展勢頭 人文學科變革與時並進

隨着數位技術的迅速發展,人文學科的研究方法正經歷重大變革,尤其在傳統文學研究領域,數位人文學科(Digital Humanities)為學者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和方法,有助他們更全面地探索文學文本、歷史脈絡及文化演變。

數位工具坐鎮 提升歷史研究效率

嶺大歷史系研究助理教授及「環球亞洲的數位歷史文學碩士」副課程總監陳家怡教授表示,透過數據視覺化技術,研究者能夠將歷史事件、人物關係或貿易路線以圖像呈現,使研究成果更加直觀,「如研究移民歷史時,可以利用地圖技術重建移民的社交網絡,從而揭示某些地區在歷史上的核心地位,這是傳統文字資料中難以做到的。」此外,AI的應用,特別是自然語言處理(NLP),也讓學者快速地從大量歷史文獻中篩選出關鍵資料,大大提高研究效率。

嶺大歷史系研究助理教授及「環球亞洲的數位歷史文學碩士」副課程總監陳家怡教授
嶺大歷史系研究助理教授及「環球亞洲的數位歷史文學碩士」副課程總監陳家怡教授

重視培養學生數位批判思維

在教學層面,陳教授強調,學生需先掌握傳統的歷史研究方法,然後學習如何運用數位技術,如AI、地理資訊系統製圖(QGIS)和數據分析等,更有效地分析和詮釋歷史資料。課程不僅教授技術,更重視培養學生的數位批判思維。例如,在「數位批判歷史」(Critical Digital History)一科中,陳教授會引導學生善用科技,同時避免過度依賴數位工具,確保學生能深入理解歷史內容的內涵和意義。

嶺大於 M+ 博物館設立校外學習中心,學生於富有藝術與文化氛圍的學習環 境更易投入課堂。圖為陳家怡教授正在授課。
嶺大於 M+ 博物館設立校外學習中心,學生於富有藝術與文化氛圍的學習環境更易投入課堂。圖為陳家怡教授正在授課。

數位技術探索亞洲歷史 促進跨文化學術交流

嶺大環球中國文化高等研究院研究助理教授暨「環球亞洲的數位歷史文學碩士課程」兼任講師馬傑教授表示,課程將數位工具應用於歷史研究,尤其是亞洲歷史領域。「許多歷史資料以非結構化文本形式存在,如手稿、報紙及政府文件等。透過數位技術,學生能運用文本分析工具對這些資料進行系統性整理和分析,從而發掘新的歷史趨勢。」

嶺大環球中國文化高等研究院研究助理教授暨「環球亞洲的數位歷史文學碩士課程」兼任講師馬傑教授
嶺大環球中國文化高等研究院研究助理教授暨「環球亞洲的數位歷史文學碩士課程」兼任講師馬傑教授

在馬教授執教的「歷史研究中的數位化方法」(Digital Approaches in Historical Research)一科中,重點培養學生運用數位技術以強化研究能力。即使學生缺乏IT背景,也可透過課程學習數據分析、文本處理及程式設計等技能,從而提升其研究效率。

馬教授說,目前許多數位人文工具和方法大多是基於西方語言和歷史資料,這對亞洲歷史研究構成挑戰,因為亞洲語言的多樣性及資料保存方式各有不同。「我們期望學生能運用數位技術探索亞洲歷史,並發展適合亞洲語境的研究方法。」這樣的全球視角有助於深化亞洲歷史研究,以及促進跨文化的學術交流。

學生背景多元融合 激發創新研究方向

課程吸引了來自人文學科、商科、語言學、國際貿易領域等背景的人士。陳教授表示,課程設計已充分考慮到非歷史背景學生的需要,並提供基礎訓練,確保他們無論是否具備歷史專業背景,都能掌握數位工具並應用於歷史研究。「多元融合不僅拓闊了學生的學術視野,也激發了更多創新研究方向。例如,藝術背景的學生可以運用數位技術分析古代藝術作品,而商科學生則可探索歷史上的貿易模式及其演變。」

馬教授預期,數位歷史研究將成為未來歷史學界的重要發展方向。課程既可強化學生傳統的歷史學訓練,又能助其掌握現代數位分析技術,從而在未來的學術領域中佔據一席之地。「我們致力培養具備跨領域能力的歷史研究人才,隨着數據時代的到來,這類課程將對歷史研究的未來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學生分享:掌握全新數位技術 實戰應用不同領域發光

三名教授跟學生從歷史聊到數位技術,他們強調課程着重培訓學生的數位技術和批判思維。左起:學生Jasmine、陳教授、 梁教授、馬教授和學生Mark。
三名教授跟學生從歷史聊到數位技術,他們強調課程着重培訓學生的數位技術和批判思維。左起:學生Jasmine、陳教授、梁教授、馬教授和學生Mark。

兩名來自不同背景和專業的學生— 蔡金珠( Jasmine) 和楊毅(Mark),透過進修「環球亞洲的數位歷史文學碩士」課程,掌握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數位技術,並各自在不同領域中展現獨特的創造力。

Jasmine:文化遺產與科技融合 冀傳承和推動木版年畫

蔡金珠
蔡金珠

Jasmine本科主修國際貿易,曾在內地職業院校擔任旅遊專業講師。受畫家父親的影響,她自幼深受文化藝術薰陶,尤其對傳統木版年畫的保護與推廣懷有深厚熱忱。懷着將科技與文化傳承相結合的夢想,她選擇攻讀碩士學位,致力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開拓新機遇。

Jasmine指出,這門課程讓她接觸到全新的學術研究方法,尤其是數據分析、程式設計和數位博物館技術等。「剛開始時,全英文授課的環境對我而言是一個挑戰,但這個過程大大提升了我的英語能力,也讓我學到很多先進的數位技術,如編程、數據庫管理、3D建模及QGIS等,這些技能對於文化遺產的數位化保存與推廣十分重要。」

實地考察激發新思維 與科技融合開創更多可能

Jasmine也受益於實地考察的學習模式。她表示,教授會帶領學生走訪香港的博物館與藝術館,從專業角度分析展覽設計與數位技術的應用,這些實踐經驗幫助她深入理解如何運用數位工具提升木版年畫的影響力。

Jasmine表示,學習旅程充滿挑戰,並且認為年齡不是學習的障礙,反而讓她更珍惜這個難得的機會。「我的畢業論文將着重於如何透過數位技術推廣木版年畫,日後希望在數位博物館或教育領域發展,將文化遺產與科技融合,開創更多的可能性。」

Mark:深信數位歷史分析的重要性 助遊戲開發工作

楊毅
楊毅

本科是英語專業的Mark,曾從事藝術與教育相關策劃工作。他在參與遊戲開發項目後,深刻地意識到數位歷史分析對遊戲世界觀構建的重要性,也促使他報讀「環球亞洲的數位歷史文學碩士」課程。

Mark正開發一款視覺小說遊戲,該遊戲需要大量歷史資料的支持,而數位歷史技術有助他有效率地整理和分析文本。「課程中所學習的文本挖掘技術,能夠迅速提取關鍵詞,對我整理遊戲劇情中的歷史背景非常有幫助。此外,3D建模技術對遊戲場景的構建也大有裨益。」

手把手教授編程 加快學生掌握技能

對於沒有程式設計背景的Mark來說,學習數位歷史技術是一個挑戰。他坦言,編碼是目前最大的挑戰,但嶺大的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老師會手把手地教授編程,並在課後提供指導,讓我更快掌握相關技能。現時系內有一位專業遊戲開發的日本教授,令我學到更多。」

他計劃在一年內完成遊戲的Demo版本,並尋找代理商發行。未來將繼續深耕遊戲開發,並希望透過數位歷史技術,讓更多歷史文化內容能夠以互動形式呈現予大眾。

嶺南大學歷史系
查詢電話:2616 7485
網址:https://www.ln.edu.hk/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