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配合全球一體化的發展步伐,嶺南大學(下稱「嶺大」)於2019年開辦「環球博雅教育(榮譽)文學士課程」(GLAP)(JS7123),課程以4個專修研讀範疇、跨學科和海外學習經驗為特點,着重發展學生獨立思考、慎思明辨、解決困難以及有效溝通的能力,以培養具備國際視野及海外學習經驗,並對社會有承擔的環球領袖。

嶺大博雅教育 培養學生全人發展
博雅教育(Liberal Arts),最早起源於古希臘,那時候Liberal,就是自由的意思。時至今日,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學術素質保證與國際事務)兼環球博雅教育課程總監夏爾馬教授(Professor Shalendra Sharma)表示,博雅教育在歐美國家非常普遍,它對培養學生的全人發展尤其重要,許多優秀的大學也有開辦博雅教育的課程。

相比歐美國家,博雅教育在亞洲國家起步較晚,而嶺大利用香港獨有的優勢提供匯聚中西文化特色的博雅教育。夏爾馬教授表示,嶺大博雅教育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慎思明辨的能力,懂得從多角度分析和解決複雜的問題。透過多元體驗式學習經歷啟發學生的創意、好奇心及對知識的追求,讓他們得到全面而廣博的知識,並學習承擔公民和社會責任,將來無論立足於任何行業都同樣出色。
他引用蘋果公司的成功例子,指出該公司創辦人喬布斯(Steve Jobs) 非科技專業出身,卻憑着其創新思維,把科技和博雅教育理念結合,造就出超卓的產品設計。

跨學科學習模式 掌握全球化概念
嶺大開辦的「環球博雅教育(榮譽)文學士課程」,以跨學科學習模式,全面而具針對性地讓學生獲得文、理、商和社會科學等範疇知識,並體會不同學科之間的關聯。GLAP的四個專修研讀範疇包括:「環球商業及創業」、「文學、科學、科技及社會」、「大中華:歷史、文化及社會」、「全球化:挑戰及機遇」。他相學生修畢此課程後更能抓緊「一帶一路」帶來的機遇,以及掌握全球化的社會發展,無論是對人文學科、商業、社會科學、科技或其他領域有興趣的學生,都能夠找到理想出路。

夏爾馬教授指出,香港作為全球化系統的一部分,跟世界各國的金融經濟體系都有緊密聯繫,因此掌握這個時代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尤其重要。在四年的課程期間,學生有豐富的機會到本地和海外機構實習,到國內或海外著名大學交流學習,在培養國際視野和累積海外經驗的同時,建立獨立思考和慎思明辨的能力去探索和思考各國在政治、經濟、歷史和文化等的差異、競爭與合作。
放眼世界 探索各樣的可能性
嶺大與全球超過250所院校簽訂交流協議,合作伙伴遍佈接近50個不同國家和地區,伙伴院校包括英、美、日、韓的著名大學。他表示,大中華的概念包括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和台灣,甚至海外華人地區。香港的地理位置與大陸接壤,兩地在歷史和文化都有着深遠而緊密的關係。「學生應放開胸懷,從歷史、文化、社會等不同角度去認識現在的中國,考慮到大陸實習和交流學習。」現時,嶺大的國內伙伴大學包括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和深圳大學等。他認為學生畢業後可放眼世界,爭取到國內或者外國工作的機會,發掘各種各樣的可能性。

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和價值觀 提升有效的溝通技巧
課程亦着重培育學生溝通技巧,讓他們可有效地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進行溝通。嶺大環球博雅教育課程副總監周愛靈教授表示,一般人認為學生的溝通能力主要跟語文能力掛鈎,但她認為這些因素並非主要關鍵。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各自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等,我們不能用同一標準來看待,應該尊重別人,從對方文化角度來思考問題。」她說,學生要理解對方的文化背景和價值觀,方能跟各地人士作有效溝通。

其中GLAP的學生,有一半來自其他國家、地區或教育背景,如中國內地、緬甸、越南、馬來西亞、韓國、哈薩克斯坦和格魯吉亞等地。在這種多元文化的氛圍下,對培養學生的溝通技巧也有重大幫助。
慎思明辨非批評 學懂解決問題
周教授強調,博雅教育並非一個科目或主題,而是一種學習和教學模式,讓學生裝備好各種能力和技巧,應付未來工作和生活的挑戰。她以GLAP學生Sonia的團隊參加商業案例比賽獲獎為例,團隊雖然沒有相關專業學科背景,但方案卻得到評判的讚賞,認為夠創意,又考慮到環境問題和社會效益,最終從其他優秀隊伍中脫穎而出。

她認為擁有慎思明辨能力的學生,懂得提出問題之餘,更懂得怎樣解決問題。而套用在現時流行的講法是設計思維,即是以人為本的設計精神與方法,周教授舉例說:「我們希望引導學生學懂如何在考慮人的需求和商業的可行性下,設計一套合適的方案解決問題。」
服務研習計劃 將知識轉化為具意義及實際的服務
周教授說,為照顧聽障人士的需要,GLAP學生David參與嶺南大學研發團隊,設計了一款透明口罩,讓佩戴者說話時展示口形和表情,減少了聽障人士的溝通障礙。「David透過參與這個計劃,增加對不同方面的認知,學習成為解決問題的人。」
以「作育英才.服務社會」為校訓的嶺大,一直強調多元化的學習模式,其中服務研習便是要學生懂得將校訓付諸實踐。「有別於社區服務,服務研習計劃讓學生將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具意義及實際的服務,並加入研究的元素,深化整個學習過程。」

服務研習計劃當中包括一系列本地、內地及國際服務研習項目,她另以學生Eddie的一次國際服務研習為例,「Eddie去年在非洲烏干達的貧窮地區,運用自己的知技能,利用科技協助村民解決水電不足的問題。從實際環境了解外國文化,學習溝通和解決問題的技巧,這對學生來說是相當寶貴的人生經驗。」透過與學術部門社區合作伙伴的協作,服務研習是課程中的重要一環。

5名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GLAP課程學生,雖然擁有不同的成長環境和文化價值觀,對學習亦各有看法和體會,但卻不約而同選讀了同一課程。各人對未來出路均感樂觀,希望將來能作多元嘗試,跳出固有框架。
為什麽選擇修讀GLAP課程?
Sonia: 考完DSE後,本想往修讀中文的方向發展,後來想擴闊視野,體驗學習多元化的學習環境,所以選讀GLAP課程。
David: 我喜歡GLAP的跨學科教育形式,亦嚮往到外國學習,體驗不一樣的生活,所以選讀了GLAP課程。
Fish: 中學階段曾接受博雅教育,對外國文化感濃厚興趣。由於嶺大GLAP課程強調的跨學科學習十分適合自己,於是選擇來香港升學。
Eddie: 對商業、科學和科技感興趣,曾考慮修讀BBA,但比較過不同課程後,認為GLAP課程更令學生增廣見識和豐富國際經驗,於是把課程放在聯招的第一志願。
Nasma:我擁有埃及、巴布亞新畿內亞和中國血統。在多元的家庭背景下,我選擇修讀這個課程,希望學習更多跨文化的知識。
課程如何啟發獨立思維?
Sonia: 以往一直受考試操練文化影響,限制了思維。課堂上,我們曾經模擬聯合國代表開會,進行角色扮演,事前要蒐集各國的背景資料,學習會議規則和發言技巧。過程雖然緊張,卻很有趣且能夠啟發思維。
Nasma: 課堂上,教授引導同學從多角度討論不同議題,如可持續發展、中西文化、音樂文化、語文價值等,擴闊了我的世界觀和思考角度。
David: 曾在工作坊中參與口罩設計構思、討論活動,以及介紹方案,並用身邊之物,動手製作簡易口罩進行展示。這個活動不光鍛煉自身各方面能力,還結識到很多具不同創新想法的同學。
多元實習和交流機會
Eddie: 入學兩年十分充實!曾參加日本房地產公司的在線實習計劃、非牟利組織國際十字路會等機構進行實習,另外又曾到北京大學考察交流,以及到東非作服務研習,即將透過招商局集團安排到上海實習3 個月。交流方面, 下學年會到山東大學及英國的University of Aberdeen交流學習。
Sonia: 稍後將會到上海實習,有機會接觸鑽油台、液化天然氣的工作,對此行非常期待,希望探索不同的可能性,將來出路有更多選擇!
David: 暑期會參加GLAP安排的一個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課程,之前亦在VIE Channel實習,從中獲取難得的學習經驗。下學年會到韓國的延世大學及法國的Groupe Kedge Business School參與各為期一個學期的交流學習。
Fish: 曾協助香港的少數族裔做一些義務工作,希望藉此拉近大家的距離!
嶺南大學「環球博雅教育(榮譽)文學士」課程 (聯招編號:JS7123)
|
|
入讀要求 | 符合大學基本入學要求「33222」,面試主要考核學生的語言能力、以及對社會議題的看法。 |
課程結構 | ➢ 四年學制,共修讀120學分。 ➢ 設四個專修研讀範疇包括:「環球商業及創業」、「文學、科學、科技及社會」、「 大中華:歷史、文化及社會」、「全球化:挑戰及機遇」。 |
課程特色 | ➢ 學生可前往非洲、美洲、亞洲、大洋洲及歐洲其中的兩大洲進行海外學習交流;毋需另外繳交學費。 ➢ 前往世界頂尖學府留學,例如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北京大學和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等。 ➢ 課程教學團隊由嶺大資深學者組成,教學人員屢獲傑出教學獎項,與學生關係密切融洽;學生在資深教授的指導下,透過全面而具有針對性的跨學科學習,實現個性化的學習路徑。 ➢ 每名學生均會獲社會傑出人士擔任個人導師,提供不同範疇的專業建議及就業輔導。 |
出路 | 課程畢業生出路多元化,可勝任不同工作崗位及行業,如政府部門、非牟利機構、聯合國或其他國際組織、商業或金融機構等;或在專業領域上繼續深造。 |
獎學金 | 除「嶺南大學本地學生獎學金」外,設有課程專屬本地學生入學獎學金: ➢ 少雪齋環球博雅教育課程入學獎學金 (每年42,100港元) ➢ 嶺南大學環球博雅教育課程入學獎學金 (每年15,000至 25,000港元) 另外,大學提供交流獎學金、交流學費資助、免費機票贊助及其他經濟援助計劃。 |
嶺大環球教育及跨學科課程辦事處
查詢電話:2616 8990
網址:www.ln.edu.hk/global-liberal-arts/
電郵:GLAP@LN.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