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專輯】
香港城市大學(下稱「城大」)一直以來積極推動人文及社會科學領域的發展,不僅重視理論傳承,更注重與社會和全球保持緊密聯繫。城大人文社會科學院匯聚六大學系:中文及歷史學系、媒體與傳播系、英文系、翻譯及語言學系、公共及國際事務學系,以及社會及行為科學系。各學系匯聚精英學者,分別在不同範疇貢獻社會,例如促進社區共融、探索歷史文化、應對人工智能挑戰、發展口述影像服務、優化城市規劃應對人口老化,以及推動時尚產業綠色發展等;學院同時亦注重培訓學生,為社會培養更多優秀人才,共同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社會及行為科學系郭儉教授:關注在港少數族裔 共建公平和諧社會
社會及行為科學的研究對於理解和解決社會問題、促進社會進步和個人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城大人文社會科學院社會及行為科學系郭儉教授10多年來一直關注南亞裔人士的課題。「許多人對南亞裔人士持有負面印象,認為他們貧窮、沒禮貌及社經地位低。但他們是香港的一份子,值得尊重,他們面臨的問題需得到社會關注,包括就業問題等。」

郭教授更特別針對兒童及青少年進行多項研究,這些研究不僅關注這個特定社群的需求,也提醒大眾在多元文化社會中的責任和挑戰。她舉例:「像支援特殊學習需要(SEN)方面,由於不諳中文及資訊流通不足等原因,南亞裔家長普遍對SEN缺乏認知,容易錯過孩子檢測治療的黃金期,影響他們日後學習和成長。」

她強調,從事各種南亞裔人士的研究,不單只為指出社會問題所在,更希望引起公眾的關注和反思,提醒社會工作者注意服務和政策有否有效實施。未來她亦會繼續關注少數族裔議題,就南亞裔學生的SEN支援和性教育等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中文及歷史學系王廉明教授:探索藝術品動物形象 嶄新視角看清代與環球聯繫
文化藝術與歷史息息相關,研究時應循全球文化、歷史和經濟的角度去看不同的藝術品。城大人文社會科學院中文及歷史學系王廉明教授表示:「人們談論一件藝術品時,很多時候集中討論美學和表達形式,我認為可以更深入去理解作品背後獨特的歷史文化和經濟背景。」他選擇從自己喜愛的動物題目入手,將藝術作品中呈現的動物形象,連繫到歷史和文化。

王教授在清代流傳下來的畫作和文獻,留意到有飼養孔雀的「養雀籠」,「由於孔雀並非中國本土物種,而是來自新疆哈密地區的朝貢,因此牠們很可能源自中亞種群。」這一發現揭示了清代與周邊國家在貿易和文化交流上的繁榮。此外,王教授研究大象朝貢圖時,亦結合文本資料與數碼人文技術,用地理資訊系統展示大象進貢路線圖。

「有時單純從藝術史或作品的藝術成分難以看出關連,必須以全球史的視角,透過不同的史料和文獻,從宏觀角度了解歷史。」王教授通過觀察藝術作品中的動物形象,助大家了解過去的歷史和文化,並反思當今世界的多元和共通之處。
媒體與傳播系黃冠雄教授:探索人類對AI信任程度 迎接時代新挑戰
近年,人工智能(AI)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對人類生活各個領域都產生深遠影響。為此,城大人文社會科學院媒體與傳播系黃冠雄教授開展一項關於人類對AI信任程度的研究,探索人類與AI互動的新挑戰。

黃教授引述研究表示,在不同AI應用場景下,使用者對於AI的接受及信任程度也有不同。「大部分使用者認同AI可取代人類擔任部分工作,但當涉及重要決策時,人們對AI的信任程度則下降,如對比AI醫生與真實醫生,使用者認為人類醫生作出的醫學診斷更可信。」她亦指,雖然AI生成文本技術日趨成熟,大眾仍然認為受過專業訓練的記者撰寫的報道更真實可信。當新聞資訊涉及社會、政治等內容,需要批判性分析及思考時,民眾會較信任真實記者筆下的報道。

她預期,AI技術不斷進步,未來會出現更多各式各樣的工具,使用者需要了解更多AI工具知識,並提升媒體素養,學懂辨別正確資訊。「當人類與AI互動愈來愈多,便會逐漸提升信任程度。相信若干年後,人類不只會把AI當作機器,而是將其視為工作伙伴和助手。」
翻譯及語言學系鄢秀教授:引領口述影像教學發展 讓視障人士聽見世界
城大翻譯及語言學系於4年前開始,在本科的口譯課堂中增設口述影像的教學內容。去年,城大舉辦的「盛世聚首天寶芳華:圓明園獸首暨文物展」,便加入口述影像元素,由學系的師生透過言語,帶領視障人士欣賞展覽,讓他們能夠透過聽覺感受世界,提升生活品質和文化參與度。

城大人文社會科學院翻譯及語言學系鄢秀教授表示,他們致力研究口述影像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探索如何更好地將視覺信息轉化為聲音描述。文物展舉行期間,他們組織了口述影像無障礙導賞團,她指:「當時活動深受學系學生歡迎,吸引近30位本科生、碩士生及博士生參與擔任義工。」

活動共有13名視障人士參加,透過口述影像講解,認識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雕塑的特色,同時藉着聆聽展覽當中的流水聲、鐘聲,並獲安排觸摸複製雕塑像,獲得多感觀體驗。「學生關懷社會時,自己也必然有所得着。」鄢教授長遠希望促進更多的交流及分享,透過全面的研究,讓香港的口述影像走向專業。
公共及國際事務學系何鴻澤教授:完善城市規劃 應對高齡化社會挑戰
隨着人口老齡化問題加劇,長者政策成為香港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自2016年起,城大人文社會科學院公共及國際事務學系何鴻澤教授便相繼走訪本地10多條公共屋邨,實地考察長者生活情况,了解邨內活動空間及周邊生活配套設施等,從中思考如何通過完善城市規劃,應對人口日漸高齡化的社會。

「許多人對患病只着眼於藥物或治療,往往忽略環境因素對病情的影響,認知障礙症正是其中例子。」何教授指,舊式公共屋邨缺乏社交及休憩設施,部分地區的公共屋邨興建在斜坡之上,鄰近雖然有公園、社區中心及醫療診所,但由於缺乏無障礙通道或便利長者出入的設施,以致他們無法輕鬆前往使用。「社會近年提倡居家安老,要實現這個目標,社區周邊設施的配合非常關鍵,同時也要提升這些設施的使用率,這樣才能達致社區活齡化。」

展望未來,何教授將繼續研究城市環境與人類健康的關係,對象不只限於長者,而是普羅大眾,因他深信不同社會階層和群體都應該享有健康生活及平等使用社區資源的權利。
英文系Esterina Nervino教授:專業傳意重塑品牌價值 提倡策略推廣永續環保
時尚產業在全球經濟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隨着社會對環境問題的關注不斷增加,傳統的時尚模式已無法滿足當今社會需求。在這個前提下,城大人文社會科學院英文系Esterina Nervino教授將其對「語言」的熱愛與她在奢侈品領域的媒體和公關經驗相結合,冀助時尚產業走向永續發展道路,注入環保理念,重塑品牌價值。

時尚產業作為高消費型行業,常伴資源浪費與環境污染。Nervino教授提倡高端時尚品牌融合可持續發展概念,重新定義「奢侈」二字:「融入永續價值觀,滿足消費者需求,同時貢獻社會,提升品牌價值。」她強調善用語言力量塑造品牌故事,包括圖像、符號、顏色和聲音,以傳達品牌形象和故事,更深層地影響消費者對品牌的感知和情感連結。

學系即將開辦全新課程「The Language ofSustainability」,全面裝備學生相關知識和專業溝通技能,學習在不同情景和受眾下,使用正確的文體及媒介來傳達與氣候變化、環境、社會和治理方面的信息,助學生未來融入社會,推動企業實踐全球可持續發展策略。
城大人文社會科學院六大學系融合多元學科,注重學術精神與實踐,培養全面人才,推動創新與服務社會。學生將在未來各領域中嶄露頭角,成為具備競爭力的行業精英。如欲了解更多課程資料,請掃描右面的二維碼。

香港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
電話: 3442 7151
網址:www.cityu.edu.hk/cl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