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醫學工程是集生物學、醫學和工程學的知識領域於一身的跨學科。年輕生物醫學工程師羅旻航,希望運用學科知識和創新思維,設計出富人性化和貼身的醫療器械體驗和服務,幫助有需要的人。

羅旻航 (Karon)
簡介:生物醫學工程本科畢業,現為醫療器械公司高級經理,從事醫療器械設計和生產的工作,入行 8 年。現時工作主要是研究可行的技術,將之應用在醫療機械上,過程中需要帶領團隊,當中有機械工程師、電子工程師、項目管理等人員。
生物醫學工程是運用工程和科學知識和技術解決生物學和醫學領域的問題。對生物醫學工程師 Karon 來說,進行研發和設計醫療儀器產品時,除了要具備創新思維外,設計最緊要是夠貼地。
舉例:他曾研發一款便攜食物敏感測試機,用家只要將食物放進機內,便可進行簡單的快速食物測試。「產品在美國推出後,反應很好,例如一些患食物敏感的出差者,一般不敢隨便在外面吃飯,這個產品有助他們食得安心。」
Karon 現時其中一個跟進項目是便攜式草本活性物質智能吸入器,主要用作紓緩呼吸道不適的症狀,原理是將中藥製成膠囊,用家在經電子氣化器蒸發後吸入藥物,產品預計明年正式推出市場。
研發設計遇挑戰 不斷優化改善
每項新醫療儀器產品的推出,「從無到有」,過程實不容易。Karon 說,每當產品進行性能、效能等可靠性的測試時,不時遇上問題,團隊要不斷作出評估,找出問題所在,是技術或是其他原因導致。「產品通過測試,推出市場後,也會繼續保養維修和改善的工作。」
他以曾研發和推出一款胸帶式心跳帶 (量度心率和呼吸的穿戴式儀器) 為例,「雖然心跳帶的效能和安全均達標,但有用家反映,產品物料跟皮膚接觸後易出汗,每天使用的話,使用性不夠高和不方便,我們遂從產品物料、材料等軟硬件去優化和改善。」現時他們會在產品設計初期加入潛在用家、醫生等意見,希望做到「用家為本」的設計。
他說,科技的進步下,現時很多醫療儀器已可跟手機 app、雲端技術等連接,例如給病人傳送信息和提醒食藥的小工具;又或是在X光片加入軟件,協助醫護人員分析和蒐集資料。
未來目標 腫瘤快速篩查儀器
要與時並進,必先裝備自己,他現正攻讀生物醫學工程碩士課程。他分享,大學本科時所學的生物醫學工程知識較多元和廣泛,至於碩士課程所學的範疇則較專門,如現時學習生物晶片、生物診斷等內容,能滿足他在診斷技術的興趣。「進修有助鞏固和掌握新的技術趨勢和科技知識,至於學習不同的法律法規、醫療管制、專利等方面的知識,對現時的管理工作也很有幫助。」
作為生物醫學工程師,他的目標是研發更多醫療器械產品,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很多癌症病人發現病情時,已是中期或晚期,如能盡早作出準確的篩查,對治療很有幫助。」他不諱言,雖然現時很多身體檢查也可檢出腫瘤疾病,但靈敏性始終不太高,而且病人一般要去診所或醫院做檢查,因此他希望將來可以研發一部在家也用到的腫瘤快速篩查儀器。
全文版:新興生物醫學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