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eer NewsSocial Service

最動人社工 用專業與熱忱改變社會 展現社會服務多元與挑戰

香港社會工作人員協會(社協)主辦、明報JUMP協辦的2024-25「最動人社工及社工課程學生」選舉頒獎禮於上月舉行,共選出十名得獎者,當中黃展強、陳彥雯、蔡玲玲,分別在自閉症/精神健康、安老服務、露宿者服務領域中有卓越的表現,他們均認為這個獎項不僅是對個人的肯定,更是對他們團隊共同努力的認可。三人以創新思維、專業知識和跨界合作,為服務對象帶來改變,並推動社會對弱勢群體的關注與支持。他們的「動人」故事,正好展現了社工對工作的熱忱和專業,以及反映了香港社會服務的多元和挑戰。

在「最動人社工及社工課程學生」選舉頒獎禮上,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左五)與一眾嘉賓及得獎者慶祝這份榮耀。左一至四:得獎者嚴慧敏、社協會長譚贛蘭、得獎者蔡玲玲、凃淑怡;右一、右四至五:得獎者黃展強、社會福利署署長杜永恒、得獎者羅信彬。
在「最動人社工及社工課程學生」選舉頒獎禮上,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左五)與一眾嘉賓及得獎者慶祝這份榮耀。左一至四:得獎者嚴慧敏、社協會長譚贛蘭、得獎者蔡玲玲、凃淑怡;右一、右四至五:得獎者黃展強、社會福利署署長杜永恒、得獎者羅信彬。

文:王安娜 圖:受訪者提供

黃展強的初心與使命:用最偉大的愛 做最微小的事

進修經歷:理大社會工作學士學位、中大家庭輔導及家庭教育碩士課程等

“我一直銘記特殊學校牆上掛着的一句說話:用最偉大的愛,做最微小的事。這也是我工作的座右銘。儘管學生們只是取得微小的進步,如學會自己穿鞋或整理牀鋪,但這背後已是整個團隊的共同努力。”――新生精神康復會社會工作主任(自閉症服務)黃展強

黃展強(Tim Sir,左圖)的社工生涯始於13年前,他最初選讀社工,是因為喜歡與人互動的工作。而為了體會更多社工與不同專業人士的合作,他在本科畢業後,選擇了在復康服務範疇發展,投身特殊學校。「在我工作的特殊學校中,大部分學生屬嚴重智障,部分無法言語或走路,生活自理能力較低。初入職時需要一些時間適應和磨合,因為過往所學的輔導技巧和心理學知識在這裏幾乎用不上!」這段經歷對他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成長。

特殊學校的挑戰與成長 從磨合到突破

後來,他逐漸找到了自己的角色,「通過與職業治療師物理治療師等專業人士的合作,我學會了如何更好地跟他們溝通,以及作出支援。」在特殊學校工作了5年後,Tim Sir轉投香港耀能協會,專注於自閉症青年服務。他指,當時社會對自閉症的認識還非常有限,很多人認為自閉症患者只能在庇護工場工作。然而,他發現許多自閉症青年其實擁有正常甚至高於平均水平的智商,他們完全可以在社會中讀書、工作和生活。

黃展強(台上講者)出席不同的專業會議,與各界專家交流經驗,為自閉症人士服務注入更多新思維。
黃展強(台上講者)出席不同的專業會議,與各界專家交流經驗,為自閉症人士服務注入更多新思維。

他的工作主要是為這些自閉症青年提供情緒支援、社交技能訓練和職業輔導。「當時協會有一個與Microsoft合作的數碼技能培訓專案,幫助自閉症青年掌握和應用數據分析軟件技能,提升他們的就業競爭力。這個專案幫助了許多自閉症青年找到了工作,讓他們在社會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做好團隊領導與服務規劃 提供更好支援

在香港耀能協會工作了5年後,Tim Sir轉到了現職的新生精神康復會,擔任社會工作主任,同樣是負責自閉症服務。這次轉職除了是晉升,也是一次新的挑戰。Tim Sir現在帶領着一個40多人的團隊, 涵蓋了社工、輔導員、職業治療師、臨牀心理學家等多個專業。他的工作重心從個案服務轉向了團隊管理和服務規劃。他特別注重培訓新同事,「團隊的成長有助提升專業技能和服務,只有團隊不斷進步,才能為服務對象提供更好的支援。」

相關文章:社工增值網絡輔導技巧、新興介入手法 結合線上線下服務靈活更到位

露宿者天使蔡玲玲:為無家者點亮希望

進修經歷:嶺大社會科學(榮譽)學士學位、中大社會工作社會科學碩士課程

“我們在推動新服務模式的過程中,會參考外國經驗,引入新的評估手法、輔導技術和服務模式,同時努力爭取資源,並進行研究以確保服務能夠達到實證為本的要求,最終讓這些服務常規化。”――救世軍露宿者綜合服務隊(九龍及新界)中心主任蔡玲玲

在社工界默默耕耘了逾20年的蔡玲玲,由曦華樓單身人士宿舍的程序幹事做起,開始對社會服務產生興趣,希望服務有需要的人。現時玲玲的工作主要集中露宿者服務。她表示,「許多露宿者健康狀况欠佳,而且病識感(對自身疾病或心理狀態的認知和理解能力)低,部分甚至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健康問題,但他們往往不願意主動求醫,甚至不認為自己有問題。」

蔡玲玲(圖右)探訪無家者,她會以不同的方法與露宿者建立關係,如從健康話題入手。
蔡玲玲(圖右)探訪無家者,她會以不同的方法與露宿者建立關係,如從健康話題入手。

此外,個案的重複露宿問題又是一個長期存在的挑戰。「在獲得臨時住所後,他們有時會由於種種原因,如租金上漲、業主收回房屋、個人健康問題等,再次流落街頭。」

與露宿者建立關係 由健康話題開始

玲玲曾遇到一位高學歷的女性長者,因精神健康問題流落街頭多年。儘管玲玲和團隊多次嘗試與她建立關係,但她始終表現得十分抗拒。「直到有一天,她主動要求我幫她買消毒藥水來處理腳傷。當我看到她時,才發現其傷口已嚴重潰爛,甚至出現了組織壞死的現象。經過多次勸說,她終於同意前往醫院接受治療,最終願意入住老人院,結束了數十年的露宿生活。」這次經驗讓玲玲體會到健康話題是與露宿者建立關係的其中一個契機,因此其後她亦積極發展醫社合作模式,以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推動「無家者友善社區」、「沖涼車」計劃

玲玲分享不同工作階段的滿足感。剛入行時,主要來自看到個案的改變,例如幫助露宿者成功脫離街頭生活。隨着職位的轉變,她開始感受到團隊共同努力、目標一致帶來的成就感。現在她的滿足感更多來自與其他機構合作,共同推動政策改革如無家者友善政策,讓社會更關注露宿者的需要,並且獲得政府及社會的認同。

蔡玲玲(左一)積極推動「無家者友善社區」。
蔡玲玲(左一)積極推動「無家者友善社區」。

她的目標是改善露宿者的生活質素與社會融入,包括推動「無家者友善社區」,減少社會對他們的歧視與誤解。此外,她希望發展囤積服務,幫助有囤積問題的露宿者,並推動「沖涼車」計劃,讓露宿者在街頭仍能保持清潔衛生。

相關文章:優秀社工展現專業 用愛關注弱勢社群 溫暖生命

陳彥雯的護老者支援之路:從藥學到社工

進修經歷:暨南大學藥學專業、中大社會工作社會科學碩士、園藝治療課程等


“當初進修藥學的知識儲備,確實讓我在開展安老服務時更加得心應手。例如我可以應用長者或護老者熟悉的語言解釋藥物的藥理作用及副作用,讓對方更有信心作判斷與篩選。”――明愛賽馬會照顧者資源及支援中心督導主任(助理社會工作主任)陳彥雯

廣東務農家庭出生的陳彥雯,其本科是藥學專業,然而,她的職業生涯並未沿着藥劑師的軌跡發展。「當年我選讀藥學,是因為想救死扶傷。後來在一次義工服務中,我認識了一名社工,開始對這項工作產生興趣,發現幫助他人不一定要在醫院裏,社工也是一種很好的方式。」她希望可以通過幫助他人來改變社會。

疫情期間 蘿蔔葉與到手香的奇蹟

受到這次經歷的啟發,她在2012年加入了廣州的啟創社會服務團隊,參與了許多社區活動,以確定自己是否適合社工這條路,其後決定來港攻讀社工碩士課程。畢業後參與過家居支援及社區照顧服務、長者中心服務及認知障礙症日間護理及院舍服務,並於2020年加入了現職機構,專注護老者支援服務。

陳彥雯將園藝治療融入護老者服務中。圖為她展示解憂花園的設計理念。
陳彥雯將園藝治療融入護老者服務中。圖為她展示解憂花園的設計理念。

疫情期間,彥雯接到一名70歲護老者的求助電話:「媽媽90歲出不了門,我們天天吵架!」當時正值中心服務的停擺期,她遂帶着天台花園種植的蘿蔔葉上門探訪。這個看似簡單的舉動,卻讓封閉數月的母女第一次展露笑容。「後來我教她們在窗台種到手香,這植物成了母女倆的『第三個家人』,她們的關係亦緩和了。」

解憂花園 為護老者打造心靈綠洲

同為註冊園藝治療師的她,將園藝治療融入護老者服務中,「園藝治療除了是一種活動,也是一種心理支持。通過與植物的互動,護老者可以找到內心的平靜,並且與家人之間的溝通也會變得更加順暢。」她在中心的天台打造了一個4000多呎的「解憂花園」,為護老者提供喘息空間和另一個「家」。

陳彥雯與同行分享開 展護老者服務的實踐經驗。
陳彥雯與同行分享開展護老者服務的實踐經驗。

此外,彥雯還積極推動創新服務,例如樂齡科技租借服務。「中心提供了一些輔助工具,護老者可以先體驗再決定是否購買。這樣不僅可以減少他們的經濟壓力,還能讓他們更好地選擇適合的工具。」這項服務得到了護老者的廣泛好評,並指這種方式有助照顧長者時更加得心應手。

她認為,社工的前景非常廣闊,尤其是在老齡化社會中,護老者服務的需求將會愈來愈大。「社工是一個有溫度的職業,不會被人工智能取代。我們需要與時俱進,但同時也要不忘初心,以助人為核心。」

相關文章:富泰護理安老院積極引入樂齡科技 革新服務模式 為長者和員工創造多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