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嘉玲 (前排中間長髮、佩戴眼鏡者) 在新加坡工作時,同事來自不同國家,雖然大家文化不同,但相處十分融洽。

林梓蔚 (藍衣者) 會到美沙酮診所主動接觸服務對象,進行外展工作。

圖為林梓蔚跟服務對象郊遊,鼓勵他們踏出社區,以及用正當的方式追求有意義的目標。

林梓蔚 (面向鏡頭者)

陳嘉玲 (拍掌者) 在醫院舉辦健康講座及病人支援小組,讓大家發揮互助精神,提升正能量。
社會環境不斷在變,社工應該如何跟服務對象同行呢?獲「新秀社工」獎項的林梓蔚和陳嘉玲,前者從事更生人士相關工作,後者則決心與癌症病友同行,兩人透過朋輩介入和同路人等的服務模式,實踐了「Social」和「Work」,並分別寄語新一代要擁有三「心」一「韌」來服務他人。想投身社會服務工作的年輕人,你又有沒有同理心、耐心、愛心及韌性呢?
香港善導會計劃主管林梓蔚:個案溝通、理解不易 樂見一小「進」步
進修:中七畢業→社會工作副學士→社會工作學士學位
工作簡歷:初入職時擔任社會工作員,主力做個案、發展小組工作;現為計劃主管,主要負責「老友鬼鬼」隱蔽濫藥者朋輩支援服務 (下稱「朋輩計劃」)。本年度優秀社工選舉獲「新秀社工」獎項。
工作目標:開辦更多續顧和社區計劃,希望計劃日後可加入家人部分的支援,更全面地幫助服務對象。
林梓蔚初入行時,服務對象主要是更生人士,他們來自不同背景,當中包括濫藥者。「我喜歡挑戰新事物,這個範疇較少人認識。」工作中,他接觸過不少複雜個案,例如有輕度智障的年輕人屢次犯案,了解其家庭背景及曾被灌輸不正確的是非觀念等問題。「溝通已不容易,理解更不易,過程中要跟不同單位和專業人士合作,包括家庭、智障人士機構、社署、懲教署、心理學家、精神科醫生等,涉及不同的問題,很具挑戰性。」
深明復吸個案 戒毒路上感孤單
入職至今約 3 年的他,現已晉升至計劃主管,其負責的朋輩計劃,針對隱蔽吸毒、復吸及社會共融,計劃分 3 個階段介入:推動改變、續顧和社區連結。他解釋,戒毒過程中,不少戒毒者會復吸,曾有個案跟他投訴,戒毒後生活差了,為什麼要戒?「他們在戒毒前雖沒有家庭的支持,但也有自己的朋友圈子。可是戒毒後,他們以前的圈子沒有了,工作上的人和事也不易適應,令路途倍感孤單。」
作為服務對象的同行者,林梓蔚鼓勵他們參加不同的活動,他會跟義工合作籌辦活動、進行戒毒復康教育的工作,如戒毒小組、互助小組等計劃。另為了加強社區網絡,也會舉辦戒毒者講座,破除一般人對他們的成見和誤解。
他分享,其負責的計劃初期沒有明確的發展模式,只由社工跟朋輩支援員和參加者 (即濫藥者) 共同探索,過程中面對各種困難和挑戰,彼此聽取意見,共同商議和決策,解決困難外,亦建立了互信的關係。
培訓戒毒康復者為朋輩支援員 感情宣泄、易有共鳴
他說,透過朋輩介入的服務方式,培訓戒毒康復者成為朋輩支援員,使他們由服務使用者轉化成提供者,令他們感受到「薪火相傳」,「在背景相若的朋輩支援員的鼓勵下,參加者除有更多情感宣泄的機會,也易有共鳴。」
戒毒過程可說是一場漫長的鬥爭,他曾試過以兩年時間接觸一名濫藥者,成功打開溝通之門後;在第三年,該名濫藥者終於答應作出改變,由美沙酮代用治療開始,然後入了戒毒村,現已成功戒毒。「即使只是一小步,能在過程中看到他們作出轉變已覺值得,包括減少吸食;出席各種活動,適應新的生活模式,用適當的方法達到個人目標;以及積極參與義工服務,作自我實踐。」
多做外展工作 計劃進修犯罪學
他不諱言,現時主動尋求服務的濫藥者並不多,而在資源有限下,社工很多時只能多做補救性的工作,「但這當然是不夠,因此我們也會去美沙酮診所、樓上酒吧、法院外等地方進行外展工作,認識服務對象和跟他們建立關係。」
他計劃將來進修與更生人士服務有關的碩士課程,如犯罪學,希望所學能進一步發揮在工作上。他補充,對於早前獲「新秀社工」獎,他覺得選舉很有意義,能夠透過活動令更多人認識社工行業,也在提醒自己做好本分。
新一代社工必備:韌性
‧工作中經常遇挫折和失敗,提升自己的韌性,有助面對壓力,跌倒後再站起來。
醫院癌症病人資源中心助理社會工作主任陳嘉玲:漫長抗癌路上 支援病友
進修:中七→社會學系畢業→社會工作碩士課程畢業
工作簡歷:碩士畢業後,適逢新加坡政府聘請香港社工協助當地發展社會工作,抱着擴闊眼界的心態,遂赴新加坡發展。兩年後回港,先在公營醫院擔任了兩年的醫務社工,現時則為醫院癌症資源中心的社工,至今約 3 年。本年度優秀社工選舉獲「新秀社工」獎項。
工作目標:醫院工作講求系統性,希望進修行政管理的知識,日後有機會進一步發揮在工作上。
在醫院被稱呼為「姑娘」的陳嘉玲,她的身分並不是護士,而是醫院癌症病人資源中心的社工。曾為醫務社工的她,過往工作多是個案形式,集中處理出院照顧和經濟支援等;至於現職工作,則較多關注病人的情緒問題,如開辦病人互助支援小組,發揮互助精神。
支援小組與病友長期作戰 發揮互助精神
她不諱言,過去曾有病患者不客氣地問:「這姑娘真的明白我們的苦?」另也有部分新病患者未能接受病情,會感到難過和憂慮。「懷着同理心,聆聽他們的分享,讓他們宣泄情緒,可以為病患者和照顧者送上和暖的力量。」
她會邀請康復者參與活動,如新症分享會,講解病者的患病歷程、不同治療方案對生活的影響;生活小技巧分享,如有病友提醒病友手術後,穿着開胸的上衣會較方便處理傷口;以至開辦不同的藝術治療小組,幫助病人表達自己。她期望病人出院後回來除了覆診外,也會有其他得着,如結識新朋友,提升正能量。
工作經歷推動 決心從事長者及病友工作
到底是什麼驅使她與病友同行呢?她分享當年新加坡的工作經歷,「曾接觸一名失聰的獨居伯伯,由於拾荒習慣遭鄰居投訴,經過多個星期的接觸,才發現可用中文書寫跟他溝通,得悉原來他跟中風的太太失散多年,用盡方法終於協助他聯絡上太太。當他解開了心結後,便開始新生活,不再孤立自己,願意在長者中心與其他長者接觸,及建立社區支援網絡。」事件後來讓更多新加坡人關注到社工的工作,也啟發她立志從事長者和病友的工作。
陳嘉玲說,病人面對癌症是一個長期作戰,能夠跟病友分享,給予支持是最大的工作滿足感。工作挑戰方面,由於現時工作涉及不少醫學知識,初時對病人的療程、治療方案、藥物等的認知不多,需要進修學習。另一方面,也要學習紓緩情緒,如多做運動。她又認為早前獲「新秀社工」獎,是對她工作的肯定,推動她繼續向前。
新一代社工必備:三「心」
‧同理心:明白服務對象的需要和處境。
‧耐心:工作不會即時見到效果,因此要有耐性。
‧愛心:制度都是硬繃繃的,愛心能夠令服務對象感受到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