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持續,碰上春天轉季,如何自保?注意飲食營養,提升個人免疫力是不可或缺的一環。中醫營養學與西方營養學的飲食觀點有別,然而各有長處,若能增進有關知識,可達相輔相成之效,懂得「揀飲擇食」兼能全方位為自己及身邊人的健康打底!
文:麥懷欣 圖:受訪者提供、資料圖片
中醫營養學講求因人因地因時選擇食物,不同體質需要不同的食物調養。
中西醫在營養學觀點方面有何不同?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CUSCS) 助理院長(持續教育課程)麥敬堂博士指,中醫營養學包括食養、食療和藥膳:食養是以飲食營養來養生保健;食療是根據不同體質和臨牀狀况,以飲食來防治病症;藥膳是以中藥配製菜餚,用以輔助治療疾病。
中醫視濕氣為萬惡之邪,容易引發各種疾病,春季不妨吃袪濕粥,袪濕之餘,亦容易消化。圖為袪濕粥材料包括生熟薏米、制淮山等。
西方營養學則着重營養素的功能和人體對營養素的需求,配合病情需要來調控,以達至維持健康及控制病情的功效。「兩者的健康飲食觀點雖有別,但可互相協調配合,達致相輔相成之效。」
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CUSCS)助理院長(持續教育課程)麥敬堂博士
進修循序漸進 掌握中醫營養學知識
隨着政府大力推動中醫藥的發展,並鼓勵中西醫結合治療;加上愈來愈多人着重保健養生,令不少人都希望增進中醫營養學相關知識,甚至計劃投身相關行業,於工作或日常生活中助人自助。CUSCS 開辦「中醫營養學證書」及「中醫營養學高等證書」課程,讓欠缺中醫基礎者也能循序漸進掌握有關知識。課程更已加入持續進修基金(CEF)可獲發還款項課程名單內。
上述課程由資深註冊中醫師、註冊營養師任教,以課堂講授為主,輔以討論、經驗分享,協助學員了解中醫營養學及西方營養學的異同,學習及更新中醫保健食物的知識,以及加強分析中西營養學相關資訊的能力。
新型冠狀病毒肆虐,除了要做好個人衛生、戴口罩之外,還要注意飲食營養、作息定時、保持正能量,有助防疫。
內容涉獵中西食養、常見疾病食療
針對不同背景的學員,課程設計由淺入深。證書課程涵蓋中醫藥及營養學的基本理論知識、中醫診斷學,日常生活中常用食物的性味、歸經、功效及應用;四季食養的方法與宜忌、不同體質的飲食調養方法及宜忌;常用藥膳的分類、作用及注意事項;以及中西食養及食療的異同、常見疾病的中西食療等。
高等證書課程則更進一步闡述因人、因地、因時制宜的食養及食療原則與日常應用,並深入介紹入饌中藥及常用食品的功能作用,讓學員學習如何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分析個案並提供飲食建議、設計食療方案,以達致保健之效。
春季抗疫食療推介
防疫「揀飲擇食」原則:因人、因地、因時
麥博士指,中醫營養學強調飲食的個體差異,飲食的選擇要因人、因地、因時制宜,包括不同的季節作出相應調整。全城正受到疫情威脅,加上正值春季,應遵循哪些「揀飲擇食」原則?
他叮囑大家,要吸收足夠的營養,增強自身免疫力,可減少發病機會。「少吃煎炸油膩食物為妙,因會阻礙脾胃運化及吸收,體內容易積聚濕氣;當痰濕重時,會容易影響呼吸、消化系統,對身體產生不良影響,從而影響免疫力。」
相關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