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eer NewsHealth Care

醫學物理學家 癌症治療團隊重要成員
跨學科碩士訓練臨牀、科研人才

醫學物理學家(又稱為「醫學物理師」,Medical Physicist)是癌症治療團隊的重要一員,與放射治療師(Radiation Therapist)、放射師(Radiographer)等經常合作。他們具備醫學、物理學等跨學科知識,從協助團隊進行診斷,到制訂放射治療方案,以至負責監測和維護輻射醫療設備等都一一涉獵,以確保病人得到精準、安全的治療。現時本港僅有約150多名醫學物理學家,主要服務於公私營醫院衛生署。作為輻射物理學的專家,他們在癌症治療背後的工作是什麼呢?入職又要必備哪些條件呢?

文:麥懷欣 圖:麥懷欣、受訪者提供

醫學物理學家 癌症治療團隊重要成員 跨學科碩士訓練臨?、科研人才
為培訓更多醫學物理學家,理大開辦相關碩士課程,學生需接受跨學科訓練,並學習不同的醫療設備及軟件的操作運用。

全球正面對人口老化、癌症個案持續上升的共同挑戰,帶動了醫學物理學家等人才需求。不過,相對其他醫護前線職位,醫學物理學家的角色較鮮為人知。

醫學物理學家 癌症治療團隊強力後盾

香港理工大學(下稱「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教授兼課程總監、美國醫學物理學家協會會士(Fellow of AAPM)蔡璟教授指,醫學物理學家的工作涉及放射治療、影像診斷、核子醫學、醫學保健物理(即輻射防護)4大專業領域。他們雖以後勤工作較多,但卻是醫療團隊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員,是輻射物理學的專家。

他以癌症治療為例,醫學物理學家負責為病人制訂放射治療方案、計算放射劑量,並會監測和維護輻射醫療設備的運作,以確保療程操作精準無誤,務求病人達到治療計劃的目標,正是團隊中的強力後盾。

醫學物理學家 癌症治療團隊重要成員 跨學科碩士訓練臨?、科研人才
為培訓更多醫學物理學家,理大開辦相關碩士課程,葉社平教授(右)及蔡璟教授(左)表示,學生需接受跨學科訓練,並學習不同的醫療設備及軟件的操作運用。

應付放射需求 中港需增聘醫學物理學家

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系主任葉社平教授表示,隨着興建中或計劃中的新醫院落成、本港病人對放射治療的需求日增,以及需填補因退休潮造成的人才缺口,預計將帶動醫學物理學家的人手需求上升。

「醫學物理學家是一門具備發展潛力的專業,香港以外,鄰近地區如內地、東南亞同樣需要增聘醫學物理學家,以應付服務所需。」葉教授以內地為例,預期放射治療的市場於未來數年將有11至13%增長; 此外,估計需要額外2500名醫學物理學家,方能應付現有的放射設備數量。

醫學物理學家 癌症治療團隊重要成員 跨學科碩士訓練臨?、科研人才
蔡璟教授(左)及葉社平教授(右)

入行途徑:持有相關碩士學位 可由駐院物理學家起步

本港醫學物理學家的基本入職門檻是具備醫學物理、物理或工程等相關碩士學位。蔡教授以入職醫院者為例,需由駐院物理學家(Resident Physicist )起步,接受2年的臨牀培訓,期間可開始報考相關專業組織如香港醫學物理學會的專業試(合共3部分); 由駐院開始計算,一般約4至5年可獲認可成為醫學物理學家。

現時在本港執業的醫學物理學家當中,都是在海外攻讀相關課程,又或是本地物理學或工程學碩士畢業,入職後靠「邊做邊學」。有見本地未有開辦醫學物理學相關碩士課程,理大遂於本學年首辦「醫學物理理學碩士學位」課程,為業界培育更多生力軍。

碩士課程按國際教育標準設計 跨學科學習

上述課程按照國際醫學物理學研究生教育標準來設計,每屆提供約20個學額,蔡教授提醒,有意修讀者需有心理準備要接受跨學科訓練,學習醫學、物理、工程等多元知識。

課程由跨學科教學團隊執教,包括擁有豐富經驗的臨牀專業人員如臨牀醫學物理學家、腫瘤科醫生、放射科醫生等。教學設施方面,包括不同的實驗室,配備了各式各樣的先進儀器,如用於放射治療培訓的虛擬環境設備(VERT)、放射治療計劃系統(見下圖)等,供教學及研究之用。

醫學物理學家 癌症治療團隊重要成員 跨學科碩士訓練臨?、科研人才
放射治療計劃系統

醫學物理學家必備的3個入行條件

醫學物理學家的工作充滿挑戰性,葉社平教授及蔡璟教授稱,入職者要具備以下3個個人特質,有助勝任有關工作:

1. 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溝通技巧

醫學物理學家需與不同人員如放射治療師、臨牀腫瘤科醫生、放射科醫生、放射師、護士等合作,建立默契,故要具備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及擅於溝通。

2. 高度的分析及批判思考能力

要令病人得到精準而安全的治療,醫學物理學家需具備高度的分析及批判思考能力,並要以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做好每一項工作細節。

3. 持續學習,與時並進

醫療技術和儀器日新月異,作為醫學物理學家要持續更新行業新知識、新技術。

放射師進修醫學物理知識 開拓多元發展路向

曾志焱修畢理大「放射學(榮譽)理學士學位」課程(主修醫療影像)後,隨即投身醫院,從事二級放射師,現時主要負責為門診、住院病人作X光、電腦掃描(CT)檢查。

入行兩年的他,9 月初開始重拾書包,修讀「醫學物理理學碩士學位」課程,既為未來晉升至一級放射師* 做好準備,亦為自己創造更多工作發展機會的可能,可轉職醫學物理學家、進修博士課程鋪路。

(註:*由二級放射師晉升至一級放射師,最少要具備5年工作經驗及持有相關碩士學歷。)

醫學物理學家 癌症治療團隊重要成員 跨學科碩士訓練臨?、科研人才
理大「醫學物理理學碩士學位」課程學生曾志焱,現職醫院二級放射師。

對醫療儀器運作原理了解更多

曾志焱修讀放射學本科課程時,曾學習醫學物理的相關知識,如輻射生物學、輻射物理學等,有助更易理解碩士課程所學。「以輻射生物學一科為例,讓我了解到輻射對人體的影響,如初期懷孕對輻射最為敏感。」

醫學物理涉獵跨學科知識,當中包括他猶感興趣的物理學,自然愈讀愈起勁。「醫療儀器需運用一定的物理原理,舉例:磁力共振掃描(MRI)不用輻射,而是靠磁場來形成影像。」他分享,修讀此課程的得益之一是對工作所用到的儀器運作背後原理有更深入的了解;而面對來自不同學歷背景的同學,對彼此學習、交流見解、擴闊思維都不無幫助。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曾志焱來回急症室及隔離病房,為確診者、疑似個案等照肺部X光、CT,深深感受到放射師角色的重要性。「相對於病毒基因測試、核酸檢測等,照X光、CT可說是最快的途徑,能協助醫生診斷。」疫症當前,他坦言作為醫護人員必須緊守崗位、具備使命感,無論病人確診與否,也不能表現抗拒、厭惡的心態,要讓病人了解病人的權益、風險。

拉闊行業 – 醫學物理

問:「醫學物理理學碩士學位」課程有何入讀要求?入讀者來自哪些背景?

葉教授:課程適合持有物理學或應用/工程物理學、自然科學、數學、工程學、放射學或醫療科技學士學位的人士報讀。首屆課程取錄了26名學生,當中近7成持有物理或工程相關本科學位、逾2成持有放射學相關本科學位;他們大部分是在職人士,其中約2成從事放射師、放射治療師工作。

問:上述課程設計有何特色?畢業生有何出路?

蔡教授:課程設計兼顧理論及實務需要,涵蓋醫療科技、應用物理學、應用數學、生物醫學工程及電子計算等學系的單元,以擴闊學生在醫療科學及科技範疇上的視野,培養他們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之餘,亦提升他們的科研能力。

畢業生出路多元化,除可投身醫院從事臨牀工作之外,亦可考慮投身大學、研究機構、醫療儀器企業,從事研發工作;投身醫療儀器企業,擔任營銷和管理職務;又或是投身政府相關監管部門;甚至是成為創業家等。

醫學物理學家晉升階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