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eer NewsSocial Service

認識死亡學|改善病患晚期生活質素 支援喪親者5個Dos & Don’ts

「死亡無處不在,也可突如其來,故人人也應認識死亡,以正面的態度看待,並及早做好預備,才能活好當下。」聖公會聖匠堂長者地區中心安寧服務部高級服務經理、美國死亡教育及輔導學會認可死亡學院士(Fellow in Thanatology)梁梓敦(Arnold)稱,特別是需要處理與死亡相關議題的人本服務者,包括:醫護人員、輔導員、安老服務從業員、社工、教師等,更應增進有關方面的技能,以應用於工作上。

正確認識死亡 人生必修課 支援喪親者5大注意事項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人本服務工作者若能增進死亡學相關技能,不僅能做好個人預備,思考面臨死亡時應有的後事安排,亦能應用於工作上,為體弱長者、晚期病患者、喪親者提供適切的支援。

文:麥懷欣 圖:受訪者提供、資料圖片

正確理解死亡 掌握相關輔導技巧

死亡並不遙遠,單是一場新冠肺炎,已奪走了全球超過584萬人(截至2022年2月15日)的性命,更教人體會生命無常,要活好當下的每一刻。從事人本服務者如醫護人員、安老服務從業員、社工輔導員教師等,若能正確理解死亡,掌握臨終關懷、哀傷輔導及生死教育等介入技巧,不僅有助個人做好預備,亦能協助改善體弱長者、病患者的晚期生活質素,支援喪親者渡過哀傷期,以及教育公眾正面看待死亡。

正確認識死亡 人生必修課 支援喪親者5大注意事項
聖公會聖匠堂長者地區中心安寧服務部高級服務經理、美國死亡教育及輔導學會認可死亡學院士(Fellow in Thanatology)梁梓敦(Arnold)

相關文章:遺體修復師 守護逝者身軀 療癒生者心靈

支援喪親者5大注意事項

作為身邊人,應如何支援及安慰喪親者?哪些說話不該說呢? Arnold提醒大家注意以下5個Dos & Don’ts︰

1. 別把哀傷做比較

「你為何這麼傷心?我親人去世的時候都不是這樣子。」「寵物死了,又不是人死了!」感情無分是人還是動物,而且每一種關係中愛的程度都不同,哀傷程度也不同,這些說話反令喪親者覺得安慰者不理解他、是在批評他。

2. 哀傷不能被取代

哀傷是拿不走,也不能被取代的。例如:面對流產胎兒媽媽的傷痛經歷,身邊人卻說: 「你還那麼年輕,下次生過個。」「不要緊,你還有兩個小朋友。」這種「安慰」反令媽媽更感傷心: 「失去的這一個呢?莫非不是生命嗎?」即使將來再生孩子,也是獨立的生命,不能被取代。

3. 好心或會做壞事

一句「節哀順變」、「R.I.P.」、「不要太過傷心難過」安慰喪親者,是否適用?Arnold指,講者有心,聽者無意, 對經歷嚴重傷痛的喪親者來說, 上述說話皆沒有什麼作用,行動較說話更為重要。

4. 擔當陪伴者及聆聽者角色

支援者應擔當陪伴者和聆聽者的角色,可透過簡單的身體接觸如擁抱、握手、拍肩膀、把自己的肩膀借給喪親者依靠,以表達關心,讓喪親者感受到並非獨自面對;同時應鼓勵喪親者抒發悲傷情緒,另不要對他下判斷,假若他不願多講,切勿勉強,應給予他空間。

5. 協助喪親者提升生活適應能力

支援者可分擔喪親者日常的生活事務,如煮飯、洗衫、照顧小朋友等,並告訴喪親者只需好好休息。繼而協助喪親者適應和學習新的生活技巧,負責以前由逝者擔任的角色和任務,為進入新生活做好準備。

相關文章:社工、輔導人員掌握敘事治療技巧 助服務對象重塑人生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