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治療師為服務對象進行訓練時,一般會由聽力練習和模仿開始,如教導兒童想拿取某東西時並不是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而是嘗試打開手掌,望着別人,繼而說出有意思的字,如「畀」、「波」、「餅」等。中學生的話,則可用成語教他們拆字,從字詞的上文下理、字型、聯繫和組織等,估計其意思。隨着近年政府增加相關服務,帶動了言語治療師的人手需求,畢業生入行會面對哪些挑戰?從事兒童範疇的言語治療師又必須具備哪些特質?
文:王安娜 圖:受訪者提供
兒童服務涵蓋語言發展遲緩、發音、吞嚥等問題
言語治療師黎敬樂表示,言語治療師一般分佈在學校、NGO、院舍、醫院管理局、公營機構、私人機構等提供服務。其中從事兒童範疇的言語治療師,如本身個性活潑、喜歡小朋友、多主意和喜歡溝通等特質會較為適合,有助他們訓練兒童的言語和語言知識,提升他們語言能力等工作。兒童的問題一般有語言發展遲緩、發音問題如咬字、聲線、吞嚥、流暢障礙(口吃)等。另外如有智力障礙的話,語言發展也會較慢;其他SEN相關問題有自閉症等。訓練時多以一對一或小組形式進行,從遊戲中學習為主。
政府增撥資源 每年逾百新人投身
隨着近年提供言語治療相關課程的院校增加,畢業生數目也有所增,估計現時每年有100至120名新人投身行業。他不諱言,一、兩年前市場職位曾有飽和迹象,但至近年政府增加相關服務,帶動了人手需求,估計未來業界會有足夠職位空缺吸納畢業生入行。
相關文章:【施政報告2021】倡專職醫療免轉介 臨牀心理學家、言語治療師引入法定註冊制度
新人入行3大挑戰 宜累積經驗開闊眼界
「0至6歲是兒童進步的黃金期,看着他們的進步,以及與兒童和家長建立互信,有很大的成功感。」——言語治療師馮楚雯(Natalie)
另一名言語治療師Natalie表示,作為言語治療師,同理心、耐性和溝通技巧均是必備的,以兒童服務對象為例,要跟他們的父母建立互信關係,以便配合提供有效的服務。新人入行,她認為必須面對3大挑戰:
1. 累積經驗 融入不同個案
初踏足社會,很多個案未必在書本或實習接觸到,但當工作一段日子後,便可逐步發展一套個人的工作模式,將所學、經驗融入不同個案中。
2. 不斷學習 積極開闊眼界
獨立工作為主,初接見服務對象,已需要獨自應對問題,雖然業界設有督導人員,但未必可即時給予意見,故必須多看書、多跟同學及同事討論,開闊眼界。
3. 良好溝通 制定適切方案
設計治療方案時,必須配合和符合家長 / 學生的期望和專業意見,制定適切方案。
透過聽覺和發音訓練 助語障兼聽障初小生改善社交能力
工作關係,Natalie面對不少SEN學生,「很多語障、聽障和其他SEN學生,他們在語言輸入、理解、表達和發音方面均有障礙。」
Natalie分享,曾有語障和聽障的初小學生,因未能跟同學溝通而感到不開心,透過聽覺和發音訓練,從而改善他的理解、溝通和社交能力。她亦曾接觸較複雜的SEN幼童個案。「如自閉症加聽障者,由於自閉症患者會有社交互動障礙,加上興趣狹窄,部分愛沉醉在自我世界,容易忽略周遭的環境和事情,如加上聽障,除了較難作評估外,要進行訓練也不容易。」她坦言,言語治療師更有必要做更多不同的測試,查找其語言問題背後的主因,工作更具挑戰。
訓練多由聽力練習和模仿開始
相關文章:知多啲:校本言語治療常見的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