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香港委員會建議標準,兒童每日應有多於 1 小時的自由玩樂時間。事實上,兒童成長過程中,如一直有未釋放的壓抑情緒,可能會影響日後的社交、學業、家庭、工作,甚至人生價值觀,其中遊戲治療可助紓緩他們的壓力,從而建立自信,增強自我控制能力,達致心靈健康。人本工作者如社工、輔導員、教師等如掌握遊戲治療技巧,對日常工作發揮不無幫助。
文:王安娜 圖:受訪者提供
仁愛堂 YES 專業進修課程「遊戲治療認識與體驗證書」課程導師 Mint So 表示,遊戲治療屬於兒童輔導、心理治療的方式,主要是以遊戲與受助者溝通,讓他們在遊戲中,以最自然及最安全的方式來表達個人情感、想法、經驗及行為,助他們預防或解開心理和情緒的問題、融入社群,以及健康地發展及成長。
遊戲治療 適合兒童、青少年和長者服務
Mint 表示,遊戲治療除了適合兒童外,也可用於青少年和長者服務。當中包括有特殊學習需要、自閉症、不喜歡跟人溝通的小朋友;以及面對喪偶之痛、初期認知障礙症患者的長者等,均可透過遊戲治療,幫助他們表達自己,讓別人明白他們,助脫離負面情緒或內心陰影。
她分享,曾處理一名小學生個案,他因升小出現壓力和情緒問題。「初期他每次接受治療,會挑選同一款不倒翁玩具,並將不開心情緒發泄在它身上。治療過程中,我們透過陪伴、聆聽,了解他的內心世界,使他減少焦慮,願意跟人溝通,其情緒問題慢慢得到改善。」
透過觀察 了解服務對象內心
一般治療需要約兩至三個月時間,因個案情况而定。過程中,遊戲治療師會透過觀察,了解小朋友或服務對象的內心。「如小朋友曾經在遊戲中經歷過困難,從中學習解決問題,對將來的成長和面對逆境也有一定幫助。」
簡單趣味遊戲 受助者自發性參與
至於應用在青少年服務的話,則較多以小組形式進行,「成長階段中的青少年,正值尋找自我的階段,有時未必可以完全表達自己。我們可以透過團體和朋友的相處,藉着遊戲治療幫助他們認識自己,提升社交能力,尋找自己的需要。」
Mint 說,從事遊戲治療師工作者,除要曾接受相關培訓外,性格宜喜歡與人溝通、樂於聆聽、具備觀察力。「他們要先跟小朋友建立良好關係,治療才事半功倍,因此耐性是必要的。另外,由於服務對象來自不同背景和問題,未必所有小朋友都討人喜歡,愛心也很重要。」
具社工或輔導訓練 更易掌握遊戲治療技巧
仁愛堂 YES 專業進修課程課程主任黃愛稀表示,機構開辦的「遊戲治療認識與體驗證書」課程,主要是透過認識遊戲治療的方法,讓學員了解當中的原則及技巧,從而讓他們有效掌握遊戲治療的方法。課程適合社工、輔導員、老師,以至 playgroup 導師、醫護人員等。另就現時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小朋友也不少,故不乏家長自學遊戲治療,以協助子女為目的。
「他們可把所學的技巧應用於工作或家庭生活,達致心靈健康。」
海外考取遊戲治療師資格
現時香港並沒有遊戲治療師的資格認可制度,有志成為註冊遊戲治療師的人士,要在海外取得認可機構註冊,如美國遊戲治療協會 (APT) 認證資格。「由於遊戲治療始終是一門專門的學問,從業員最好具備社工或輔導的專業訓練基礎,更能掌握當中的技巧和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