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疫症,令莘莘學子上學都變得不容易!面對不一樣的新學年,中小學生,即使是小一、中一新生都需在家進行網上學習。在這新常態的學習環境下,對老師、輔導人員、學生和家長有何挑戰?有學者表示,今年學生要面對的壓力增加了,但對他們的支援卻減少了!有中學校長認為,學校全數老師也要各就各位肩負不同的輔導工作。二人均認為,老師在教學、輔導等方面要時刻變通,才能為學生提供適切的學習和情緒支援。
文:王安娜 圖: 受訪者提供
早前中大有調查指,學生改用網上學習後承受着龐大的學習壓力及焦慮,當中首3個令學生擔憂的因素依次為作業壓力、學習成績不佳,以及無法與同學見面或進行互動交流,另學生對於自我監控學習能力的評分亦僅為中等水平。
新生乏互信 新學年學習挑戰大
迦密愛禮信中學校長及香港輔導教師協會副主席何玉芬博士表示,對升小和升中的新生來說,他們要面對全新的學習環境、同學和老師,本身已不容易,而在學習新常態下,學生在未能跟學校、教師、朋輩認識和建立互信關係下,便要直接開始新學年的學習,更是一大挑戰;至於對其他要重新編班的同學來說,其實也有一定影響。
香港浸會大學(下稱「浸大」)社會工作系副教授及輔導學社會科學碩士課程統籌主任楊劍雲博士表示,相對面授課堂,網上教學對中小學生來說較難專注學習,加上在家上課,如學生在家長監管下,難免感到壓力。「無論是升小和升中,學生均需要較多的支援,特別是年紀較小的學生,一些實體的體驗如參觀班房、與班主任和同學見面等,皆有助他們認識學校,投入校園生活。另部分升中生要同時適應新的教學語言、校風、學校特色等。」
何博士不諱言,網上教學雖為老師帶來不少教學挑戰,但亦是他們發揮創意的機會。「無論是中小學生,現時首要是推動學生建立良好學習習慣和保持學習興趣,另要幫助學生與教師和朋輩建立正向的社群關係,特別是對新生來說,他們對學校始終會有憧憬和新鮮感。」
學校和老師時刻變通 開學前後做足準備
如何推動呢?何博士和楊博士均認為學校和老師要時刻變通。何博士以其學校為例,以往會為中一新生安排家長會、適應期、「陪月」等不同活動和計劃,其中家長日改用直播形式在網上進行;中一班主任亦會在本月初以視像會議形式,約見每名中一新生及家長,互相認識交流;其他班級方面(包括中一),各級班主任則會每月致電學生家長(即上學年停課期間已開始推行的「陽光電話」),了解學生狀况,給予適時的支援。
另為協助同學建立網上學習的常規,培養紀律和習慣,其校在課堂上亦作了特別的編排,例如每節課會在整點開始;另老師可因應學生年紀、認知、情感需要等,跟他們進行各項活動,如聽音樂、靜觀練習等。
10個實時網課學習習慣
1. Arrive one time (準時到達:提早5分鐘,登入網上課堂!)
2. Get back to your seat(趕快回座:準備一個良好的學習空間。)
3. Greet your teacher(尊師敬禮:登入網上課堂後,開啟咪高峰和鏡頭與老師打招呼。)
4. Ready to learn(準備就緒:準備好上課時的用品。)
5. Eager to listen(認真聆聽:留意老師提問,避免掛機裝上課。)
6. Sit properly(正確坐姿:有枱有椅坐好,避免在牀上聽課。)
7. Share your questions(敢於思辨:有問題有禮貌地開咪提出或留言。)
8. Individualize with notes(邊聽邊記:善用筆記簿,用螢光筆突出重點。)
9. View and review(反思所學:完成課業/功課,作為反思的途徑。)
10. Effective organization(及時整理:分科將電子筆記及課業好好儲存。)
(資料由迦密愛禮信中學提供)
宜大班改為個別化支援
她說,因應社會環境的變化,對學生或老師本身也有不同的影響,包括進行發展性或個案的工作等,「新一代老師在任何環境下,也要先處理好個人情緒,才可幫助學生。」
楊博士不諱言,「今年學生的壓力增加了,但是支援卻減少了!」在這情况下,他建議學校可由以往大班形式的支援,改為個別化的網上支援,此有助老師了解個別學生的需要,包括較易識別SEN(特殊教育需要)個案,及早給有需要的同學提供支援。
此外,老師亦可在網上進行課外活動,「處於青春期的中學生十分需要朋輩的交往,雖然他們大部分有自己的群組,但以往透過學校的課外活動,他們有較多機會接觸群組以外如跨年級的同學,這些人際相處的經驗,對學生的成長和學習均有幫助。」
青少年精神健康問題個案增 考驗輔導人員
去年的社會事件,加上今年的疫情,楊博士認為,這些均對青少年的精神健康有影響,包括焦慮、擔心、抑鬱等情緒的增加。「一般來說,即使他們知道個人情緒有問題,也未必會主動求助。而在家學習下,老師亦較難找出個案,因此同學及家長的主動求助很重要。」
他指,現今的網上輔導設有不同的形式,如「見樣」的視像輔導,輔導人員可從中觀察對方的身體語言和樣貌表情;另外,亦有電話或文字形式的輔導服務,由於此類服務看不到學生的樣貌表情和身體語言,因此十分講求輔導人員要對文字、聲音的敏銳度。
「如學生因某些原因不想見學校社工或班主任,他們可以匿名方式尋求網上輔導服務。這個方式使他們較放心跟輔導員分享,同時避免被別人污名化或取笑,較容易與輔導員建立關係和信任。」他說,無論是網上輔導或是面對面的輔導,輔導員均着重同理心、聆聽、建立關係、回應對方等,其中網上輔導會更講求網上道德倫理,包括如何保障服務對象的私隱。
進修 + 累積經驗 成為認證輔導師
楊博士稱,目前香港並沒有正式規管輔導員資格,其中香港專業輔導協會設輔導員認證資格,如想成為認證輔導師,需曾進修相關的輔導課程及累積特定的實習時數。現時部分學校、NGO等均有聘請輔導員;其中專業輔導員,時薪約每小時800元至千多元也有,視乎輔導員的學歷及經驗而定。
除教育局有為學校老師開辦相關的輔導課程外,浸大亦有開辦「輔導學社會科學碩士」課程,學員可透過裝備知識和技巧,投身輔導工作,課程設有80小時的實習,及提供兩個輔導專業:青年輔導專業及精神健康輔導專業。學員包括中小學老師、社工、醫療、人力資源等背景人士。
新學年開始 老師輔導工作停不了
何博士表示,迦密愛禮信中學於多年前已開始推行多/雙班主任制,有助做好個人關顧工作,及更了解學生的學習習慣,作出適當的輔導。「為提供較多支援給中一新生,今年中一每班設有4名班主任,當中包括正副班主任,至於中二和中三設3名班主任,中四至中六則設雙班主任。」
現時全校的70多名老師(包括合約老師,學生輔導人員和教學助理),均有參與班主任工作,如撥打「陽光電話」。「我們會盡量編排不同的老師組合,如新舊老師、男女老師等,以便安排合適的工作。一般來說,正班主任會兼顧較多班務工作,副班主任則主力學生資源和關顧等工作。」
除教學外,學校亦為學生提供以下的支援,每組由6至8名老師負責。他們的工作重點如下:
輔導組
透過不同的輔導服務,如各類成長計劃、小組、工作坊及講座,以幫助學生認識自己,增加自信,擴闊視野,提升抗逆力,讓學生的潛能得以發揮外,並提升他們的個人質素。
升學及就業輔導組(生涯規劃)
幫助學生在學習、工作、事業上作出適切的抉擇,透過多元化活動拓闊同學視野,推廣應用學習課程以協助學生追求目標及發揮潛能。
特殊教育需要支援組
負責統籌及推行各項特殊教育的工作及活動。在學業、品格、社交及升學等方面支援特殊教育需要學生,協助他們融入校園生活,於校內實踐共融文化。
何博士說,輔導組老師的工作較着重關係、情緒支援方面,要具愛心和耐性,在處理學生個案時,講求持續性,很多時要跟家長溝通,有需要時要轉介個案予社工、SEN支援組等,如近年涉及情緒健康問題的個案增加了,他們要熟悉社區支援等。
至於升學及就業輔導的老師,負責學生的生涯規劃輔導,需要掌握社會環境的變化和不同行業的發展及出路。「學生輔導未必每人都需要,但生涯規劃則每個學生都是『個案』,老師有需要為每級學生設計不同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