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生活的普及,連帶社福服務領域亦需革新,如有青年服務機構在進行輔導服務時結合線上線下模式,其中文字輔導漸成主流,還會透過多元渠道更到位地接觸及支援青少年,並計劃進一步拓展網上家長支援服務。有業界人士指,網絡輔導(Online Counseling)具備不受時地限制及彈性等優勢,料成為業界發展新趨勢……無論面對愈趨複雜的個案或是推展新服務,從事社工專業務必持續強化個人技能裝備,包括增值網絡輔導技巧、學習更多新興的介入手法等,都可以靈活應用於不同服務中!
文︰麥懷欣 圖︰受訪者提供
疫情令多項社福服務受影響,部分改用網上服務模式,復常後的情况又如何呢?香港青年協會(下稱「青協」)督導主任(青年輔導)陳英杰(Andy)以青協媒體輔導中心的輔導服務為例,目前採用線上線下混合模式,他認為,結合兩者正好能互補不足,對提升整體服務成效不無幫助。
線上線下+多元渠道 服務更到位
「疫後科技的興起,青少年使用網絡媒體的情况愈加普遍,文字輔導逐漸成為主流。不過,服務對象的線上線下表現未必一樣,需要結合實體與網絡輔導模式,更立體及全面地了解服務對象的情况。」
青協一直以青年服務為本,Andy稱,因應媒體的轉變及年輕人行為模式的改變,推行輔導服務亦需不斷革新及變得更靈活,透過多元化的渠道,有助接觸更多青少年及支援他們的成長需要。
設24小時文字輔導服務 開拓服務需增聘輔導人手
他指,機構早於90年代初設立了關心一線,提供情緒輔導服務;及後推出uTouch網上青年外展服務;2015年成立媒體輔導中心,整合網上輔導及熱線輔導服務,同時提供新媒體素養教育;早前更增設了「同傾•同行」平台,整合青年輔導服務、全人健康活動及相關資訊,方便青年自助及增強他們求助的動機。
目前媒體輔導中心分別有8名及5名全職社工/輔導員專責熱線輔導服務及網上外展服務。另外,青協與4間社福機構共同營運賽馬會青少年情緒健康網上支援平台「Open噏」,共有約30名輔導人手,提供24小時文字輔導服務。他補充,機構未來會拓展家長網上支援服務,屆時將需增聘更多輔導人手。
網絡輔導兩大竅門 與傳統輔導有別
Andy不諱言,網絡輔導和傳統輔導的模式截然不同,所需技巧亦有別。他認為要做好網絡輔導工作,關鍵在於多聽多問及保持敏銳的觸覺。
他舉例:青少年對閱讀文字的專注度較低,容易分心,社工/輔導員進行文字輔導時必須用字精簡。又例如:熱線輔導未能觀察服務對象的身體語言,可透過服務對象的語速、聲調、語氣及環境聲音等評估服務對象的情况。
社工宜增值新興不同介入手法
為讓前線同事掌握工作所需技能,Andy指,青協會不時為同事提供專門訓練,包括網絡輔導技巧、認識社區資源等;同事們亦會分享各自的工作心得及經驗。
他同時鼓勵前線社工/輔導員持續進修,包括學習更多不同的介入手法,以提升輔導服務成效。「如接納與承諾療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正念認知療法(MBCT)等都是業界常用的介入手法;還有新興的低密度心理治療等介入手法。」
相關文章:社工靈活應用多元介入媒介 新興動物輔助治療 增服務成效
網絡輔導應用不受時地限制 料成未來新趨勢
網絡輔導是什麼?本身是註冊社工、註冊性治療師及私人執業輔導員的網絡輔導及心理治療協會會長Ivan Chan表示,網絡輔導是指輔導員/心理治療師/臨牀心理學家透過網絡平台,以視像會談輔導(如Zoom、Google Meet)、電話輔導、電郵輔導、文字信息輔導(如WhatsApp、Signal、WeChat)等形式,為服務對象提供輔導和心理治療服務。它可應用於不同服務對象,尤其適用於隱蔽人士、社交焦慮症患者、殘疾人士、照顧者等難以外出的人士。
Ivan同為英國輔導導師協會認證網絡輔導及電話輔導員,有逾10年社工工作經驗,主要集中在長者抑鬱、焦慮、青少年精神健康等輔導服務,並曾為不同非政府機構提供網絡輔導治療培訓及工作坊培訓。
不適用於嚴重個案 難以應付危機事件
他提醒,網絡輔導並非所有個案都適合採用,嚴重及複雜的個案(如嚴重成癮行為、重性精神病患者),以及有強烈自殘或自殺傾向的個案,較適合尋求實體的服務。
美不乏專門網絡輔導公司 本港未盛行
Ivan表示,不少網上輔導及心理治療服務/平台隨着疫情應運而生,而近年亦愈來愈多非政府機構採用實體及網絡輔導的混合模式。
他不諱言,網絡輔導在英美等地已十分盛行,以美國為例,不乏大型的專門網絡輔導公司;香港、台灣等地則暫未盛行,然而他相信,網絡輔導具備不受時間或地點等條件限制的優勢,令服務模式變得極富彈性,料有關應用將成業界發展趨勢。
「網絡輔導形式多元化,服務對象可選擇文字輔導(電郵輔導、文字信息輔導),純粹以文字作溝通;又或是使用視像會談形式時,關閉鏡頭,這些都有助提升他們的安全感及持續接受服務的動機。」他以文字輔導為例,服務對象可藉着邊輸入文字邊組織內容,幫助他們梳理所遇到的問題。
介入手法、媒介配合得宜 提升服務後續性
Ivan補充,相對於傳統的輔導服務,網絡輔導更可發送文章、圖片、短片等,能提升服務支援的後續性。他分享,靜觀練習、閱讀治癒性文章、攝影、每晚記錄心情狀况等皆是可取的介入手法/媒介,若配合得宜,有助提升服務對象持續接受服務的動機,以至服務的成效。
社工持續進修熱選不同介入手法 提升技能應工作所需
本港社會正面對多重的挑戰,如人口老化、精神健康、照顧者照顧壓力等問題,作為社工應與時並進,擴闊專業知識層面。青協持續進修中心單位主任關海寧(Kay)以報讀該中心課程的社工為例,較多是年資較淺及新入職的一群,「社工本科課程內容都是一些行業通用技能訓練,輔導介入手法的內容比例未必佔得多。」
相關文章:教師、社工、醫護人員進修熱選 青協證書專科專教 與SEN「童」行
她續指,學員希望透過進修認識更多不同的介入手法,特別是應用於情緒支援、精神健康急救的層面。當中表達藝術治療、情緒導向治療、攝影治療等相關課程屬熱門進修之選。
相關文章:社工、輔導人員掌握敘事治療技巧 助服務對象重塑人生方向
設短期課程 認識網絡輔導及網絡心理學
有見很多輔導工作於疫情期間需改為網上進行,青協持續進修中心遂於去年首辦「網絡輔導及網絡心理學基礎課程」,採用網上授課形式,學員以社工為主,以應用於工作為修讀目的;另適合輔導員、教師等修讀。
擔任上述課程導師的Ivan補充,課程着重教授網絡輔導技巧、介入方法,以及網絡心理學知識如網絡欺凌、社交媒體焦慮等。欲認識更多相關課題者,可報讀網絡輔導及心理治療協會的「網絡輔導及心理治療進階證書課程」,繼而如Ivan般以網上形式修讀英國等地的網絡輔導及電話輔導訓練課程、網絡心理學文憑。
社工。短期增值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