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正在爆發第四波新冠肺炎疫情,加上進入大雪節氣,還有臨近冬季流感季節,如何自保?做好防疫措施之餘,也不能忽視飲食營養、適時進補,提升個人免疫力的重要性。若能增進中醫營養學與食療、西方營養學有關知識,更可達相輔相成之效,助人自助,為健康打好個底!
中西醫結合治療已成趨勢,在營養學觀點方面,兩者有何不同?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CUSCS)助理院長(持續教育課程)麥敬堂博士指,中醫營養學包括食養、食療和藥膳:食養是以飲食營養來養生保健;食療是根據不同體質和臨牀狀况,以飲食來防治病症;藥膳是以中藥配製菜餚,用以輔助治療疾病。
註冊中醫師黃潤波博士補充,食療可分為5大類,除了大家常見的藥膳、湯水兩類外,還包括膏物,如川貝枇杷膏;藥酒,如十全大補酒;茶飲,如紅棗茶、菊花茶等。
中醫營養學 vs 西方營養學
西方營養學則着重營養素的功能和人體對營養素的需求,配合病情需要來調控,以達至維持健康及控制病情的功效。麥博士表示,兩者的健康飲食觀點雖有別,但可互相協調配合,達致相輔相成之效。
麥博士以喝茶為例,西方醫學認為茶葉中含有多種抗氧化物質,對消除身體內的自由基有一定功效,多喝茶能有助預防衰老、養生保健。中醫則認為茶性有「溫、熱、寒、涼」之分,喝茶應順應氣候及個人身體狀况來選擇。根據中醫理論,人的脾胃有「喜暖厭涼」的特點,腸胃寒涼的人應避免飲用過多綠茶、白茶及黃茶等茶性寒涼的茶品;若真的要飲用綠茶,可加入一、兩片薑,以中和綠茶的寒涼。
飲食養生原則:因人、因地、因時
全城正受到疫情威脅,加上正值冬季,應遵循哪些飲食原則?以當歸生薑羊肉湯或簡單如一杯紅棗水為身體添暖意,又是否人人合適?
麥博士稱,冬天主腎,以滋補為主的養生原則。「人體的生理功能在冬季處於低谷,此時是肌體能量的蓄積階段,對中老年人和身體虛弱者來說,此時是進補的好時機。宜食穀類、羊肉等食品,以保護陽氣。」
黃博士強調,食療講求分辨食物的性能,而要決定如何飲食得宜,則還要因應個人的體質、季節、地區等因素,因此羊肉湯適合寒底人或者在冬天飲用,原意就如「着多件衫」;熱底的人或炎夏的季節則不適宜,又如榴槤屬熱、山竹屬寒涼等,都非人人適合。
冬季養生食療 | 羅漢果白菜湯 | 當歸生姜羊肉湯 |
材料 | 羅漢果1/3個或1/2個、白菜乾50克、瘦肉100克 | 當歸4錢、生姜6片、羊肉半斤至1斤 |
製法 | 將羅漢果、白菜乾洗淨;瘦肉洗淨切片。把上述材料放入煲中,加入適量清水,先以大火煲30分鐘。轉文火煲1小時,調味即可飲用。 | 羊肉洗淨切塊,伴生姜一齊起鍋炒,加進4碗清水,再放進當歸,水滾後慢火煲45分鐘,約煲至1碗便可。 |
註:具體進補,需根據體質的不同,辨證施食。 |
(以上資料由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及註冊中醫師黃潤波博士提供)
掌握中醫營養學知識 食療養生之道
不少人都希望增進中醫營養學相關知識,甚至計劃投身相關行業,於工作或日常生活中助人自助。CUSCS 開辦「中醫營養學證書」及「中醫營養學高等證書」課程,讓欠缺中醫基礎者也能循序漸進掌握有關知識。課程更已加入持續進修基金(CEF)可獲發還款項課程名單內。
上述課程由資深註冊中醫師、註冊營養師任教,以課堂講授為主,輔以討論、經驗分享,協助學員了解中醫營養學及西方營養學的異同,學習及更新中醫保健食物的知識,以及加強分析中西營養學相關資訊的能力。
聖雅各福群會獲僱員再培訓局(ERB)撥款資助開辦的「中藥保健食療知識基礎證書」課程,兼任課程導師的黃博士指,在10堂的課程中會教授初步診斷,包括望聞問切、食物的性能,分辨寒熱溫平之物、認清病症和提供適當的食療,以及食用禁忌。課堂上還會分享各種食療的食譜,讓學員回家嘗試烹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