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醫學工程是集工程學、生物學及醫學於一身的新興學科,講求以科技解決醫療等各種問題,是全球極具發展潛力的行業之一。香港理工大學(下稱「理大」)工程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學系開辦的「生物醫學工程(榮譽)理學士組合課程」,讓學生紮實工程及醫療科學的跨學科知識,再配合兩大專修:生物醫學工程或義肢矯形學的訓練,打造他們成為職場炙手可熱的專才,日後無論在醫療、工業、學術研究等領域都可以盡展專長,造福人類!

單是在醫療領域,從血糖測試紙,到病人身上的功能性義肢、植入的心臟起搏器,以至醫院的醫療設備及電子硬件設備等,無不與生物醫學工程有關。理大工程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學系高級講師、「生物醫學工程(榮譽)理學士組合課程」課程主任劉衍中博士表示,生物醫學工程被公認為極具發展潛力的行業之一,目前全球人才供不應求,培訓生力軍刻不容緩!

培育生物醫學工程師、義肢矯形師搖籃 獲專業組織認可
理大「生物醫學工程(榮譽)理學士組合課程」不僅是本地首個生物醫學工程課程,獲香港工程師學會的專業認證,畢業生符合成為香港工程師學會法定會員的學歷要求;也是本地唯一提供義肢矯形學的專業訓練課程,獲國際義肢矯形學會認可為義肢矯形學專業課程,專修「義肢矯形學」的畢業生可參加香港義肢矯形師學會的義肢矯形師資格考試。
為期4年的課程,學生可學習醫學影像、生物感測、分子與細胞工程、神經肌肉骨骼科學與工程、義肢矯形學及復康等不同範疇的知識,並需接受跨學科的研究及設計方面的訓練,以培養勇於嘗試、敢於創新的精神。

兩大專修:「生物醫學工程」及「義肢矯形學」
劉博士稱,課程設有「生物醫學工程」及「義肢矯形學」兩個專修領域,讓學生可按個人志趣,選擇其一作深入學習。學生亦需參加本地或海外的行業實習,其中專修「生物醫學工程」的學生會在生物醫學工程相關公司實習280小時;專修「義肢矯形學」的學生則會在醫管局轄下的公營醫院義肢矯形部進行560小時的臨牀實習,累積實戰經驗。
課程設計着重為學生帶來多元學習體驗,劉博士以特色科「Biomedical Engineering Innovation for the Community」為例,學生有機會與不同界別接觸,建立創新的醫療設備原型,如過往有學生為視障人士設計領跑器材。此外,學生亦有機會參觀不同的醫療/器材機構、到理大工業中心接受培訓(如動手做機械爪、3D打印等);還可參加大學舉辦的「本科生科研計劃」(Undergraduat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Scheme,簡稱URIS),學習做研究或創新計劃;以至參加海外交流等。
劉博士表示,若想涉獵更廣的知識,學生可考慮副主修的課程,包括:「人工智能及數據分析」(AIDA)或「創新及創業」(IE)兩門學科,不過,需符合GPA達2.7或以上的基本要求和需於第2學年開始前提出申請。

行業前景看俏 體育科學、科技研發需求增
展望生物醫學工程的行業前景,劉博士表示,除了醫療範疇,全球對體育科學和科技研發的需求亦與日俱增,造就生物醫學工程在人工智能及體育科技等方面均有長足的發展。為此理大早於兩年前成立了體育科技研究院(RISports),集理大和世界各地的跨學科專家,為體育界提供新穎的科學和工程解決方案。
義肢矯形師全球吃香 畢業生不愁出路
義肢矯形師屬專職醫療人員,服務對象遍及不同年齡層,服務範圍是「由頭到腳」,理大工程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學系教授(義肢及矯形學)黃文生舉例:如為患扁頭綜合症或馬蹄內翻足的嬰兒配置矯正頭盔或裝配矯形器;為患扁平足、脊柱側彎的兒童及青少年,裝配矯形鞋墊、腰背架;為中風長者製作矯形用具,提升生活質素;以及為肢體缺失者設計及裝配身體各部位的義肢。

他估計,本港現有約200多名義肢矯形師,絕大部分任職於醫管局;其餘則任職私營機構、社福機構,以及在大學從事科研工作。要成為義肢矯形師,修讀「生物醫學工程(榮譽)理學士組合課程」是主要入行途徑,每年約有10名畢業生。
本地公私營醫療機構積極拓展義肢及矯形服務,故畢業生不愁工作機會,他表示:「全球也面對義肢矯形師人手不足的情况。單是香港公營醫院近年有多項大型項目,如香港兒童醫院投入服務、廣華醫院重建計劃等,需要聘請更多義肢矯形師;還未計算私營市場也需增聘人手呢!」
黃教授以入職醫管局的畢業生為例,需接受為期一年的學位義肢矯形師實習培訓,才符合成為義肢矯形師的資格,繼而可由駐院義肢矯形師、資深義肢矯形師、高級義肢矯形師拾級而上。

服務內地腦癱兒童 學以致用
手藝以外,義肢矯形師同樣必備同理心,故課程着重訓練學生的專業態度及價值觀。黃教授補充,為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學系每年夏季都會安排學生聯同舊生、兩間合作的美國大學學生,到內地為腦癱兒童提供服務;以及讓學生參加「賽馬會學童脊柱保健計劃」,教育中小學生良好姿勢和提供脊柱側彎篩查服務,期望在實戰中增加學習成效。
入讀.必讀:
DSE哪5科成績較重要?
劉博士表示,課程較看重的DSE科目包括數學、物理、生物、化學與組合科學,上述科目考獲優異成績者會較具優勢。
Tips:2023/24入學最佳5科平均DSE加乘分數為227.2,建議把課程置於JUPAS的Band A。經JUPAS申請的學生不需要參加面試;若以其他途徑申請報讀課程,則需參加面試。
韋基晉(Adrian):向義肢矯形師進發 冀提升病人生活質素

對義肢矯形認知不多的Adrian,入讀「生物醫學工程(榮譽)理學士組合課程」後,發掘了對這門專業的濃厚興趣,透過專修,冀成為義肢矯形師,協助改善病人的行動能力和生活質素。
「原來義肢矯形可藉工程學知識,為病人復康路上作出貢獻,而且義肢矯形師是專職醫療人員之一,站在前線與病人溝通、與其他醫護人員合作,正適合我喜愛與人接觸的性格。」
課程還提供大量實操機會,其中在第3、4年級分別學習義肢及矯形學,可以在實驗室操練手勢及作反覆試驗,畢竟每名病人的情况有別。「課堂更會安排真實肢體缺失者擔當模特兒,幫助我們深入掌握製作義肢的整個流程。」課堂以外,Adrian亦有參加學系舉辦的內地義務服務計劃,為當地腦癱兒童提供服務。
曾到公營醫院義肢矯形部參與臨牀實習的Adrian分享,有機會接觸課堂未見過的罕見案例,如大腿骨短的病人,需度身訂做義肢及矯形器,令他印象難忘。「最深刻是為一名需裝配腳部矯形器的南亞裔腦癱女孩,及後得到她及其家人回饋,表示感受到我幫助她的心意,而我亦從中體會到工作的價值及意義。」他期望畢業後能入職公營醫院服務更多有需要的人。
馮琳(Linda):多元學習豐富多彩 研究歷程考毅力

來自廣東的Linda,有感理大的醫療科技學科相當著名,加上生物醫學工程屬創新學科,遂報讀「生物醫學工程(榮譽)理學士組合課程」。課程涉獵知識面廣泛,如與工程相關的信號工程、細胞工程等,令她眼界大開。
她分享,首個學年參加了理大的URIS,初嘗研究的滋味:「兩年的研究項目題目是『Screening of drug-targeting ion channels for age-related diabetes』,過程中遇到很多挫折,即使依照所有程序處理,但所得的結果都跟預期不一樣,覺得十分沮喪。後來得到督導老師阮曄純博士的指導,助我反覆思考失敗原因……對我這個原本很容易放棄的人,這研究經歷助我培養了毅力。」
作為非本地生,她不諱言入讀初期挑戰不少。「過往高中課程以中文授課,理大卻是英文授課,要跟上進度並不容易,幸得學術顧問老師了解我的困難,並建議我多看參考書,不要死背單字,漸漸適應下來。」
4年的理大學習生活,Linda形容是豐富多彩。「既有多元學習的機會,更有參與研究、遠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交流,親身體驗海外互動的學習模式,十分難得。」畢業在即的她已計劃向研究之路進發。
畢業生出路
.就業:可從事生物醫學工程及醫療科技方面的工作,包括:在工業和醫療領域發展,從事研發、設計、製造、供應、維護或生物醫學儀器及科技應用方面的工作;亦可從事醫療科技器材的銷售推廣工作;還可在公私營醫療機構、社福機構從事義肢矯形師等工作。
.升學:可升讀本地、內地或海外大學的碩士及博士學位課程。
香港理工大學工程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學系
查詢電話:3400 8577
網址:https://www.polyu.edu.hk/b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