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紛擾多變的社會、疫情,令人容易失去人與人之間的溫度與連結,為社工專業帶來更大的挑戰!於香港社會工作人員協會主辦、《JUMP》協辦的「第三十屆優秀社工選舉」中獲選為「新秀社工」的黃宛裿(Carli)及陳姵璁(Fiona),如何透過身體力行在支援兒童及青少年需要、推動傷健共融方面,發揮助人自助精神,為社會帶來更多正能量、溫暖呢?
3月16日是「2021社工日」,感謝世界各地社工堅守使命,集結力量,為協助有不同需要的人士及處理社會問題齊齊出力。
文:麥懷欣 圖:受訪者提供
Carli:以才藝為媒介 發掘青少年潛能 培養正面價值觀
學歷:修畢香港城市大學「社會科學學士(社會工作)」課程。
現職:2014年入行,現為保良局曹貴子動感青年天地中心主任。
工作目標:期望能保溫自己的工作初心,做好帶領團隊的工作,傳授經驗及心得;另期望能開展更多元化、創新的項目及服務。
“社工是一門以生命影響生命的專業,幫助服務使用者連結社會資源對他們而言很可能只是一時受用,但教懂他們學會感恩卻是終身受用,培育他們有一顆感恩且關懷別人的心,便是我的工作使命感。”——「新秀社工」Carli
自初中開始,已參與義工服務的Carli,有一顆惻隱之心,有感社工工作富有意義,遂在大學選科時,以社工系為首選,並完成了本科課程。喜愛做基層工作的她,加入了保良局的兒童及青少年服務,由前線社工做起,透過才藝學習為媒介,促進服務使用者的成長發展和培育他們的潛能與創意。
兒童及青少年時期是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她稱,社工服務若能做好預防性、發展性的工作,讓兒童及青少年發展個人潛能,增強自信心及建立正面的價值觀,便能更積極去解決問題,有助防患於未然。「若待問題發生後社工才作補救性的工作,可能已有不少服務使用者的問題很嚴重。」
入行6年的Carli,數個月前獲晉升為另一間中心的主任,由以往的執行角色,轉為策劃、統籌、督導及管理等多元角色。角色轉變的同時,還有面對疫情反覆,由面對面服務轉為網上服務,需配合使用Zoom、Facebook、Instagram。
從前線到策劃管理 正面應對工作挑戰
「猶幸身邊4名同事(2名社工及2名福利工作員)都是年輕人,已習慣使用Zoom及社交平台,有助疫情期間推行服務。」她以帶組訓練、活動設計等為例,需考慮網絡的穩定性、參加者的投入感及家居環境設備等。「舉例:在小朋友眼中,父母照顧是理所當然,可讓小朋友透過煮食、洗碗過程,感受箇中的不容易,學懂感謝父母。」
Carli不諱言,社工專業挑戰處處,要做好工作務必靈活多變、大膽嘗試及不斷反思,並要提升對新科技、不同媒體平台的觸覺。「窮則變,變則通,才能免被淘汰。」她更計劃進修家庭治療等相關範疇課題,以提升專業水平,提供更到位的服務。
現時任職的中心空間更大,可舉辦更多創新、緊貼潮流的大型活動。她分享,如舉辦年宵、市集,配合營商訓練,讓青少年體驗創業的滋味;以及社區地圖創作比賽,讓青少年以創意方式把元朗地區拍攝的作品轉化成Google Map社區地圖,既可發揮攝影才能,亦能連結社區,推動他們關心社會。
凝聚團隊 傳承經驗
社工工作講求團隊合作,她樂於與同事分享工作經驗,並細心聆聽他們的意見及期望,有助訂立及達致共同目標。她寄語年輕社工:「年輕人有青春活力,應熱誠到底!」
晉身社工行列
Fiona:推動傷健共融文化 由建立友誼做起
學歷:先後修畢香港教育學院(現為「香港教育大學」)「社會工作高級文憑」課程,以及香港理工大學「社會工作(榮譽)文學士學位」課程。
現職:2016年入行。現為扶康會「香港最佳老友」運動.賽馬會社會共融計劃社工。
工作目標:期望能參與開拓創新服務,如針對照顧殘疾人士而設的家傭培訓班,以及少數族裔智障人士服務等。
“真誠是智障人士最大的本領,他們的每一個擁抱、衝過來,都是正面、真心的回應,能為我帶來正能量。是次獲獎,希望能讓更多人關注智障人士服務,真正接納他們,願意成為他們的『最佳老友』,並感染年輕社工投身智障人士服務。”——「新秀社工」Fiona
人人都需要朋友,智障人士也喜歡交朋友,需要社交及群體生活。2014年,Fiona還是一名社工學生時,在老師的介紹下,得悉了扶康會「香港最佳老友」運動.賽馬會社會共融計劃,並決定參加。「『最佳老友』屬國際性運動,透過建立智障人士與非智障人士一對一的平等友誼,提高智障人士的生活質素,促進社會共融。」
與智障人士做「老友」 首重耐性
Fiona獲配對跟患有中度智障、年近60歲的智障老友笑芳組成老友記。「與智障人士建立友誼,首要是學懂調整心態及具備耐性。以笑芳為例,花了一年時間才懂得叫我的名字。」
高級文憑畢業後,她擔任了此計劃的社工,為非智障老友提供訓練(如了解智障人士的不同特性及興趣、與智障人士相處之道等)及配對老友;另負責帶領分社活動、培訓智障老友成為老友大使,以及統籌大型活動如共融故事演講比賽等,考驗她的溝通、與人協作、組織等多元能力。
Fiona的自身參與經驗及心得,配合所學的社工專業技巧,正好能應用於工作上,更能了解非智障老友與智障老友在相處時所面對的困難。她不諱言,部分智障人士或會表現得過分熱情,又或是以不恰當的方式與人溝通和表達情緒,並非人人可以接受。
她認為,作為社工,應保持敏銳的觀察力,提供適時的協助和介入,配合教育及指導,讓非智障老友接受自身的限制及讓智障老友掌握與他人相處和溝通之道。舉例:可以擊掌代替拖手、擁抱等身體接觸。
「做朋友有別於做義工,講求長久性,需要互相尊重、遷就,有施亦有受。」遵守承諾也十分重要,是非智障老友訓練中的重點內容。「智障人士社交圈子較窄,若非智障老友未能繼續參加計劃,便要跟智障老友好好道別。」她亦會為智障老友進行輔導,讓他們明白面對失去的友情,也是人生的經歷。
疫情考驗人心 利用科技與「老友」心理連結
疫情下,人人要遵守社交距離措施,不少社福服務亦受到影響,以Fiona負責的計劃為例,不少工作需改用網上平台進行,如透過Zoom為非智障老友提供訓練,以及老友間的互相問候、玩遊戲等,又或是筆友計劃等維繫友誼。「每名智障老友的表達不同、能力各異,或需要家屬的配合。」
社交距離不等同情感距離,疫情下更讓她意識到社工專業的使命感,「凡事要多走一步,給予智障老友及其家屬更多關心,用心感受他們的處境及需要。」她更考慮進修市場學、公關碩士課程,提升個人的創新思維能力,宣傳共融文化信息,期望能減少大眾對智障人士的歧視及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