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家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簡稱 EP) 的工作是什麼呢?透過評估和系統性模式等方法,為有需要的學童評估學習能力,包括智力和讀寫障礙等問題,並提供適切的支援服務。近年在融合教育政策及「到校學前康復服務計劃」的推行和發展下,EP的角色愈趨重要,學前兒童更是 EP 新的服務範疇。Michael 和 Rita 都是教育心理學家,且看他們如何透過進修成為 EP,並在不同崗位實踐對教育工作的抱負和理想。
文:王安娜 圖:受訪者提供
蘇文朗 (Michael):保持初心 防止「滑牙」
進修經歷:大學生物學系畢業→心理學深造文憑 (轉制課程) →港大教育心理學碩士課程
工作經驗:大學研究助理→教育局教育心理學家 (1 年) →現於港大任教育心理學家
理科出身的 Michael,大學暑假時,曾在一所小學擔任義工,從幫助一些不同學習需要學童身上,啟發了對教育工作的興趣。擁有科學研究精神的他,後來選讀教育心理學,除了喜歡教育外,也是因為心理學能通過經驗和實證的歸納,而得出結論。
碩士畢業後,Michael 加入了教育局任職教育心理學家。在教育局工作的日子,他參與了校本的教育心理學服務工作、支援自閉症學生的計劃等,對學校運作有更深入的了解。
他深信,每名學生都是獨特的,「EP 是一份對人的工作,我們要真正了解學生的需要,才能提供適切的建議和方法。如曾遇逃學學生個案,初時懷疑他逃學原因與學習障礙有關,後來發現他學習能力甚高,惟出現適應困難,遂對症下藥,為他尋找合適的路。」他坦言,進修碩士除了令他入行外,也使他能自我認識和自我反省。
系統模式 助有需要學童
「教育心理學奉行的是系統模式,在前線工作上,EP 接觸學童的時間遠不及老師或家長,但他們可從系統化角度,在老師和家長的教學與管教上,提供諮詢和意見。」
早前他轉職至大學工作,主要負責推廣靜觀校園文化,這是一個 3 年的研究項目,工作包括帶領師生進行靜觀訓練。「以前工作經常要評估不同個案 (如學習障礙、自閉症個案等) ,接觸層面較廣;現時則專注推廣校園靜觀,此有助宣揚正向校園文化;以及為社工、老師等提供相關的訓練。」
他不諱言,雖然投身 EP 只有一年多,但所得的工作滿足感已不少,「如看到自閉症學童在社交技巧方面的改進;又或是幫助過度活躍症學童提升專注力等,學生的進步都是我工作的推動力。 」
未來日子無論在不同崗位,他仍緊記當EP的初衷和初心。 「我的初衷是服務有需要的學生,以學生的福祉為依歸;初心則是一直保存對初入行時的工作態度和熱誠,不要令自己『滑牙』。」
范進忻 (Rita):重拾書本 投身教育心理學家
進修經歷:大學社會科學學士畢業 (主修心理學及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港大教育心理學碩士課程
工作經驗:社福機構任職發展幹事及項目經理 (8 年)→現為協康會教育心理學家
曾在社福機構從事青年領袖培訓工作的 Rita,從服務對象身上,看到年輕人在成長路上的學習與情緒的問題和需要。「少年時期是人生的重要階段,影響個人成長,以至社會的未來,我希望可以盡早教育他們。」
Rita 用行動證明了她的決心,工作多年的她決定重返校園修讀教育心理學碩士課程。畢業後,她投身協康會任職 EP 至今約 1 年,主要負責特殊幼兒中心和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的服務,包括學前培訓和學齡項目,如自閉症傾向、整體發展遲緩、專注力不足 / 過度活躍等學童支援服務;提供意見給老師和家長、籌辦家長小組等,為所需的幼兒作支援。
挑戰:將知識融會貫通和轉化
「幼兒階段是培養兒童的契機,當中的家庭教育、親子關係十分重要,有問題的話應盡早介入。」她曾接觸一名爸爸,雖然知道兒子的學習能力不及別人,但他積極參與相關培訓,投放更多時間和心機在兒子身上,後來兒子在跟別人的眼神接觸和自理能力上均有提升,令他感到安慰。
她指,進修碩士課程學習到多元技巧、思考模式、溝通方法,以及如何跟不同的單位合作。另由於課程設計相當密集,做好時間分配很重要;實習過程中,最大挑戰是將知識融會貫通和轉化。
「我體會到 EP 的工作十分講求獨立性,除了要經常自我反思,尋求進步外,更要不斷更新知識,裝備自己。」Rita 曾進修不同的課程包括靜觀、家庭治療等,除可學習處理個人情緒,也希望日後將所學發揮在工作上。
教育心理學家工作:評估、培訓、危機處理
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王天佑博士表示,在融合教育政策下,EP 擔當着重要的角色,主要工作包括:
.評估學生的學習需要:EP透過連串步驟,如運用評估工具,了解學生在學習、情緒行為的需要,並建議學校、家長如何支援學生。
.教師培訓:如舉辦工作坊等支援教師。
.危機處理:學校發生事故時,評估危機事件的影響、訂定支援計劃及對外溝通方面,提供專業意見及支援。
.提供心理及學習支援:包括情緒、社交、學習等支援,如為自閉症學童開辦社交技巧小組。
.系統性工作:協助學校進行系統性工作,如用機制識別相關學生;跟老師合作,參與課程設計的工作。
王博士說,EP 的主要服務對象包括中小學生、特殊教育需要學童等,在處理不同個案時需用不同的技巧,舉例:過度活躍和自閉症兒童的行為表徵不一樣,其中自閉症兒童抗拒改變,「假設課堂改由代課老師進行,可事前給予學童預告,以減低他們的焦慮。」
進修及行情
現時,本地有 3 間大學 (港大、理大、中大) 開辦教育心理學碩士學位課程。以港大的教育心理學碩士學位課程為例,課程隔年開辦,學額 30 個。學員背景包括老師、教學助理、社工、言語治療師等,大部分具相關工作經驗。
課程特色之一是設有 3 個實習項目 (約 180 日),實習機構包括不同類別的學校,如中小學、幼稚園、特殊幼兒學校等;透過實習,學員有機會接觸不同的服務對象,了解他們的需要,另每名學員均有督導老師跟進,他們會跟校內老師聯繫,給學員提供支援,因為新人的挑戰主要在於跟學校及不同單位建立互信關係。
他表示,現時教育心理學家與學校的比例約 1:6-7,隨着政府逐步優化校本教育心理服務,比例將逐步改善至 1:4;另政府亦於去年起,將到校學前康復服務試驗計劃納入常規服務,以上措施將EP服務進一步擴闊至幼稚園,業界對人手的需求陸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