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發生危險事故或意外時,掌握急救或心理急救技巧,無論在工作或生活上也可助人自助。(圖由香港紅十字會提供)
當發生危險事故或意外時,掌握急救或心理急救技巧,無論在工作或生活上也可助人自助。(圖由香港紅十字會提供)
具心理學、社工、輔導等背景人士,可進修精神健康急救導師訓練課程,協助推動精神健康急救工作。(圖由香港心理衞生會提供)
香港心理衞生會社區教育部教育主任黃南輝
香港紅十字會臨牀心理學家暨心理支援服務主管張依勵博士
香港紅十字會臨牀心理學家林莉蓉
香港紅十字會醫護服務部急救訓練經理戴穎嫻
當有突發事故,或面對受情緒或精神困擾的服務對象,作為醫護、社福、教育等人本服務工作者,以至不同的在職人士,如能在緊急或適當情景下運用精神健康急救、心理急救和急救等知識和技巧,不單可以發揮助人自助紓緩受助人身心靈外,甚至隨時可拯救生命。有培訓專家指,青少年期是各種精神問題的醞釀時期;而在人口老齡化下,長者的精神問題同樣不容忽視。
文:王安娜 圖:受訪者提供
港人在工作和生活受情緒或精神困擾的情况普遍。早前有機構在「全港精神健康指數調查」中,發現今年港人精神健康指數平均分為 46.1 分,為歷年最低分,其中年輕人受社會事件影響精神健康的比例較去年更大幅上升。
進修成為精神健康急救員 助工作發揮
香港心理衞生會社區教育部教育主任黃南輝說,近年本港的精神問題愈趨普遍,其中青少年期 (約 15 至 25 歲) 是大腦發展的重要階段,亦是各種精神問題開始醞釀的時期,年輕人在成長期或因學業、家庭或人際關係而出現壓力或情緒困擾,「這階段的年輕人情緒波動較大、追求自我、挑戰權威,處理不好的話,有機會造成精神問題,如思覺失調、抑鬱症、焦慮症等。」
他稱,不同年紀或群組人士的精神問題症狀略有不同,青少年常見的有渴睡、暴食症、厭食症等;成人常見的有失眠;長者主要是認知障礙、急性精神錯亂等。
「對人」工作 及早辨識精神危機
「不論是人本服務工作者,如醫護、社福、教育等前線人員,以至其他『對人』行業者,如銷售員、物管人員等,如能辨識各類精神問題及精神危機的徵兆,懂得精神健康急救重點,以至認識社區資源,將更有助工作上的發揮。」
黃南輝分享,曾有長者住戶向物管人員投訴樓上單位噪音問題,可是經物管人員查明後,卻發現該為空置單位。「這問題的重點已非噪音問題,我們應轉移至關心長者的感受和情况,以及如何提供協助。」
香港心理衞生會由澳洲引入了「精神健康急救課程」,主要是提供精神病知識及介入方法指導,課程設公眾及不同職場/群組對象,一般人可透過進修成為精神健康急救員。學員有來自安老服務、物業管理、餐飲等人士,以至照顧者等,另該機構亦不時為 NGO (非政府機構)、公共機構和政府部門的員工提供相關訓練。
他指,課程內容大多圍繞溝通、建立人際關係等。「這些通用技巧不只對精神問題人士,對一般人的工作也有幫助。曾有學員學習相關技巧後,當工作上遇上難纏的客人時,對他們的接納度提高、恐懼減低,亦更關注個人精神健康和均衡生活。」
培訓導師 推動精神健康急救工作
導師會由辨識對象開始,有系統地助學員了解處理問題、建立關係、尋求協助、運用社區資源等課題;再輔以角色扮演、個案分析和討論等模式,適合不同人士修讀。
他續說,以上課程設導師訓練課程 (另設關懷青少年版和關懷長者版),主要教授學員教學技巧,以及部分精神問題的重點,包括自殺風險評估,如自殺意圖、念頭、計劃等重要信息;還會有精神科醫生講解抑鬱症,為有意成為認可導師者做好準備。導師班學員一般要有心理學、社工、輔導等背景。現時香港共有 300 多名導師,其中 9 成以上均受聘於大學或大專院校、醫院、社會福利服務機構及輔導中心。
心理急救人員以同理心 打開溝通之門
不論是天災人禍或意外,均有機會對生命安全構成威脅,對人的身、心及精神上造成影響和創傷。精神健康急救技巧外,心理急救技巧同樣能助人自助。
香港紅十字會臨牀心理學家暨心理支援服務主管張依勵博士表示,「危險事故發生後,即時的『心理急救』支援,能協助當事人或受情緒困擾者,減低事件引發初期的情緒和壓力,並提升他們對事件的適應及應對能力。」
她表示,「心理急救」並非心理治療,而是以人性化的方式,細心聆聽和給予關懷,與受助者建立聯繫並提供實際協助,從而穩定其情緒及提高安全感。心理急救的對象包括直接經歷危急事件的兒童、成人、家庭和社區,以及救援或其他前線工作人員。
掌握心理急救 助人緩和情緒
香港紅十字會臨牀心理學家林莉蓉說,心理急救行動的原則是觀察、聆聽和連結。「近期的社會事件中,有團隊成員為學生進行心理急救,他們初時未必願意表達感受,心理急救人員便以同理心,持接納、開放和尊重的態度,逐步跟對方連繫,打開溝通之門。」她提醒,當問及經歷時,應集中關心當事人的情緒及感受,而非事件的經過或細節,以免對他們造成二次創傷。
「心理急救人員只要具備相關知識,無需是專業人士也可參與救援。」其中該機構在十多年前開始引入不同形式的心理急救課程,給緊急支援人員、義工等提供訓練,其後開始推展至其他行業及公眾,例如災難救援人員 (如消防員、入境事務處員工)、社工、老師等。
以該機構的「心理急救入門工作坊一天課程」為例,主要教授心理急救的入門技巧及行動原則。除理論外,學員會以互動方式練習相關技巧,為受助人緩和情緒。
任何人裝備急救技巧 應付突發人和事
危險事故通常突如其來,無論從事任何工作或活動,也有機會發生意外,不同行業人士若具備急救知識,有助應付突發情况,提升傷病者的存活率。
香港紅十字會醫護服務部急救訓練經理戴穎嫻說,當我們遇意外時,首先要冷靜,視察現場環境是否安全進行救援工作。她以安老服務業為例,當長者跌倒出現骨折,護理人員應否移動他?又如長者突然出現中風、血糖高昏迷等情况又如何處理?另學校進行戶外活動、體育堂等時,不時有學生跌倒撞瘀、中暑或出現不同的健康問題,老師也要懂得應付。
她指,該機構早於 70 年代開辦「工業急救訓練課程」,直至現在,仍有不少人因為工作所需,而進修急救課程。其中投身幼稚園、安老院舍、NGO 等機構人士,如具備急救證書會更有優勢。「萬一服務對象發生意外,員工能第一時間協助處理。」很多機構近年也會鼓勵員工進修急救課程。
急救證書有效期 3 年
跟心理急救一樣,任何人也可以進行急救,只要具備急救知識便可。其中香港紅十字會開辦的「急救證書課程」 ,教授學員基本急救知識和技術,理論加實習時數共 30 小時。而為配合社會步伐,機構去年更增設「網上平台X面授教學」急救證書課程,此課程以網上自學形式,結合面授的實際訓練課程。
她指,網上版特別受機構客戶歡迎,學員可在網上完成理論報告部分 (約 6 至 8 小時),再參加導師的實習課 (15 小時)。其中實習部分主要是出血包紮、骨折包紮、心肺復蘇法等,學員通過筆試和實習試後,可獲認可證書,有效期為3年,學員的合格率一般是 8 成半。
她不諱言,對部分學員來說,學習理論時有一定困難,「不熟悉人體結構、缺乏相關醫護知識者,在理解傷病者的病徵、病狀時會感吃力,需多花時間學習。另學員對實習部分較感興趣,因為他們在實際生活可以應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