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大學歷史系專輯】
身處數位時代的大洪流,愈來愈多史料可藉數位形式獲得,歷史研究也要迎來新一頁。嶺南大學歷史系(下稱「嶺大歷史系」)覷準市場變化,開辦香港以至大灣區首個「環球亞洲的數位歷史文學碩士」課程,為傳統的歷史學科來個華麗轉身。新課程除會教授學生各類數位工具的應用外,更重要的是帶領他們以全新角度窺探歷史、展示歷史。當歷史不再是純粹的文字紀錄,自然更易走入群眾,這大概也是今天或未來的歷史研究者樂於肩負的任務。
首辦碩士課程連繫歷史與數位工具 迎新時代
嶺大歷史系不經不覺已有逾20年歷史,原來卻一直未有開辦碩士課程,嶺南大學歷史系系主任及副教授梁萃行表示,眼見近年愈趨盛行的數位工具,便萌生增設專門教授以數位工具研究歷史的課程。
嶺南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研究)陳家怡補充:「學校正積極籌辦更多跟人工智能相關的學科,遂衍生把文理學院跟數位世界銜接的構思。加上政府大力推動香港成為智慧城市,深信同學們在課程中所學的知識和實務技巧將可大派用場。」
四大必修科 冀達三大目標
課程包括四大必修科,分別是「數位歷史的基礎及環球亞洲的簡介」、「亞洲研究的數位化資料管理」、「歷史研究中的數位化方法」及「亞洲城市的視覺化與數位地圖」。梁教授指新課程要達至三大總體目標。
首先,從社會、政治、經濟、軍事、環境及文化角度引領學生打下亞洲全球史的基礎;其次,展示數位人文學科如何推動亞洲歷史的研究、影響和傳播;第三,是為學生提供有關數位方式的知識及實踐培訓,讓他們把亞洲相關的歷史資料以數位形式妥善組織及展示。
課程會從基礎起步,讓學生先認識不同的數位工具,了解每種工具的利弊、跟歷史之間的關係等。對大數據和資料管理感興趣的學生,可利用OCR和NOP等程式,進一步了解完整流程,同時掌握蒐集資料過程中需注意的地方。
陳教授指出,數位工具的發展五花八門,例如可透過QGIS(地理資訊系統製圖)及Gephi等數位應用程式將歷史事件以圖表方式呈現;如要增添實感,可應用SketchUp 和Visual Novel等三維算繪及視覺敘事等的工具。
課程以環球亞洲視角 探索亞洲歷史寶庫
新課程以環球亞洲視角為研究重點,梁教授解釋,很多數位人文學科、數位歷史和地理資訊系統的早期發展都是由亞洲研究領域的學者所開拓,而該領域一直是數位歷史的前沿,正好為這個課程提供了深厚的基礎。
「亞洲在世界舞台角色的重要性不用言喻,而每個地方各有不同史料、數位歷史發展的進程也不盡相同,例如首批完全數位化的文本語料庫之一是中國佛教經文;羅馬字母的電子化進程跟漢字已有差異,又如要研究唐詩或者唐代詩人的社會地位,雖同屬中國流傳下來的史料,但卻要考慮用哪種研究工具較為適合,所以現階段先以亞洲為研究焦點較為適合。」
數位工具拉近人與歷史之間距離
課程如何平衡傳統歷史研究與數位工具的融合?陳教授表示,與其說是平衡,不如視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係更為恰當。「我們首要做到的是讓學生加深認識兩者之間的關係,思考數位工具對傳統歷史研究的幫助,另一方面是透過工具重新展示歷史,甚至對舊有的研究作出批判。」
數位工具的衍生不但加快了搜尋及整合史料的過程,更重要是為歷史增添趣味性。坊間不乏讓普羅大眾使用的網上工具,如「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 Text)有系統地把中國典籍電子化。梁教授還分享一個由美國史丹福大學開發名為ORBIS的數位工具。
「它是羅馬和古希臘的電子地圖,可視為古代的Google Map。例如想知道由雅典到君士坦丁堡需要的時間,可以先設定出發的季節、經水路或陸路等資料,這工具便會整合預計的時間及路線,甚至詳盡至需要多少騾子,或是推車需時等都一一列明。」梁教授表示,這些有關古羅馬及古希臘的地理史料早記載於古籍中,只是礙於昔日的技術限制未能系統地整理。
「如今有數位工具的輔助,無論對研究抑或教學都有莫大幫助,雖然目前還未有針對古代中國的版本,但長遠來說大可朝着這個目標進發,甚至成為同學的研究方向。」
歷史不能欠缺人的故事
談及歷史,總離不開人的活動、人的故事。陳教授表示,近年愈來愈多人對家族歷史感興趣,甚至有機構辦口述歷史教學。「在數位工具的輔助下,教學可以由被動變為主動,學生也不再像以往般單向地接收文字信息 ,而是在互動的學習過程中找到更多的趣味及投入感。」
陳教授起動「Project Macau History」正是體現歷史與數位工具互相融合的一個平台。「由於澳門歷史較難在書籍中找到,因此我們呼籲大眾分享他們的相片和故事,其中有學生訪問了一個80年代已居住澳門的六十多歲菲律賓叔叔,了解到他移居澳門的原因和他親身參與見證澳門回歸的經歷‥‥‥或者根本沒有人留意澳門歷史中有菲律賓族群的存在,但我們卻可以透過尋找一些消失的聲音,將不同的人和歷史事件重新連結,這是重點所在。」
數位原生代 適當應用數位工具
梁教授表示,這一代的大學生無疑是「數位原生代」(Digital Native),他們自小已身處電子世界,所以與其述說數位工具的利弊,不如認同教學不得不在這裏發生。「可預見的將來,類似的數位工具只會愈見普及,功能亦愈漸強大,甚或有一天,數位歷史會跟歷史劃上等號,兩者完全融合。」
誠然,數位工具是一把雙面刃,在追求速度和趣味的背後同樣有其限制。「由於搜尋過程快速,容易令人忘記了閱讀及理解的重要性,最終或變成斷章取義。因此課程在教導學生使用數位工具作輔助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懂得應用得宜,培養其批判思維和分辨網上資料真偽的能力。」
培養批判及與外界溝通能力
必修科外,課程亦設不同的選修科目,其中「數位公共歷史」(Digital Public History)主要讓學生掌握如何把資料如實和有效地呈現在大眾面前。陳教授笑言,近年常聽人說public engagement(公眾參與),這科亦非教導學生埋首於「寫和做」,而是要懂得有效地跟外界溝通。另有「數位批判歷史」(Critical Digital History)則會引領學生思考數位工具的性質,討論其發展歷程以及一些具爭議性的歷史。
師生互動 + 實習培訓 成就未來數位歷史人才
師資方面,大部分老師都對亞洲史,尤其是對中國歷史有豐富的認識,亦會從海外聘請資深的數位人文導師或透過學者訪問等方式,跟學生分享經驗和行業動向。
現時嶺南大學在饒宗頤文化館和M+博物館設有校外學習中心,二人希望將來為學生提供以上機構的相關實習機會。專題研習項目方面,梁教授表示,同學可按個人興趣自選趣味性和實用性兼備的課題,研習過程中盡量運用所學的數位工具和研究方法,是展現學習成果的良機。
職涯選擇變多元
隨着數位工具的廣泛應用,歷史系畢業生的出路亦變得多元化。梁教授表示,畢業生除可考慮從事教育、研究或繼續進修等出路外,兼備了數位工具知識的「環球亞洲的數位歷史文學碩士」畢業生,更可涉獵創意媒體、文化界、資訊科學和程式設計等行業領域。「近年圖書館及博物館等對數碼檔案專員和策展人的需求亦大大增加。」
對新課程的期望:冀創造跨界別交流空間
梁教授:「憧憬每一個畢業生能自發組織『數位歷史學團』,每年邀請不同學者或業界人士分享他們的研究成果,長遠創造一個讓學術界、業界互相交流的發展空間。」
陳教授:「新課程畢業生能將歷史帶出課室,帶出學術界以外的領域,無論身處不同行業都能發揮所學。」
入讀知多啲
歷史 x 數位工具學什麼?
4個必修科:
‧ 數位歷史的基礎及環球亞洲的簡介
‧ 亞洲研究的數位化資料管理
‧ 歷史研究中的數位化方法
‧ 亞洲城市的視覺化與數位地圖
4個選修科:
‧ 數位公共歷史
‧ 亞洲遺產的3D模型
‧ 重新思考歷史檔案
‧ 數位批判歷史
沒有數位工具背景的人士可報讀嗎?
嶺大開辦的「環球亞洲的數位歷史文學碩士」是香港以至大灣區內首辦的同類課程,設有一年全日制或兩年兼讀制的修讀模式選擇,2024/25學年預計提供約40個學位。
梁教授Tips:除了應屆本科畢業生外,課程亦適合對歷史及文化有興趣、有志追求事業發展的在職人士修讀。課程歡迎符合基本入讀條件的人士報讀,沒有任何特定學術背景的要求。
嶺南大學歷史系
查詢電話:2616 7485
網址:https://www.ln.edu.hk/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