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的其中一項使命是幫助弱勢社群。榮獲由香港社會工作人員協會主辦、《JUMP》協辦的「第三十屆優秀社工選舉」優秀社工獎項的李蔭國和倪曉暉,不只為長者、特殊學習需要(SEN)兒童等發聲,更顧及動物權益。二人憑着對社會工作的信念及使命,不論是在前線或管理工作,都一直跟服務對象,以至員工同行,並用不同的介入手法,如話劇、動物輔助治療,為有需要人士,爭取更多資源,協助服務對象解決困難及改善生活質素。
文:王安娜 圖:受訪者提供

優秀社工:李蔭國(右二)、倪曉暉(左二)
新秀社工:陳姵璁(右一)、黃宛裿(左一)
「社工要有很強的使命感及敏感度,努力連繫不同的合作伙伴,以專業的介入手法,為弱勢社群解難。」
李蔭國
進修經歷︰
城大社會工作文憑課程 → 城大文學士學位課程(社會工作) → 中大社會工作碩士課程
工作歷程︰
曾於香港小童群益會和香港禮賢會任職青少年服務的福利工作員約6年,於1994年取得註冊社工資格及加入鄰舍輔導會從事長者服務至今,曾為中心主任、輔導員/副主任、服務督導主任,現為執行幹事/安老服務部部門主管。
社工一小步 助受助者一大步
李蔭國中學時認識社工工作後,覺得很有意義和使命感,立志投身,可惜公開試成績未如理想,於是先投身社福界,從NGO的福利工作員做起,並以兼讀形式進修,花了10年時間和努力,完成了社工文憑、學位和碩士課程,掌握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
30多年的社福生涯,他擔任過不同的工作崗位,由參與發展青少年服務的工作,至規劃長者服務的發展方向,一直在學習不同的專業技巧,並努力實踐。
「初時以服務青少年為主,每次帶隊探訪長者時,都會燃起服務長者的心,希望盡能力幫助他們。」於是他取得註冊社工資格後,便加入了鄰舍輔導會從事長者範疇,首項工作便是家居照顧服務,其後在長者地區中心及深水埗區長者、家庭及社區發展服務方面發展。

他難忘的工作項目之一,是10年前在深水埗組織的長者口述歷史劇團,讓長者學習分享生命的故事,「當初尋找這班老街坊時,他們不懂得話劇,擔心自己做不到,經過數年的訓練後,終於慢慢掌握方法,直至2019年,劇團已進行了100場演出,每次謝幕時,他們所懷的喜悅和成功感,均感染身邊所有人。」活動同時幫助他們發放潛能,提升自我形象和生活質素。
另一次是協助獨居長者輪候公屋,當長者成功上樓及申請添置家具後,一臉的心滿意足,給李蔭國很大的鼓勵和啟示:「有時對我們來說是很小的事情,原來對別人卻是大幫忙,因此無論做任何事都要用心。」
任職社工27年的他,在不同工作階段看到不同服務對象的需要和困難。工作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在有限資源下,有效幫助弱勢社群,解決其生活困難。
做好督導、管理工作 培訓專業助人者
督導前線社工亦是他工作之一,「新人入行,即使他們有興趣和熱誠,但經驗不足下,遇困難很容易有挫敗感,我除了在情緒上支援他們,也會用經驗訓練他們成為專業的助人者,力求進步。」
李蔭國現時主力管理工作,「雖非直接參與地區工作,但卻可在另一個崗位有所發揮。」例如以長遠服務規劃的眼光及策略,配合人口老化及新一代長者的特色,將長者自主管理、自主服務及自主健康等概念,引入部門計劃,推動長者地區中心的相關服務、支援認知障礙症患者及其家庭、發展樂齡科技的應用等。
獲獎感想
獲獎是對我和整個專業團隊的鼓勵和肯定,十分感謝上司和合作伙伴的支持和鼓勵,令我體會社工並非單打獨鬥的工作。我會秉持專業使命,繼續幫助社會上有需要的人。
「生命之間互動的改變,需要花心機和時間去經營,特別是跟小朋友和動物建立關係,更需要耐性,主流的NGO較難推行這類工作,這正是我把動物和社會工作結合的原因。」
倪曉暉(Debbie。下圖左二)

進修經歷︰
浸大社工系 → 現正修讀港大心理學碩士課程
工作歷程︰
曾服務於香港明愛、救世軍兒童及青少年社會服務、香港傷健協會及協康會等機構,現為香港動物輔助治療協會服務總監及首席動物輔助治療師。
結合動物和社會工作 度身訂做介入手法
Debbie大學社工系畢業後,曾在NGO從事青少年及兒童範疇的社會工作,接觸過不少SEN、自閉症兒童;潛危、行為偏差的年輕人等。喜歡動物的她,有時會跟服務對象分享飼養動物的心得,或邀請他們去狗場做義工,「有些年輕人跟動物接觸後,培養了耐性和較易接納別人;亦有SEN小朋友在學習照顧動物時,逐步學會跟人相處。」
相關文章:動物輔助治療師與治療犬 建立人狗互信 發揮助人力量
其中動物輔助治療是動物輔助介入手法之一,為了認識和做好這方面的工作,她於2013年到台灣進修認證動物輔助治療師課程,「培訓過程中,感受到當地治療犬和主人的平等關係,這跟自己的理念相近。」
Debbie隨後回港繼續實習和進修,同年成立了香港動物輔助治療協會(下稱「協會」),其後更取得認證資深高級動物輔助治療師,另外亦有到英國和澳洲進修相關的兒童動物輔助治療課程等,並通過訓練及考核, 成為註冊國際治療犬評核員,2016年開始,她更由全職社工轉為半職,投放更多時間在此範疇。
入行16年的她坦言,從動物身上,感受到服務對象的另一面。「有人為了保護自己而戴上面具,只有跟動物相處時,才能找回自己,把內心的一面展現出來。」

去年起,Debbie全職投入協會工作,將動物輔助治療及介入手法引入SEN及情緒困擾的兒童、青少年及有需要的群體,為他們度身訂做治療介入手法。目前協會共有45組年度認證治療犬及15組「P 牌治療學犬」團隊。另有8名已註冊的認證動物輔助治療師,包括資深社工、輔導心理學家、註冊教師等。
動物輔助治療 助SEN、情緒困擾等人士
她分享,曾有小二男童討厭「被拒絕」,並會因此大發脾氣,其母帶他到協會接受動物輔助治療。「我們安排了治療犬跟他玩,男童負責餵牠喝水,原來他很喜歡這種被需要的感覺。」經過一段日子後,男童學會表達個人感受,不只紓緩了壓力,也改善了跟父母的關係。「我們不懂得變魔術,只是在生命互動的過程中,將提醒及生命的營養帶給男童一家。」
協會成立以來,挑戰不斷。Debbie坦言,看着協會的發展和進步,令她愈戰愈強,增強工作的信念。「以前做社工,主要是幫助服務對象,做好輔導和建立關係等工作。現時作為服務總監,要推動協會發展,提供有質素的服務,自負盈虧之餘,更要平衡專業和道德,顧及動物的權益。」

獲獎感想
十分意外,因為動物輔助治療並非主流服務,能夠得到別人的支持和認同感到很榮耀,也是很大的推動力。希望日後在動物輔助界別,建立更多先例,推動更多相關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