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衛生涉及不同的範疇及社會各階層人士,每項均與市民健康息息相關。疫情當前,人工智能(AI)技術與大數據分析,有助更精準地掌握疫情。有學者表示,面對現時全世界醫療系統的龐大需求,數字健康(Digital Health)是現時業界一個新趨勢。而在NGO負責青少年服務的Ivan,透過進修公共衛生碩士課程,希望能以實證為本,用預防做原則,運用知識與技巧,促進社會上不同層面人士的健康。
文:王安娜 圖:受訪者提供
公共衛生政策主要保障公眾的健康,透過制定策略,及時向公眾傳達最新的公共衛生政策以達到目標。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及行為健康學分部主任、公共衛生碩士課程總監藍詠德博士表示,為應對本港新冠疫情,政府這兩年多以來實施了不同的公共衛生政策,如社交距離、檢疫隔離等措施。
做好公共衛生政策 促進市民健康
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講師、公共衛生碩士課程副課程總監黃芷欣博士表示,隨着醫療科技的發展,近年業界運用AI技術與應用大數據分析,可將疫情掌握得更加精準,「透過製作模擬疫情發展的數學模型,來預測和追蹤感染人數,再配合不同的數據,如疫苗接種率,以制定有效的策略或措施。」
事實上,公共衛生範疇廣泛,政府一直透過不同的政策保障市民的健康。藍博士以控煙工作為例,增加煙草稅便是其中一項反吸煙的有效措施;而近10年來,餐廳、酒吧實行全面禁煙,對公眾健康和控煙方面也有正面作用。
其中香港大學(下稱「港大」)開辦公共衛生碩士課程,主要是培養學生認識及分析香港、中國、亞洲等地方的最新健康和衛生問題,促進相關項目的發展。課程對象包括醫護、健康科學工作者、社福機構、非政府組織(NGO)等人士、衛生專業人員、醫學和衛生研究人員和政策分析師等。課程開辦至今約18年,培訓了1400多名畢業生,每年有約150個學額。
相關文章:政府大數據平台 目標年推5項目 AI解讀大數據分析 跨部門協作
200小時實習和提交畢業論文 學以致用
黃博士表示,以上課程的學生須修讀69個學分,當中包括6個核心科目,另設4個專修領域,學生須選修其中一個。此外,學生要進行200小時實習和提交畢業論文,實習機構包括:醫院、NGO、私營機構、不同的大學等;工作包括推廣健康活動、社區講座、評估項目成效等。她指,疫情前同學會到醫院實習,如參與設計洗手活動,提升大眾的洗手意識;而到NGO實習時,學生則有機會到社區蒐集資料和調查,作出分析和撰寫報告。
她指,公共衛生政策涉及社會各階層人士,「老師會跟學生探討不同的公共衛生政策,例如疫苗接種的公平性、疫苗通行證的可行性,以及比較香港和世界各地的公共衛生政策和提出建議等。」
藍博士表示,在其任教的健康行為和溝通(Health Behavior and Communication)一科,她會有系統地教導學生使用不同的方法,在多元框架下探討各種健康行為,如面對兒童過重問題,可以透過評估,研究或優化合適的介入方法,協助改善問題。
數字健康新趨勢 畢業生出路廣泛
面對現時全世界醫療系統的龐大需求,黃博士說,數字健康是其中一個新的發展趨勢,它涵蓋了從電子健康檔案到健康應用程式,以及經過臨牀驗證的數位化干預治療措施等,「香港有不少醫療科技的初創公司,課程實習機構之一的艾草蜂,是一個綜合性電子醫療記錄的平台,讓病人及其家人、醫療服務提供者等,能更方便及有效地使用個人健康信息管理。」
畢業生可因應本身的專業,投身相關機構,包括政府部門(如衛生署)、醫療機構、社福或慈善機構、教育機構等。以衛生署的護士為例,公共衛生方面的工作包括健康教育、免疫接種、控制傳染病等方面。其他工種的工作範疇包括制定及執行醫療保健政策、醫療相關的推動及教育和研究工作等;也有畢業生開設醫療科技的初創公司等。
龔彥匡(Ivan):公共衛生 實證為本 預防入手
進修經歷:大學主修細胞及分子生物學,副修翻譯學。取得本科學位後攻讀港大公共衛生碩士課程,於2020年畢業。
「公共衛生很多時會從預防方面入手,採用實證為本的政策,以及涉及多角度的分析,這些是我對這學科有興趣的原因。」現於「母親的抉擇」任職青少年服務部項目主任的Ivan,入職約一年半,主要負責推行全面性通識教育工作坊,工作坊服務對象是中一至中四學生,希望透過工作坊宣揚健康的生活、鼓勵服務對象保持身心安全及提供正確的資訊,學習反思個人價值觀,以及減少少女意外懷孕的個案。
溝通避免帶批判 理解服務對象真正需要
Ivan在修讀公共衛生碩士課程時曾到「午夜藍」實習,這是一個支援男性性工性者的機構,「性工作在本港並非被廣泛接納的工作,其中男性性工作者很多時更會被歧視。」實習開拓了他的視野,加強專業知識,並體驗不同的社會文化。
他強調,良好的溝通是跟服務對象建立關係的關鍵,面對服務對象時,要避免帶有批判的想法,否則難以理解他們真正的需要。
「要用心去聆聽和理解不同人的故事,才能提供適切的資源、支援和資訊。特別是關於性方面的問題,一向是社會較少談論話題,要與服務對象擁有互信的基礎,他們才會願意說出心底話。」
在課程的4個專修中,Ivan選擇了公共衛生實踐一科,當中要學習設計項目,包括背景研究,然後作實踐和分析成效,「公共衛生跟社區工作有着很大的關係,進修所學正好可以發揮在現時的工作,能實在地去運用相關技巧,服務不同的社會階層和社群。」
相關文章:支援社會小眾 冀建共融文化:新一代社工須具備3大特質
投放更多資源 增加關注公共衛生
他會透過工作坊與年輕人溝通,跟他們分享全面和正確的資訊。另進行分析數據的工作時,如發現同學在某方面的知識或表現較弱,他會修改工作坊的內容,強調正確知識。
Ivan分享,疫情影響下,部分工作坊由面授改為網上形式,「面授較容易看到學生的即時反應,遙距的話要多用不同的方法跟他們溝通,如作匿名投票或鼓勵以文字分享感受,以維持互動元素。」他說,工作最大的滿足感是得到學生的信任,以及運用數據作實證為本,協助解決問題。
對於公共衛生相關行業的前景,他認為,香港的人口結構一直在轉變中,加上人均壽命延長及全球暖化問題,在有限的資源下,社會對公共衛生和基層醫療需求會繼續增加。「為了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我們要投放更多資源在不同的公共衛生項目,例如預防慢性病,應對最新疫情等,來避免加重醫療負擔。」他相信未來會愈來愈多人關注公共衛生,而他亦冀能透過不同的工作來促進社群的健康,包括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