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eer NewsHealth Care

【醫護故事。傑出員工獎得主】伊院急症室顧問醫生on call 36年 延退休備疫戰 憶醫護苦况落淚 料下波處理得更好

第五波新冠疫情公立醫院人滿為患,醫護疲於奔命,為抗疫延遲退休的伊利沙伯醫院急症室顧問醫生何曉輝3月在該院員工座談會上,談及醫護苦况一度落淚。近日受訪的他憶述,當時見到同事長時間工作,仍有大量患者未獲應有治療,故感觸落淚,稱同事面對逆境「有少許沮喪,但無逃兵」,「大家都盡晒力」。他建議汲取教訓,提升疫苗接種率之餘,疫情初現升勢便需快速反應,料第六波可處理得更好。

伊利沙伯醫院顧問醫生何曉輝先後見證1996年嘉利大廈大火、2003年SARS疫情,以至近年的新冠疫情。他認為面對SARS較新冠疫情更棘手,因當時未知病毒性質,「同邊個打緊都唔知」,難以辨別誰人染疫。(曾憲宗攝)
伊利沙伯醫院顧問醫生何曉輝先後見證1996年嘉利大廈大火、2003年SARS疫情,以至近年的新冠疫情。他認為面對SARS較新冠疫情更棘手,因當時未知病毒性質,「同邊個打緊都唔知」,難以辨別誰人染疫。(曾憲宗攝)

明報記者 李明佑

醫護傾全力 仍有大量患者滯急症室

何曉輝為醫管局2022年傑出員工獎得主,他今年滿60歲,原定4月30日退休,農曆年前已展開退休前休假,2月中見醫院繁忙再上陣,到3月初本港單日錄得數以萬計個案,病人迫滿伊院急症室。何指出,高峰時伊院有403人滯留急症室,醫院已總動員應付,後來轉為指定醫院專收染疫者,「我哋都覺得可以一試,因為已經無嘢輸」。

伊院3月初曾召開員工座談會,何曉輝在會上說明轉作指定醫院細節,惟發言時提到很多新冠病人未能入院,「留咗喺我哋急症室,由我哋啲同事,呢個月,捱得好辛苦……」,其後低頭落淚,泣不成聲。

伊利沙伯醫院3月轉為指定醫院專收新冠患者,院方曾設員工座談會講解安排,該院急症室顧問醫生何曉輝(中)在會上發言,提及「我哋啲同事,呢個月,捱得好辛苦」時低頭流淚,此畫面早前在網絡廣傳。(資料圖片)
伊利沙伯醫院3月轉為指定醫院專收新冠患者,院方曾設員工座談會講解安排,該院急症室顧問醫生何曉輝(中)在會上發言,提及「我哋啲同事,呢個月,捱得好辛苦」時低頭流淚,此畫面早前在網絡廣傳。(資料圖片)

他憶述,當日是見醫護傾盡全力,但病人留在急症室得不到應有治療而感觸,「同事做咗十幾個鐘放工,都見到仲有大量病人未上到病房,氣餒感覺係咁樣嚟」。

相關文章:瑪麗急症孖寶:30多年同窗兼同事 拍住上「搞掂個場」 堅守崗位救急扶危

伊院on call 36年 望新設備吸引人才留下

1962年出生的何曉輝,未出世已來過伊利沙伯醫院,其母曾在此接受產檢,他中學時打球受傷也是入伊院治理。直至醫科畢業,他投身伊院,36年來見盡大場面。

公院人來人往,自言對錢沒概念的何曉輝說,「我諗我無乜能力出去私人執業」,轉投私營或面對不同限制,而公院只需面對醫學方面的限制,工作較開心。他形容,第五波疫情下同事仍熱心工作,所見離職同事大多非因金錢離開,或希望有較大自由度及實踐理念,部分則涉家庭及個人原因,認為屬人之常情。

第五波高峰期有403人滯留伊利沙伯醫院急症室,顧問醫生何曉輝(第二排右三)稱同事已盡力應付,但經常工作十多小時後仍見患者未能上病房治療,難免氣餒。圖為何與急症室同事合照。(伊利沙伯醫院提供)
第五波高峰期有403人滯留伊利沙伯醫院急症室,顧問醫生何曉輝(第二排右三)稱同事已盡力應付,但經常工作十多小時後仍見患者未能上病房治療,難免氣餒。圖為何與急症室同事合照。(伊利沙伯醫院提供)

2016年,何曉輝獲委任為啟德發展區新急症醫院策劃組統籌,他稱新醫院會有多項高端設備,包括公院第二部高壓艙,將有設備自製放射元素,以及可作磁力共振及電腦掃描的手術室,要在公院才可較快引進新設備及治療較複雜病例,不少同事均期望伊院遷至啟德後用新設備,有助吸引同事留在公院。

何曉輝(前排右一)1986年醫科畢業後即加入伊院,已在醫院工作36年,當中28年均於急症室服務,圖為1980年代他與急症室同事留影。(受訪者提供)
何曉輝(前排右一)1986年醫科畢業後即加入伊院,已在醫院工作36年,當中28年均於急症室服務,圖為1980年代他與急症室同事留影。(受訪者提供)

初任職外科 一宗意外促使「轉型」

何曉輝中學時修讀生物,稱自己不懂做生意,「做醫生又唔使理錢銀嘢,咪自然讀醫」。他起初在外科工作,憶述1987年10月1日凌晨發生的一宗交通意外,當時一名司機被鐵通刺穿身體,急症室送上外科病房,但他當時未懂處理,故認為要發展創傷服務,機緣巧合下,當時伊院急症科計劃發展該服務,他便轉到急症室。

見證多場大型事故,何曉輝最深刻是1997年成功搶救一名在伊院由高處墮下的傷者,成為首個在急症室開胸做心內壓的個案,是創傷服務的成就,「前幾年準備好晒儀器又協調唔同專科醫生,最後真係出現病人就可以救得到」。

相關文章:【醫護故事】兒科助理亞博照顧染疫老友記 邊𧨾邊陪復元

不認同醫療崩潰:醫護無缺勤病人未棄求診

第五波病人冒寒露宿畫面歷歷在目,有輿論形容公營醫療崩潰,惟何曉輝不同意,「我覺得無collapse(崩潰)過」。他稱醫護並無缺勤,病人也未放棄到醫院求醫,同事有少許沮喪,但無逃兵,「好多同事感染,規矩7日後可以返工(確診後第7天做快測陰性可上班),未見過人7日後唔返工」,亦不認為香港情况差過其他先進國家,「咁嘅疫情、咁嘅人數入院,邊度都好難處理」。

何曉輝身經百戰,1996年嘉利大廈大火負責見傳媒,「我成日話我上親電視,都唔慌好嘢」。他指,本港的教訓是疫苗接種,他對大量長者離世感可惜,「唔覺得任何人要負責任,只係有啲事可以避免,疫苗就係,點解無做到呢?」

相關文章:放下政見抗疫最感動 囑「不能絕望」 陸志聰寄語醫護:毋忘幫病人初心

兩三日察轉勢速應對 料下波處理得更好

向前看下波疫情,何曉輝認為,如同應對災難,最重要做好預防,「最好件事唔好發生」,無法事先建設多間醫院或預留大批醫護再等爆疫。他又稱,需更快作反應,第五波初期個案升勢較慢,但其後高速倍增,日後首兩三日察覺疫情轉勢便要準備應對。他相信隨着接種率提升,加上有社區治療設施,有信心第六波處理得更好。

眼見疫情未完,何曉輝延至10月才退休,休息後會重返伊院兩年,從事全職臨牀工作,盼等妻一起退休。回顧過去,他認為SARS一役較新冠病毒更難處理,當時對病毒毫無認識,「打緊咩仗、同邊個打緊,一律唔知」,並有醫護染疫離世,很多同事不敢回家。他稱,今次疫情很早有疫苗,且年輕人死亡率低,家人未有過分擔心自己染疫,「太太都係醫生,好知道咩事」。

何曉輝(右一)原在外科工作,曾面對交通意外傷者不懂治療,故轉到急症室發展急症創傷服務。圖為早年何曉輝與伊院同事到加拿大創傷中心交流。(受訪者提供)
何曉輝(右一)原在外科工作,曾面對交通意外傷者不懂治療,故轉到急症室發展急症創傷服務。圖為早年何曉輝與伊院同事到加拿大創傷中心交流。(受訪者提供)

寄語後輩重視對人態度 為病人設想

何曉輝認為新一代醫生「好叻」,知識技能兼具,寄語後輩要重視對人態度,為病人設想給予適合意見,但他笑稱自己年輕時都曾經衝動,指待人處事無捷徑,要時間磨練。

相關文章:醫管局遠程醫療支援服務站處理逾4千宗個案 私家及退休醫生為社區染疫者解醫療疑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