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豈只是助人,也是充權、行公義、推動社會改變及發展的專業,功能及角色多元。在香港社會工作人員協會主辦、《JUMP》協辦的「第三十三屆優秀社工選舉」中獲選為「新秀社工」的連瑋翹(Ivan)及梁曉翠(Sita),前者不僅為貧困長者提供不同的支援,還透過政策倡議及培訓充權,加強長者的社會參與;後者則陪同隱蔽青年一起探索生涯,助他們建立目標和身分認同,重拾生活動力。他們如何讓心中那團火持續燃燒,做到急服務對象所急?兩人認為,關鍵在於堅守核心價值、緊貼社會的脈搏,抱持好奇心和信念與服務對象「貼地」同行。
文︰麥懷欣 圖︰受訪者提供
新秀社工Ivan:緊貼社會脈搏 急弱勢長者所急
個人簡介:修畢與社會科學(國際研究)相關的副學士課程後,再在職進修為非本科畢業生而設的社會工作碩士課程。已投身社工界7年,一直從事長者工作;現職香港社區組織協會(SoCO)社區組織幹事。
「社工的功能及角色跟醫生同樣重要,是可以影響別人一生的專業,我對自己的工作感到很驕傲。開心能獲獎,是一個肯定,鞭策我繼續努力工作。希望把這大獎送給家人,因我的價值觀正是他們培養出來的。」 ——Ivan
受任職社福界多年的母親薰陶,加上大專唸社會科學相關學科,令Ivan自小已培養出關懷弱勢的心,對貧富懸殊及社會不公平議題尤其上心,畢業後任職長者服務社企的活動主任,主要負責籌辦積極樂頤年的相關活動。
他公餘修畢社會工作碩士課程,取得註冊社工資格,加入與自己理念一致的SoCO。過往3年的工作及實習經歷,讓他立志繼續服務長者,加上很多長者也視他如孫兒般,令他感到很窩心。
身兼多元角色 陪伴長者走過最後晚年
Ivan指,長者一直都是弱勢,對於獨居長者而言,他甚至可能是他們晚年生命的全部。「我曾為服務對象擔任晚年結婚的見證人,亦曾是服務對象喪禮的唯一『家屬』及出席者。」
目前他主力服務來自不同區域的貧困長者(包括居住劏房/唐樓的獨居長者或雙老),較多是來自深水埗區,提供個案跟進及福利支援服務,協助他們解決各種生活疑難,從冷氣機滴水、到醫院接受磁力共振檢查、陪診、陪同上庭等,做好社工本業外,亦是「半個」律師、醫生、照顧者。唯他發現對服務對象的最大得益,始終是改變政策及社會,能即時見效及發揮最大的影響力,這亦是他於在學時定下的最終目標,希望涉獵政策倡議的工作。
相關文章:新秀社工發揮同行者影響力 助人以誠 為社會帶來正能量
政策倡議、培訓充權 鼓勵長者發聲
為推動長者充權,促進他們關注社會事務,為改善政策制度、爭取權益勇於發聲,Ivan表示,機構會透過政策倡議及培訓充權的不同手法,包括:組織長者關注及共同倡議政策,並透過研究調查、傳媒報道及社會行動等爭取權益;以及培訓長者及組織長者權益聯盟,為長者權益發聲。他不諱言,加強長者的社會參與度背後,要做很多準備工夫,社工務必緊貼時事、熟悉政情,平日要看很多文件,方能培養出宏觀視野,為長者帶來新觀點。
他分享一次深刻工作經歷,留意到不少長者未能管理及善用醫療券,部分個案因大額交易(如昂貴眼鏡及保健品)耗盡醫療券,未能在私營醫療服務作應急之用,為此他組織了一群有相同狀况、事後感到受騙的基層長者進行小組討論和分享經驗,他們得出的結論是源於欠缺對健康等相關的知識,即使事後感覺被騙也無從投訴。
「我鼓勵長者們以不同方式公開問題,如記者會、接受個別訪問及約見官員反映,在團結爭取下,事件獲得廣泛關注,並促成當局改善監管制度,設立最高使用金額,並優化醫健通系統方便追查等,最重要的是長者由受害者變身成為促進制度的改良者及持份者。」
增值知識應對工作挑戰 迎難而上
面對服務對象的需要愈趨多元及各式各樣的社會問題,Ivan稱,社工既要具備好奇心、高度的靈活應變及敏銳觀察等能力,增值不同範疇的知識也是重要一環。他曾修讀不同的網上課程,讓他掌握醫療專門知識(如長者常見病)、法律基礎知識;每日的新聞時事更是他的「必修課」。
「與服務對象的共同經歷,如到公立醫院求診,有助我設身處地了解過程中他們所遇到的疑難,加上喜愛接受挑戰的我,面對愈不懂處理、愈複雜的個案,反推動我工作時更加投入到位。
新秀社工Sita:隱青並不隱蔽 走出陰霾重塑生命
個人簡介:修畢「社會工作學士(榮譽)學位」課程,現正修讀「家庭輔導及家庭教育文學碩士」課程。入行約7年一直從事青少年工作;現職香港基督教服務處「破格」隱蔽青年生涯發展服務單位主管。
「社工工作充滿挑戰,既要面對社會變遷的無力感,亦會經歷很多自我懷疑,要學懂欣賞服務對象的細微進步,並要好好照顧自己才可堅持下去。獲獎是我喜出望外的,感謝機構、上司及工作團隊對我的信任,希望社會看到隱蔽青年生涯發展服務並不隱蔽,並對隱蔽青年多一份接納及包容,給予更多的機會。」 ——Sita
Sita於中學及大專時期也曾遇到迷茫及低潮時期,幸而遇上社工扶她一把,感染了她希望由受助者變身助人者,發揮專業力量。社工系畢業後,加入香港基督教服務處首年,擔任青少年情緒健康計劃的社工;其後一直從事支援隱蔽青年的工作。現擔任「破格」隱蔽青年生涯發展服務單位主管的她指,服務對象為13歲至29歲的受隱蔽狀態困擾青少年。「我們的個案主要來自家人求助或社工轉介,主動求助個案僅佔不多於5%。目前我們仍有120個輪候個案,可見社會對相關服務需求不少,而且有很多潛在個案。」
她坦言,要與受隱蔽狀態困擾的青少年建立互信關係殊非易事,會先從家訪着手,再逐步帶他們走入社區,進行社交適應、特別興趣培訓、發展職業技能等,助他們建立信心及個人強項,找回生活動力。
預防社會問題亦是社工專業的重點功能之一,如她會到中學進行小組生涯發展探索,透過與學校社工的合作,及早找出參與度低及社交欠佳者,防患未然,以防他們跌入隱蔽狀態。
家訪吃閉門羹再接再厲 從喜好介入隱青
Sita分享,進行家訪時也曾經歷「閉門羹」,特別是面對高抗拒度的服務對象,為此她每次探訪前,都會放下特別設計的心意卡或信件,以表達尊重及誠意。「沒惡意、有溫度的連結是打開和建立互信關係之門。」
她還會與同事帶備桌上遊戲、結他、煮食工具等上門探訪,從年輕人的興趣喜好出發,一起玩遊戲、烹飪、Jam歌,慢慢建立朋友關係,再在適當時候了解他們的心態及需要,並協助他們解決問題。
她分享曾有隱蔽在家5年的個案,隨着隱蔽時間愈長,他心中愈感掙扎,盛載着父母對自己的失望,以及對未來的迷茫,每日也在渴望改變及恐懼中徘徊。他及後鼓起勇氣尋求社工協助。「進行家訪時,我沒跟他談工作讀書,反而跟他說興趣談吃喝,讓他逐步放下戒心。我更陪伴他搭車、遊走附近社區,再帶他到中心,認識其他青年,並與他一同持續探索,助他重拾目標和學習技能。現時他已成為青年倡導者和朋輩輔導員,還修讀社工課程,令我大感欣慰。」
相關文章:新秀社工以生命照亮工作 實踐助人使命 必備「10個心」
必備強大心臟 用信念跨過挑戰
她不諱言,工作過程中經常會遇到服務對象的拒絕、進展的反反覆覆,因此必備強大的心臟及堅守信念。「所有的轉變並非一蹴而就,過程儼如滴水穿石,滿足感來得慢卻分量很重。如何保持心中那團拚勁之火?就是我們要相信服務對象的福祉是我們堅持到最後的最強信念。」
從前線社工起步的Sita,及後晉升為計劃主任,今年3月再獲晉升為單位主管,面對角色的轉變,她自言甚具挑戰,卻獲得另一種滿足感,亦促進個人成長。目前她要兼顧行政管理及前線工作,需管人管事、與學校及服務對象的家人協作,還要連繫社會不同的持份者如青年智庫、社企及商界等,這些都考驗她的溝通、組織、多角度思維、靈活處事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