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u. Career Supplement 2023

精準醫療引領醫學未來 中大碩士課程 成就基因組學及生物信息專才展所長

【香港中文大學生物醫學學院專輯】

全球已進入精準醫學(Precision Medicine)的時代,在個人化醫療的趨勢, 加上疫情促使P C R 核酸檢測成為防疫日常, 均令基因組醫學(Genomic Medicine)及基因組科學技術發展一日千里。香港中文大學(下稱「中大」)一直貫徹開辦「基因組學及生物信息學理學碩士」課程的宗旨,致力培育更多基因組學及生物信息專才,在醫療及公共衛生服務層面,從疾病篩查及診斷、產品研發(如藥物/疫苗/快速測試等),以至醫療管理、政策制定等多元領域,以專業造福人類。

中大開辦「基因組學及生物信息學理學碩士」課程已11年,吸引 不同背景人士入讀。近年就業市場對兼備基因組學及生物信息學 技能的專才十分殷切,造就畢業生大量工作機會,如投身共醫 院、化驗所、藥廠、保險公司、大學等。
中大開辦「基因組學及生物信息學理學碩士」課程已11年,吸引不同背景人士入讀。近年就業市場對兼備基因組學及生物信息學技能的專才十分殷切,造就畢業生大量工作機會,如投身共醫院、化驗所、藥廠、保險公司、大學等。
香港中文大學基因組學及生物信息學課程主任徐國榮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基因組學及生物信息學課程主任徐國榮教授

「精準醫學是現今醫學發展的新方向,強調由預防、診斷到治療,都要透過病人基因組檢測與分析,以便制定個別的治療方案,真正做到『對症下藥』。事實上,健康人士也可透過基因檢測來預測個人疾病的發病風險,以便及早了解個人的身體狀况並採取相應的預防行動,可更有效管理健康。」—— 中大基因組學及生物信息學課程主任徐國榮教授

近年基因組技術發展一日千里,加上成本大幅下降,公私營機構無不着力發展基因組醫學,如政府推行全港首個大型基因組測序計劃、醫院應用基因測試於醫療診斷的滲透率持續上升;還有生物科技公司、基因檢測公司/專門的基因測試實驗室愈開愈多,推出基因檢測平台及提供大眾化的相關服務等。

基因組醫學臨牀應用趨普及

徐教授稱,身處後疫情時代,市民的預防疾病和管理個人健康的意識明顯增強,大大加速生物醫學產業的發展,特別是帶動基因檢測服務愈見普及化及基因檢測公司數目上升;還有生物醫學/科技公司等不斷展開新項目、藥廠研發新藥及新疫苗等產品,這些均帶動市場對基因組科學技術專才的需求持續。

中大早已洞悉業界及社會的未來發展需要, 於2011年推出本地首個「基因組學及生物信息學理學碩士」課程,積極培育更多行業生力軍及專才,學額更已增至現時每年提供約40個。

課程涉獵跨學科訓練,內容 由淺入深且會不斷更新,協 助學生及早跟上學習進度之 餘,亦能做到與時並進。
課程涉獵跨學科訓練,內容由淺入深且會不斷更新,協助學生及早跟上學習進度之餘,亦能做到與時並進。

基因組學及生物信息專才匱乏 培訓新血不容緩

徐教授表示,課程學生背景十分多元化,多數擁有醫療、生物及科學背景,包括醫護人員(如醫生、牙醫、藥劑師、醫務化驗師、科學主任、獸醫等)、生物技術員、研究助理、公司(化驗所/生物醫學/生物科技/IT/投資公司等)老闆、IT從業員、中學STEAM教師,以及應屆大學畢業生(如生物化學、環境、食品營養學等學科畢業生)等,修讀原因主要是為了應用於工作上,另有部分是為了入行或轉行等。

課程師資優良,設有完善的教學設備 (如圖中的序列分析儀)供師生使用。
課程師資優良,設有完善的教學設備供師生使用。

「以往學生以在職人士及計劃轉職的人士為主,近年明顯多了應屆畢業生;另不乏收到海外人士(如韓國、美國、加拿大、英國)的申請,可見有國際化的趨勢。」課程一直深受醫療人員的歡迎,醫院亦有派員工來修讀此課程;以今年為例,取錄了4名醫生,另取錄了醫務化驗師、科學主任等。

課程師資優良,設有完善的教學設備(如圖中的序列分析儀)供師生使用。
課程師資優良,設有完善的教學設備(如圖中的序列分析儀)供師生使用。

涉獵跨學科知識 更新課程應所需

基因組學及生物信息學是一門以特定的電腦程式來分析基因數據的新興學科,涉獵跨學科知識;為回應學生的需要,會不時更新內容,如近年加強統計學、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的學習元素。課程設有以下8個科目,分為基礎及進階階段,由淺入深,讓不同背景的學生也能跟上學習進度。

課程包含研究元素,設有「研究項 目」科目,學生會在中大教授的指 導下,以「一帶一」的形式進行。
課程包含研究元素,設有「研究項目」科目,學生會在中大教授的指導下,以「一帶一」的形式進行。

研究項目應用所學 海外學術交流開眼界

徐教授以「研究項目」一科為例,學生會在中大教授的指導下,以「一帶一」的形式進行。「學生可從原始數據開始,運用特定的電腦軟件程式進行數據分析,並在複雜的基因參數中進行篩選,並獲取可靠、有用的結果,深入掌握整個工作流程,實踐所學。」他補充,不乏學生反映希望能參與臨牀研究項目,學院會積極嘗試招募醫院的代表進行協同指導。

課程亦鼓勵學生參與交流活動,擴闊個人眼界,如過往曾到新加坡交流,了解當地醫院應用基因檢測技術的情况;亦曾到韓國首爾大學和延世大學等的生物信息及基因組學相關的學系作學術交流。「我們會審視疫情情况,考慮舉辦相關活動,包括計劃與東京、京都的大學作學術交流。」

課程學生有機會參與不 同的交流活動,擴闊視 野。圖為課程主任徐國 榮教授(後排左一)與 學生到新加坡國立大學 作交流,了解基因檢測 行業技術發展趨勢。
課程學生有機會參與不同的交流活動,擴闊視野。圖為課程主任徐國榮教授(後排左一)與學生到新加坡國立大學作交流,了解基因檢測行業技術發展趨勢。

畢業生JUMP入職場。掌握基因組科學行情走勢

生物科技已成為全球經濟的新增長點。徐教授以香港為例,受疫情、政府政策的推動,以及大眾愈漸重視個人健康,這些都帶動生物科技、生物醫學、基因檢測等公司數目不斷增加;有本地基因及診斷檢測公司成功躋身獨角獸行列,早前更在美國上市。徐教授對畢業生的出路和行情有以下闡釋:

出路:平均獲2、3份聘書

就業市場對通曉基因組學及生物信息學技能的專才十分渴求,從今屆「基因組學及生物信息學理學碩士」課程畢業生平均手持2、3份聘書可見一斑。

畢業生可投身醫院、生物醫學/科技公司、化驗所、藥廠、大學等,從事生物信息專家/生物信息學家、研究科學家等職位。他們還可考慮創業,自立門戶。「不乏歷屆畢業生達成創業夢,例如於深圳成立了生物科技公司,向大灣區市場進發呢!」

起薪:25,000元以上

目前畢業生起薪最少為25,000元,在人才短缺的情况下,不乏企業發動銀彈攻勢搶人才。若累積2年工作經驗,薪酬更可達30,000元以上。

熱門職位:生物信息專家/生物信息學家

眾多相關職位中,以生物信息專家/生物信息學家的人手需求最為殷切。以早前香港兒童醫院醫學遺傳科招聘生物信息學家【起薪(包括底薪及津貼):57,893元】一職為例,屬科學主任(醫務)職系,職務包括測試開發和研究、質量保證、為員工提供內部培訓、為部分專科服務簽出化驗室報告等。

行業前景:覷準生物醫學產品市場發展

徐教授分析,全球都在積極增聘基因組學及生物信息專才,單是以東南亞為例,近年生物醫學產品市場蓬勃發展,這些都造就畢業生大量發展機遇。此外,有志繼續鑽研的畢業生可考慮在本港或海外進修博士課程,深化所學。

畢業生出路多元化 專業回饋社會

歷屆「基因組學及生物信息學理學碩士」課程畢業生出路甚廣,且學以致用,當中包括首屆畢業生、現職香港基因組中心首席科學總監的鍾侃言醫生;也有畢業生成立生物科技公司、於英國劍橋大學攻讀博士課程,又或是成為了中大、內地大學的教授等。

馬灼榮(Ken)及曾璽博士(Michael Xi Zeng)當初為何會選擇修讀此課程?有何得着?修讀期間遇到什麼挑戰呢?

Ken:進修不只為「沙紙」 興趣、工作兩兼得

課程畢業生馬灼榮(Ken)
課程畢業生馬灼榮(Ken)

Ken修畢中大「分子生物技術學理學士學位」課程後,任職化驗儀器公司,從事了產品經理6年半。在朋友的建議下,他以本科學歷向醫務化驗師管理委員會申請註冊,成功取得醫務化驗師註冊資格,並於2013年轉投公營醫院病理學部,由副醫務化驗師起步;現職醫務化驗師,主要提供化學病理學、分子病理學、病毒檢測(如新冠肺炎)等服務。

為了應付工作需要,已完成中大「醫療化驗科學碩士」課程,取得碩士學歷的升職入場券的他,為何仍於2020年入讀「基因組學及生物信息學理學碩士」課程呢?原來課程內容與他的本科及工作相關,亦非常切合個人的興趣。欠缺I T 背景的他, 更自學Python,對學習不無幫助。

眾多科目中,他認為「系統生物學」一科最有趣,涉及利用數學模型預測及解釋生物系統。最具挑戰呢?可說是「研究項目」一科!他以RNA轉錄組分析技術研究前列腺癌為題目,當中遇到不少的困難,包括在最初階段設定了錯誤的參數,導致對比參數無效,需不斷微調參數。「雖經歷失敗,但做研究必須屢敗屢戰,並參考前人的研究方法再調整;加上在教授及博士生的指導及協助下,最終也能完成。」

同學取長補短 系統性學習提升深廣度

Ken分享,同學來自不同背景,包括醫務化驗師、科學主任等醫療界別人士,亦有來自生命科學、IT、教育等範疇,能讓他接觸到不同的思維模式之餘,亦可互相學習及支援,取長補短。

對他來說,修畢課程的最大得益是透過系統性的學習,能滿足個人對知識追求的渴望,而且亦能應用於日常的數據分析工作上,以及有助與科學主任、醫生溝通。

Ken認為,要學好此門新學科,需付出大量時間及認真學習,並要保持好奇心。「基因組學及生物信息學是一門着重理解及應用的學科,要先清晰有關概念,否則難以學習下去。此外,大學所教授的只屬基本技能,還需靠自學,進行自我發掘、探究,提升學習的廣度及深度。」

Michael:強化基因組學及生物信息學技能 教研雙長

課程畢業生曾璽博士(Michael Xi Zeng)
課程畢業生曾璽博士(Michael Xi Zeng)

於湖南農業大學修讀生物信息學本科課程的Michael,畢業後投身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從事生物信息數據分析工作。有感本科所學不足以應付工作所需,加上生命科學領域較着重投身者的學歷,他遂決定於2012年入讀中大「基因組學及生物信息學理學碩士」課程;繼而攻讀博士課程,於2018年取得生物醫學哲學博士學位。2019年以後,他受聘於華中農業大學生物信息系,擔任副教授;目前他更在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進行博士後研究。「我以利用自身掌握的基因組學和生物信息學的專業知識,在攻克人類疾病上尋求突破為事業目標。」

他認為,修畢碩士課程令他在基因組學及生物信息學方面的基礎理論知識和應用技能都大幅提高,讓他工作起來變得得心應手,完成了多個重大項目及發表了學術文章,這些對他後來繼續深造及就業發展都起到了相當大的促進作用。

「在擔任副教授期間,我需要為本科生及研究生授課,主講『生物統計學』和『應用生物信息技術』兩門課;亦需指導研究生開展研究課題。另外,我在哈佛大學的博士後研究項目是關於『基因組學變異在人類疾病中的作用』,也是跟碩士所學內容密切相關的。回想起來,中大碩士課程中的學習經歷,能讓我直接應用在現時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當中,可說受益終身。」

優良師資 助鞏固學習成果

Michael分享,碩士課程的同學來自不同背景,老師會設計生動的課堂及安排課後練習,以助同學鞏固學習成果。「課程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配合優良的師資,包括:來自中大的全職教授及來自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的資深生物信息學家,能讓學生接受全面的訓練。」

Michael特別感謝徐國榮教授,學識淵博,為他提供了專業的指導和許多無私的幫助,對他順利完成碩士及博士課程起了關鍵的作用。

他認為,代碼編寫能力是生物信息學的一項基礎技能,並建議有意修讀上述碩士課程者提前掌握相關知識;在修讀課程期間也要創造更多練習機會,務求在項目中多加實踐。

課程Q&A

 

香港中文大學生物醫學學院—「基因組學及生物信息學理學碩士」課程
查詢電話:3943 0328
網址:www.bioinfo.cuhk.edu.hk
電郵:gbgrad@cuhk.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