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大學社會科學院專輯】
科技不斷推進,近年各行各業陸續引入新科技提升工作效益,其中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應用,更改變了很多行業的傳統概念和運作模式。嶺南大學(下稱「嶺大」)社會科學院一直緊貼全球的發展步伐,轄下4個學系:心理學系、經濟學系、政府與國際事務學系,以及社會學及社會政策系,所開辦的6個碩士課程,廣泛涵蓋了職業及組織心理學、應用心理學、國際銀行與金融、國際與發展經濟學,國際事務以及比較社會政策等多個範疇,還加入了人工智能、大數據應用等不同新元素,培養學生成為優秀的社會科學研究和管理人才,日後無論在本港、大灣區或外國發展,均能挾着相關的專業知識和多元技能,在不同的行業領域發揮更強更專的競爭優勢!
「嶺南大學致力培養學生全人和全方位發展,其中社會科學院的課程有『三多』,分別是培養學生多元才能、提供多樣化學習和多交流機會。」——嶺南大學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學術研究及研究生課程)楊慧蘭教授
社會科學的學科涉獵範疇廣泛,包括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楊教授表示,嶺大社會科學院開辦的修課式碩士課程,內容以實用和實踐為主,學習重點之一是訓練思維,課程着重跨學科的訓練,選擇多樣化,學生能夠涉獵不同領域的知識,從多元角度去理解世界各國的發展及政策,培養宏觀視野。
課程因應市場需要 加入不同科技元素
「處於新世代,學生除了要掌握主修科的專業知識外, 具備新科技知識、軟技能、研究技巧、慎思明辨、創意思維、解難能力等同樣重要。」
她表示,課程會因應市場需要和社會新趨勢,加入不同的科技元素。例如如何結合科技與工作、學習分析數據等,這些實務知識均有助畢業生提升競爭力。學生來自不同文化背景和職業,加上學院又經常邀請本地、海外學者和業界領導者參與研討會和講座,以及為相關課程學生提供本地和海外的實習機會等,以上均有助學生擴闊視野及建立人際網絡。
嶺大社會科學院開辦的6 個碩士課程: 職業及組織心理學碩士(MWOP)、應用心理學社會科學碩士(MAP)、比較社會政策(國際)社會科學碩士(IMCSP)、國際銀行與金融碩士(MIBF)、國際與發展經濟學理學碩士(MIDE)及國際事務文學碩士(MAIA),為學生傳授專門知識,畢業生能在各專業領域發展事業,如投身政府和非政府機構、工商、金融、教育、傳媒等行業。
研究生課程推向國際化 提供多樣化學習機會
楊教授表示,嶺大將繼續着力擴大研究生課程,通過與內地、海外知名院校的合作及伙伴的關係,把研究生課程國際化,並為學生提供不同的學習體驗,另外亦會與伙伴院校合作並舉行國際會議和考察、發展雙學位課程等。
嶺大社會科學院6個碩士課程
MWOP:課程主要建立在科學、工作和組織心理學的基礎上,當中有科目專門探討如何結合科技和人的工作,同時提升員工的職業健康和福祉。課程設實習元素,學生有機會到校園以外的機構學習管理和流程。

MAP:去年首辦的碩士課程,為有志修讀心理學的非本科生提供出路,畢業生日後可進修職業及組織心理學或輔導心理學,投身相關工作。

IMCSP:學生對社會議題要有足夠的敏感度,通過世界性的社會議題,分析不同國家的社會政策,例如房屋、醫療、社會保障等,藉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提高學生的國際視野。

MIBF:課程除了涵括一般銀行、金融和經濟學科外,還請到執董級專家指導學生作風投基金、私募基金和私人銀行的個案研究,亦訓練學生在金融行業使用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AI)等技術,並提供實習機會,如疫情放緩也會恢復舉辦海外考察團。

MIDE:香港首個專注於一帶一路倡議與經濟發展的課程,為學生提供以國際視野及發展眼光為主的經濟及金融為主的跨學科課程,配合大灣區市場發展,提供不同的策略吸引投資者、跨國企業到大灣區發展。

MAIA:包含香港與鄰近地區的政治和社會課題,課程中會涉獵一帶一路的重要伙伴、非洲各國與中國的外交和貿易關係等,從中提升學生的政治智慧,符合市場需求。

職業及組織心理學碩士MWOP
建構友善工作環境 增進員工工作效率
「很多人對職業健康心理中講求的工作與生活平衡有誤解,以為兩者各佔一半便是平衡,其實每個人的需要不同,有些人工作佔7成、生活佔3成已感到滿足。」——嶺南大學聯益應用心理學講座教授、心理學系系主任蕭愛鈴教授
疫情令人們的生活與工作模式轉變,包括在家或遙距工作、彈性工作時間等。如何適當調整員工心理,建構一個工作友善的環境,是現今不少管理人員的挑戰。
「家庭友善」僱用政策及措施 提升員工生產力
蕭教授表示,員工的職業健康,會影響公司的士氣和生產力。「步入後疫情時代, 部分企業開始實行『家庭友善』僱用政策及措施, 例如推行4 天工作、員工彈性在家工作等,這些均有助提升員工的工作效率及對公司的歸屬感,從而減低流失率、建立公司的正面形象。」
嶺大開辦MWOP課程,內容涵蓋人事心理學、組織心理學、職業健康心理學、職場社交技巧、輔導與諮詢、正向心理學等知識與技能。課程是專為培訓組織及人力資源管理層而設, 它是全港少有關於職業及組織心理學的碩士課程, 設一年全日制和兩年兼讀制課程。

其中「Psychology of IT at Work」一科是從心理學去探討科技與工作的關係,IT在職場上的應用普遍,它如何影響人的行為呢?這是一科很實用而其他院校較少開辦的科目。另外,學生在「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s in Work Psychology)中會學習統計和分析技巧,它是屬於業界廣泛採用的一種科學研究。
護理行業管理職位 渴求職業及組織心理學人才
蕭教授說,課程的選修科眾多,當中「組織中的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和「工作應用正向心理學」均是學生的熱選科目,他們認為內容有趣,而且在職場中能學以致用。
而在「指導研究」中,學生在導師指導下完成研究報告,能為日後繼續升學,或打算修讀研究學位做準備。另外,如學生本科修讀心理學,他們完成碩士課程後,再加上累積1000小時的督導實習,便可申請成為香港心理學會的註冊心理學家會員。蕭教授補充,「從業員要擁有良好心理質素,面對困難時要保持積極的心理狀態,並把這種信念延伸到人力資源管理領域。」
畢業生出路
近年不少大企業均開設新職位或專責部門,照顧員工的職業心理健康。畢業生可投身工商、社福、教育、製造業等,擔任培訓員、人力資源主任、組織顧問和心理諮詢師,其中護理行業的管理職位,更是渴求具備職業及組織心理學的人才。
應用心理學社會科學碩士課程MAP
心理學轉換課程 為轉職鋪路
「MAP課程是一個轉換課程(Bridging Programme),讓對心理學有興趣,但本科並非心理學的同學,提供一個進修和獲得專業資格的渠道。」——嶺南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教學)張宇軒博士
新冠疫情對全球經濟、人類的心理及社交造成巨大影響,特別是精神健康方面更是一大威脅。為了回應這些趨勢,嶺南大學心理學系於去年推出應用心理學社會科學碩士(MAP)課程。
課程特色科目:消費者心理學、樂齡學
張博士表示, M A P 課程設一年全日制或兩年兼讀制, 當中的5 科必修科, 包括研究方法、認知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和性格心理學。另外有多個選修科供學生修讀,其中睡眠與健康、樂齡學和消費者心理學等科目都是相關課程中較少見的。
「因應全球人口快速老化,關注老年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也快速地發展,在樂齡學一科,學生認識如何面對死亡、正向老人學和照顧者的精神健康等議題,建立樂觀面對老年期的概念。」 另外在消費者心理學一科,則是運用心理學角度,分析消費者的決策是根據哪些因素形成, 如文化、幸福感、記憶、性別等;學生亦有機會在導師的支援下開展自己的研究。
MAP課程可視為心理學本科學位 為學生建立良好基礎
他指,在「工作應用正向心理學」、「消費者心理學」、「組織中的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這3 科選修科中,MWOP和MAP的學生會共同上課。
MAP和MWOP這兩個課程有何不同?「它們都是專業學位,MAP課程可視為心理學本科學位,能夠為學生建立良好基礎,他們不僅可將心理學的知識付諸應用,還可以在日後繼續進修臨牀、教育、輔導或職業及組織心理學等課程, 成為相關的專業人士。
MWOP課程的不少學生已擁有心理學學位,畢業生在累積足夠督導實習時數後可成為香港心理學會工業及組織心理學部註冊會員。」
心理學家要樂於助人、心理韌性高 以達致身心平衡
MAP課程去年首屆招生,吸引不少對心理學有興趣者,現有約70名學生,當中包括國內學生,「國內現未有輔導員專業資格註冊制度,業界出現良莠不齊的情况。內地學生來香港修畢此課程,可以選擇專修輔導心理學,日後成為相關專業人士。」其他學生不乏企業老闆,以及各行各業擁有豐富工作經驗人士。

疫情期間,有些輔導工作由實體改為網上進行,對從業員是一大挑戰。張博士認為,要成為心理學家或輔導員, 要樂於助人、心理韌性高、擁有堅定的信念, 因為在輔導過程中有不少負面情緒,他們要懂得處理壓力, 平日生活有個人空間和興趣, 才可以做到身心平衡。
畢業生出路
畢業生除可從事本身行業,亦可以考慮投身非政府組織、輔導、人力資源、公關或市場營銷等工作。又或者進修專業範疇,包括臨牀心理學部、教育心理學部、輔導心理學部、職業及組織心理學。
國際銀行與金融碩士課程MIBF
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渴求ESG、金融科技、合規人才
「金融行業愈來愈依賴科技帶來更高的效率以及準確性,有助加快數碼資產、電子支付、加密貨幣的應用。客戶將會要求提供更全面、更個人化的定制服務。」——嶺南大學國際銀行與金融科學碩士課程常務主任黎雲龍教授
一直以來,香港是世界領先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獲得廣泛認同,可是近年的新冠疫情、國際局勢,為香港金融市場帶來不確定性,亦使得其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面臨挑戰。黎教授表示,隨着近年中國經濟起飛,金融服務的業務範圍已不再局限於香港,「只要中國仍在提倡與西方不同的體系和運作模式,香港還是能發揮『橋樑』的作用。」
大灣區分工:深圳專注生產、創科發展 香港吸引國內企業集資
黎教授建議從不同方面去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另外要進一步與內地融合,做好大灣區的分工,如深圳專注生產和創科的發展,而香港則可以吸引國內企業在港集資,「隨着日後檢疫措施進一步放寬,香港的首次公開募股(IPO)市場將逐步回升。」
他又認為,未來銀行業務分兩方面發展,虛擬銀行提供簡捷的服務,針對年輕客戶;實體服務則傾向高端客戶,「新一代從業員既要擁有優秀語文水平和溝通能力,亦要懂得新科技,為客戶提供個人化和貼心的服務。」
課程加強環境、社會和管治元素
其中嶺大開辦的MIBF課程,數年前已把金融科技和大數據等內容列為必修
科, 另外學生需要學習使用程式語言Python編寫程式。「我們會在課程的不同選修科加強環境、社會和管治(ESG)的元素,邀請業界參加研討會,教導學生最新綠色金融資訊。」他說,現時市場最渴求ESG、金融科技、合規方面的人才。

MIBF課程的科目涵蓋企業財務、宏觀經濟學、會計、風險管理和衍生工具等範疇。他指,課程重視跨學科訓練,當中包括兩科必修經濟學科目,在「國際宏觀經濟」一科內容包括國際收支、貨幣和通貨膨脹、匯率等主題;另外「全球商業微觀經濟」一科,講師會教導如何從企業層面運用經濟理論去做分析和決策。
海外交流擴闊眼界 業界人士分享行內情况
其他會計相關的科目有「業務估價與財務報表分析」,分析財務報表並評估公司的價值。在實務個案分析中,會邀業界人士透過研討會分享行內實際操作情况,主題包括私募基金、私人銀行和風險基金,然後由學生分析個案。
學系計劃今年舉辦海外交流,學生有機會到新加坡的不同金融機構參觀,了解兩地的金融體系。他建議學生在本科和碩士主修不同科目,例如本科讀電腦或會計,碩士主修金融,擴闊知識最為理想。
畢業生出路
可投身銀行及金融行業,如大型商業銀行、投資銀行、本地和國際投資公司、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以及政府部門等,擔任管理級別或分析專才;另可申請與英國、瑞士、西班牙及法國知名大學合辦的雙碩士學位課程。
國際與發展經濟學理學碩士MIDE
把握一帶一路及大灣區商機
「不少企業管理人對一帶一路和大灣區議題感興趣,但由於他們欠缺經濟學、國際政治學、國際關係學的背景,未必可以完全掌握發展機遇。」——嶺南大學經濟學系系主任、國際與發展經濟學理學碩士課程主任丘東曉教授
一帶一路和大灣區建設,連繫了全球許多國家的經濟發展,丘教授認為,要了解這個發展項目,首先要建立全球性宏觀角色去分析和理解。「部分人在考慮投資時,往往只着眼於當地的經濟政策或投資環境,而忽略了宏觀的經濟學理論和視野。」
建立全面角度思考模式 應付各種問題
其中嶺南大學開辦M I D E 課程, 旨在培養全球性宏觀經濟學理論,以分析國際和發展經濟學中的問題,運用課程吸收到的知識,用於分析一帶一路和大灣區經濟發展, 令學生掌握多角度思考去分析經濟、社會、政治等議題。
MIDE是一年制修課式碩士課程,共有6門必修科,包括:「發展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國際貿易」等。丘教授表示,講師在講授傳統經濟學理論的同時,會以一帶一路和大灣區作例子分析。
他指,課程設計是從全面多角度去建立理論架構和思考模式,「這種長遠的目光,不僅為了一帶一路和大灣區的發展,更重要是將來可以應用於各種問題上。」以「國際貿易」為例,當討論貿易的模式、國際貿易體系及其好處,講師會引用一帶一路基礎建設,如何減少國家之間的障礙,來達成國際貿易。
「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 最初可能是投放大量勞動的模式,但當到達某一個階段, 就需要更多的創新, 而大灣區便是個好例子, 現在更已經轉型朝向創新科技的發展方向。」

課程主要以中文授課 不同專家分享 了解業界新趨勢
課堂會邀請不同範疇的學者、業界或外國領事分享,例如中港發展、美國經濟、環境和氣勢、一帶一路在斯里蘭卡基建等,同學對此深感興趣。另外他們藉參加校外會議,例如金管局的線上會議,多了解業界的最新趨勢。
MIDE課程主要用中文( 普通話) 授課, 申請人如有3年以上工作經驗, 會獲優先考慮。大部分學生曾在國內企業工作,以商界、金融和銀行為主,包括企業管理人等。其中內地生透過在香港生活和學習,有助了解兩地的投資環境和文化差異,對將來事業發展有幫助。
丘教授亦鼓勵香港的本科畢業生, 如計劃從事金融、銀行、科技、初創行業,此課程助他們了解不同地方的經濟和文化,以及建立人脈關係,對日後在國內和東南亞建立事業不無幫助。
畢業生出路
可在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及不同灣區之間從事金融、銀行、商業與貿易、專業服務、公共服務、學術研究等領域的工作;或於大型銀行、證券行、金融機構或保險集團等從事支援和風險管理工作。
比較社會政策(國際)社會科學碩士IMCSP
借鑑國際政策經驗 培育新一代社會領袖
「在全球化的年代,許多國家地區均面對人口老化、醫療、環境保護等社會問題。我們可以藉解決問題的決策過程中,借鑒其他國家的個案,從中了解兩地的差異。」——嶺南大學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本科生課程)、比較社會政策(國際)社會科學碩士課程主任Stefan Kuhner教授
社會上有些長者符合資格領取福利,但他們卻沒有領取,是什麼原因呢?面對大流行病、氣候變化等問題,政府有哪些政策應對?Stefan Kuhner教授表示,比較社會政策是借鑑國際政策經驗,政治制度之間的異同,透過分析公共政策,去尋求處理複雜問題的途徑,並制定更長遠的規劃和政策。

透過比照 全面了解現代社會政策問題
他以部分符合資格長者未有領取現金福利補貼情况為例,經過研究發現是因為申請程序複雜、交易成本高(如申請過程所需的時間和精力等),以及有恥辱感。他們的研究團隊建議政府應切合長者需要,減少申領補貼的行政程序,並重塑現金福利計劃的公眾形象。「政府後來修改政策,將合資格長者自動納入現金福利計劃。」
Stefan Kuhner教授表示,嶺大開辦的IMCSP課程,是本港少數以國際比較作為研究社會政策、發展及管治重點的修課式碩士課程。「只有透過比照,我們才能全面了解現代社會面臨的政策問題以及當中牽涉的討論,跟其他時代或地方面對的有何相似及不同之處。」
他認為, 若要改變某地方的政策, 以及促進社會的整體協調與發展,最好的方法是參與決策過程,「舉個例子,要成社會政策分析家, 僅是理解決策的運作是不足夠的, 最重要是懂得如何通過政策網絡(policy network),與理解各類機構的依賴關係,制定實際的政策,然後付諸實施。」
投身政府機構 親身參與決策過程
IMCSP課程設有9門必修科,其中在「社會政策分析:比較觀點」和「大中華地區及東亞比較社會政策」,學生藉着案例研究及調查報告,評估當代城市的政府項目,並從中選取有效的措施將之應用於香港。在「與政策從業員對話:理論與實踐」中,學生有機會到不同政府部門、政治組織及社會機構參觀,並與政策從業員面談及作交流,最後完成小組研究習作。
學生對老齡化、環境問題有興趣 課程設獎學金計劃
學習過程中, 講師會引導學生深入了解政府面臨的重要社會問題,而在眾多社會議程中,學生對老齡化、環境問題等方面都有濃厚興趣。Stefan Kuhner教授表示,課程為各社會科學學科的畢業生而設,助他們用個人之力對社會作出正面的改變。
課程設Prestigious Fellowship Scheme,為表現優秀的本地學生提供經濟支持, 特別是有意在社會政策, 如退休金、福利政策等相關領域深造和發展事業者,當中共設有3個學費全免的名額。
畢業生出路
可投身政府公務員行列, 又或是智庫、政黨、非政府組織及大學研究中心等, 成為社會政策研究人員; 或於教育、傳媒、社福等方面發展;或進修哲學碩士、博士課程。
國際事務文學碩士課程MAIA
培養具政治智慧及國際視野人才
「香港是一個多元化的城市,處於獨特的政治環境,具備領先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一直被視為『中國的對外窗口』,擔當中國與西方國家的橋樑,擁重要地位的地方。」——嶺南大學國際事務文學碩士課程主任譚偉強教授
「以往香港學生較少接觸國際事務,對國際政治的研究較缺乏認知,但自全球疫情爆發,各國經濟受到壓力,加上俄烏戰爭,導致供應鏈斷裂,各國關係變得緊張,影響經濟金融和大眾的生活。」譚教授表示,距離感拉近,令大眾心目中的國際事務不再只是新聞話題,多了學生對這方面有興趣。
一帶一路連繫不同國家 香港積極推動經貿發展
一直以來香港在金融、經濟和貿易方面的政策,吸引許多外國投資者進駐。譚教授說,香港在國際事務上,向來擔當中國與西方國家的橋樑。在後疫情時代,香港部分防疫政策比大陸寬鬆,有相對的優勢,但長遠發展仍需要時間觀察。「國家一帶一路的發展項目連繫很多中亞、歐洲、非洲國家,香港亦積極與當地不同組織溝通,推動經貿發展。」
嶺大開辦MAIA課程,就現今世界各地及本港鄰近地區的政治及社會課題,編排相關的政治文化等有關科目以供學生修讀。其中課程的必修科包括:「國際關係理論與方法」、「比較政治理論與方法」,「國際安全」和「全球經濟相依的政治學解讀」等。
用比較方式去研究國家之間行為和政治現象
譚教授以俄烏戰爭為例,通過學習理論,學生能夠分析這場戰爭的成因和走向;用比較方式去研究國家之間的某些行為和政治現象,例如俄羅斯或其他國家的民族主義如何引起戰爭;此外,歐洲依賴俄羅斯的天然氣,一旦切斷供應將如何影響歐盟與俄國的關係等。
他說,選修科會因應國際政治發展走勢和經濟變化而加入新元素,其中「國際組織與全球管治」探討國際組織和全球治理,例如聯合國面對俄烏衝突扮演什麼角色;過往數年的疫情防控,影響了運輸物流,如何令供應鏈變得多元等議題。他說,課堂上學生對這些議題非常感興趣,紛紛提問。
訓練學生分析國際形勢能力
「課程除幫助學生提升理解及分析能力,例如當西方提出制裁,企業如何減少在投資損失?學生要了解國際關係發展,並能以多角度分析形勢,將來無論投身政府機構、銀行、商界、非政府組織等都很適合。」

譚教授鼓勵學生不斷學習新知識和技能,如經常閱讀國際期刊或商業雜誌,另外要對不同國家的歷史、經濟、政治和文化有相當了解。學生在完成課程後,對不同國家或地區推出的政策,以至政策背後所蘊含的動機及政策推行的來龍去脈,必能充分掌握並作出深入的分析。
畢業生出路
可投身政府公務員、商業機構行政人員、傳媒行列,又或是教育界、智庫、國際組織、非政府組織和研究機構等,從事政治和經濟分析員,以及其他與國際、區域事務的相關工作。
嶺大社會科學院開辦6大碩士課程
職業及組織心理學碩士(MWOP)
電話:2616 7177 / 2616 7801
電郵:mwop_admission@LN.edu.hk
課程網址:www.ln.edu.hk/psy/mwop
應用心理學社會科學碩士(MAP)
電話:2616 7398
電郵:mssap_admission@LN.edu.hk
課程網址:https://www.ln.edu.hk/psy/mssap
國際銀行與金融碩士(MIBF)
電話:2616 7164 / 2616 7638
電郵:mibf_admission@LN.edu.hk
課程網址:www.ln.edu.hk/econ/mibf
國際與發展經濟學理學碩士(MIDE)
電話:2616 7638 / 2616 7164
電郵:mide_admission@LN.edu.hk
課程網址:www.ln.edu.hk/econ/mide
比較社會政策(國際)社會科學碩士(IMCSP)
電話:2616 8113 / 2616 7639
電郵:imcsp-admissions@LN.edu.hk
課程網址:www.ln.edu.hk/socsp/imcsp/
國際事務文學碩士(MAIA)
電話:2616 8633
電郵:maia_admission@LN.edu.hk
課程網址:https://www.ln.edu.hk/gia/maia
嶺南大學社會科學院
網址:www.ln.edu.hk/socs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