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專輯】
社會需要的是「通才」或「專才」呢?還是要具備核心領域知識,同時能處理多元範疇工作、跨界別的全才,才能獲得不同行業僱主的垂青。香港浸會大學(下稱「浸大」)傳理學院早已早着先機,在多個碩士課程如「人工智能與數碼媒體理學碩士」及「電影電視與數碼媒體藝術(製作)碩士」等課程中,加入跨學科、跨專業等元素,全力為傳統媒體、電影電視、新媒體行業及公關傳訊培育全能精英,在不同領域中展優勢。


人工智能與數碼媒體理學碩士 為新媒體培養跨界別人才
以往主要由編輯判斷新聞排位、角度,但自大數據及AI普及後,媒體可按讀者喜好推薦新聞,而讀者的反饋、點擊率、點讚、負評等數據,都成為編輯部制定決策的考慮,這對現時的新聞從業人員提出了挑戰。
─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新聞系助理教授兼人工智能與數碼媒體理學碩士課程主任張昕之博士

迎來5G網絡不久,6G網絡技術研發亦已密鑼緊鼓,加上智能科技突飛猛進,催促各產業藉數碼轉型增值,其中大數據、人工智能(AI)等應用更早已滲透商業、工業、服務業等多個行業,不僅改變人類工作模式,亦改變了人們理解世界的方式。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新聞系助理教授兼人工智能與數碼媒體理學碩士課程主任張昕之博士指出,大數據及AI重塑了數碼媒體製作的整個流程,由構思新聞題材、採訪、蒐集資料,以至與受眾互動等都在產生變化,媒體可按讀者喜好制定新聞排位、選取角度。「這些新科技驅動傳媒行業的發展,其中BBC、《紐約時報》、路透社等機構早於數年前已在編採新聞上應用相關技術。」
然而,當讀者喜好與編輯的專業判斷及新聞價值有衝突時,如何取其平衡?「要解決跨界別問題,從業員必須具備多元知識。懂得數據分析,同時具新聞行業知識的跨界別人才,正是目前傳媒業所急需的。」

融合科技與新聞元素 新聞人兼為數碼人
浸大於2019年開辦全港首個「人工智能與數碼媒體理學碩士」課程,為有意向媒體、公關、廣告方向發展的學生,提供最前沿的跨學科知識和技能訓練。張博士提到,課程強調「人」與「電腦程式」的溝通,會為學生打好電腦編程及新聞編撰兩大基本功,提高學生表達及溝通技巧,課程設計更特別講求跨學科的融合。
「每個科目都融合了科技與新聞元素,學生必須修讀10個科目,全面深入掌握知識,藉此培養計算思維及設計思維,也要懂得從受眾角度思考,才能按步解決複雜問題。」
AI不能取代人腦創作 編採人員人機互補
張博士指出,機器始終不能取代人腦創作!「雖然AI能自動撰寫新聞,但編輯、新聞段落編排、起題等工序,包括對新聞價值和道德的堅守,目前仍需要編採人員把關。」他以其教授的核心科目「數碼媒體中的人工智能」為例,從社會學角度探討AI技術對新聞傳播業的影響。課程兼備理論與實踐,另一核心科目「人工智能與數碼媒體工作坊」,則會教授學生利用第三方開源軟件製作聊天機械人。
課程學生有約四成具傳媒背景,兩成則為理工科出身,如機械工程、電腦等,亦有來自管理、市場學、動畫製作等本科,基於學生來自不同背景,故課程亦分別按文科及理科學生的需要,開設了「數據科學編程基礎」及「媒體與傳播基礎」兩門銜接科目,前者會讓學生學習近年流行的Python編程,以及用於統計分析的編程語言R,為與未來工作接軌做好準備。
文理科生設不同銜接科目 跨領域專家分享行業趨勢
網速一日千里,意味着大眾使用手機的頻率將不斷增加。張博士深信,假新聞亦將愈來愈多,為事實查核(Fact Check)帶來挑戰,媒體開始運用AI點算及查核報道的真偽,包括借助網絡爬蟲軟件收集網絡新聞標題及內容等數據後,再加以分析,為編輯部提供決策參考,「計算新聞學」一科將講解這方面的知識。
傳理學院還會經常舉辦各類講座及工作坊,邀請畢業生分享行業最新行情。例如在「人工智能與數碼媒體講座」系列,曾邀請各行業的跨學科專家演講:「有銀行家暢談利用傳媒數據分析財經市場走勢;數據科學專家談無人駕駛,以及人工智能科技公司的自動影片製作部門分享AI做後期剪片,並設工作坊,給學生帶來不同的思維衝擊。」此外,學生還有機會到世界各地考察,例如參觀以色列新聞機構i24News、以色列科技公司StoreDot、意大利電視台、倫敦電影學校,以及各地新媒體機構等,了解智能科技的應用層面及實况。
市場需跨界人才 畢業生出路廣
張博士繼續說,有本地傳統報社亦增設新媒體部門為轉型鋪路,希望在新聞資料處理,以至新聞展示中加入數碼化元素,足見市場對科技與新聞跨界別人才需求將會愈見殷切。
「首屆碩士課程畢業生中,不少已加入新媒體編採行列,而另一主流則是入職大型科技公司當產品經理,也有部分畢業生投身非牟利機構,擔任市場推廣及用戶行為分析等崗位,出路非常廣泛。」

電影電視與數碼媒體藝術(製作)碩士 集製作、編劇、數碼媒體範疇
數碼媒體、手機拍片,這些都是電影學校過去較少提及的。雖然並不會取代傳統電影電視,但卻是未來趨勢,在教學路上也要為學生提供新的出路。
─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影視製作碩士課程主任李道明教授

除了「人工智能與數碼媒體理學碩士」課程外,浸大傳理學院開辦的「電影電視與數碼媒體藝術(製作)碩士學位」課程,也將數碼媒體及新媒體內容融入傳統的影視教程中,為學生加強裝備。
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影視製作碩士課程主任李道明教授指出,互聯網令影視產業發生巨變,目前產業處於媒體匯流狀態,網劇、網上短片大行其道,只需一部手機已能拍片,還可上載影片至YouTube、Facebook等網上平台,賺取收入。「浸大的影視製作課程於2004年開辦,作為本港首個電影電視製作碩士課程,目前仍然走在前端,課程設有3個教學軌道:製作、編劇、數碼媒體。」
科目共享 培訓製片雙全才
課程科目設計參考了美國的「大學影視協會」及國際電影電視學院聯盟(CILECT),屬授課式研究,實踐科目佔近70%,並設理論科目輔助。「我們集中訓練製作以外,也會教授電影美學,從而開拓學生的國際眼界,提高他們對社會的認知和責任感,成為未來的藝術家。」
李教授強調,課程設有10門必修科,除提供劇情長片導演及編劇等傳統培訓外,亦涵蓋了電視創作、數碼媒體及動畫製作等內容。此外,傳理學院推行科目共享(course sharing),學生可選修「影視與新媒體製片管理文學碩士」課程的兩個科目,學習製片、影視及新媒體發行及宣傳等。
畢業生投身廣告、製片不同領域
課程編排採用了「金字塔」結構,首學年學生先接受廣泛的跨媒體製作訓練、理論與製作;第二學年學生可自行選修不同創意媒體;升至三年級則會重點學習一種媒體製作,並完成畢業作品。此外,學院更會設多個工作坊,邀請業界人士講課,例如分享影像調光、動畫製作之技術,更曾邀得美國獨立電影導演Sean Baker分享如何用手機拍攝電影,還有《催眠.裁決》編劇、導演及監製分享編劇心得,主題多樣化,學生也可汲取不同的經驗。
各地影展交流 擴闊國際視野
電影學院也會為學生提供國際交流機會,曾安排學生前赴康城影展、柏林國際影展、東京國際影展、釜山國際影展、鹿特丹國際影展等觀摩,並於當地上課,更有影展商分享選片角度與方向。學院亦與包括紐約市立大學在內的2間美國著名電影學府設有交流計劃,學生可到當地作一星期的拍片交流,多元化的交流機會實屬難得。
「懂得利用媒介說故事,無論在哪些範疇發展都有出路。」李教授強調,畢業生出路不局限於電影及電視業,亦可投身廣告、製作公司、製片、電影融資等不同領域。
闖電影界 畢業生成績有目共睹
「不少畢業生選擇向導演及編劇之路進發,並取得斐然成就,包括《金都》導演黃綺琳、《淪落人》導演陳小娟、憑劇情短片《紅棗薏米花生》獲得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劇情短片獎的朱凱濙,以及藉《亂世備忘》入圍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獨立電影導演陳梓桓,均是這課程的畢業生。」
他冀能培育更多未來生力軍,在業界展所長。「我們收生不限背景,有學生出身傳媒、廣告、攝影、美術,甚至會計及經濟本科,取錄與否在於學生的創作潛質與個人態度。」報讀人士必須提交作品,可以是散文丶小說、影評丶作曲、攝影、舞台表演、畫作、動畫等,藉以了解其創意和熱誠;至於面試環節,則可知悉申請人對社會的關心及團隊合作程度。
李教授提醒,要實現導演夢想,難以一步登天。他鼓勵有志者可先當編劇及電視製作,進入產業後再好好把握每一個機遇。

指定研究院獎學金計劃 吸引本地生源
政府為吸引更多優秀本地學生於有利香港發展的優先範疇深造,以及鼓勵大學開辦更多創新及跨學科課程,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下稱「教資會」)推出「指定研究院修課課程獎學金計劃」,向修讀本港8所大學指定研究院修課課程的本地學生提供學費資助。
浸大開辦的「人工智能與數碼媒體理學碩士」及「電影電視與數碼媒體藝術(製作)碩士」課程均在獎學金計劃內,張博士及李教授均相信,計劃有望吸引更多本地學生及對電影電視有熱誠的人士報讀。
獎學金擇優而取 資助上限12萬元
獎學金計劃於2020/21學年展開,為期5屆,涉款額約5.7億元,目前有43個碩士課程獲批納入計劃中。首屆獎學金名額500個,其後每屆為1000個,全日制及兼讀制學生均可申請。成功獲取支助的學生,只須支付不少於42,100元學費,餘額會由獎學金支付,支助上限為12萬元。
獎學金擇優而取,申請者必須先獲大學取錄,並提交一份闡述在完成有關課程後如何為香港優先範疇作出貢獻的計劃書。大學會根據學生的學術成就、專業資格、相關工作經驗以及學生提交的計劃書甄選獎學金得獎者。
浸大傳理學院碩士課程簡介 | ||||||
課程名稱 | 人工智能與數碼媒體理學碩士 (MSc in AI and Digital Media) | 電影電視與數碼媒體藝術(製作)碩士(Master of Fine Arts in Film, Television and Digital Media | 傳理學文學碩士(MA in Communication) | 國際新聞文學碩士(MA in International Journalism Studies) | 影視與新媒體製片管理文學碩士(MA in Producing for Film, Television and New Media) | 傳媒管理社會科學碩士(MSocSc in Media Management) |
課程結構 | 30個學分(必修科目15分,選修科目15分) | 66個學分(必修科目30分,選修科目27分,畢業作品9分) | 27個學分(必修科目6分,選修科目21分) | 27個學分(必修科目15分,選修科目12分) | 27個學分(必修科目15分,選修科目12分) | 27個學分(必修科目12分,選修科目12分,畢業報告3分-可以選修課替代) |
修讀年期 | 1年全日制或2年兼讀 | 3年全日制 | 1年全日制或2年兼讀制 | |||
入學資格 | .持本科學士學位或認可大學或學院之同等學歷 .具特定程度的英語能力(本科學位非英語授課則需提交有效英語成績:IELTS綜合評分達6.0分或TOEFL74分或以上) | .持本科學士學位或認可大學或學院之同等學歷 .具特定程度的英語能力(IELTS綜合評分達6.5分或TOEFL79分或以上); 課程會考慮取錄具備優秀材能,並且已考獲IELTS 6.0級成績或TOEFL的同等成績的申請者,成功入讀者必須補修由課程安排的英語課。 | .持本科學士學位或認可大學或學院之同等學歷 .具特定程度的英語能力(本科學位非英語授課則需提交有效英語成績:IELTS綜合評分達6.5分或TOEFL79分或以上) ![]() | |||
就業出路 | 傳統及數碼媒體、公關公司、科技公司 | 電影公司、電視台、廣告公司、製作公司 | 媒體及公關機構 | 傳統及數碼媒體、國際新聞機構、財經媒體 | 影視新媒體製片、電影公司營運管理 | 媒體營運管理 |
查詢電話及網址 |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
查詢電話:3411 8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