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News

遺物整理師|青年辦社企 藉遺物整理推廣生死教育 院舍兒憶母催回家吃飯 遺宅撿拾尤念買餸車

【明報專訊】逢星期一,將軍澳一間智障人士院舍的活動室便熱氣瀰漫,32歲的達明和舍友各有分工,在小電磁爐前煮出四餸一湯。餐桌上熱騰騰的餸菜是他與母親的連結,而另一個連結,便是母親隨身10多年的紅藍格子買餸車,母子倆多年不時牽着這車一同去超市買食材。曾為達明掌廚多年的六旬母親去年10月在家中離世,一個月後才因住所傳出異味而被發現。殯葬業者明泰義務為達明收拾其母遺宅時,在一屋遺物中尋回這架盛載着記憶的買餸車,如今這車常伴達明左右:「就好似媽媽陪着我一樣。」明泰近日成立社企專做遺物整理,冀與遺屬同行,助他們保存對逝者的思念,同時期望培育低學歷青年及釋囚入行。

明報記者 關玉婷

母親每月致電敦促回家吃飯

「仔,幾時返嚟食飯呀?」住在院舍的達明每月都會在母親致電敦促下,回到海麗邨的家一趟。「有番茄薯仔三文魚湯啦、三文魚刺身啦,仲有炆豬手,南乳炆!」談起媽媽的拿手菜,達明眼裏有光。

社工稱收拾遺宅當日,達明(圖)不假思索,指明要保留這架紅藍格子的買餸車。達明說,母親生前特別愛惜這車,也是留給他的禮物。(賴俊傑攝)
社工稱收拾遺宅當日,達明不假思索,指明要保留這架紅藍格子的買餸車。達明說,母親生前特別愛惜這車,也是留給他的禮物。(賴俊傑攝)

年幼時隨雙親從內地來港,達明一家三口靠洗車收入維生。他記得那時天仍未亮,便要和父母一同提着水桶往停車場開工。冬天的水冰冷徹骨,後來母親心疼兒子,便任他在家繼續大睡。達明不諱言自己小時頑劣,「會剪破同學的校服,又會玩火……」,父親以打罵教育,令他「一身藤條印」,母親則總是輕聲勸教。他張開手臂比劃桌子兩端,「我同我爸距離,由呢度到呢度咁遠!」

相關文章:疫下殯儀業工作量達高峰 「殯儀達人」捍衛死者尊嚴

父親早逝久住院舍 難忘偕母牽車買菜

達明10多歲開始住院舍,父親早年因病離世,家裏剩母親一人。平日粗茶淡飯,只有達明回家吃飯的日子,母親才會在下班後拉着紅藍格子買餸車,到街市、超市裝滿它,再回廚房忙碌。兒子說過喜歡南乳炆豬手,她便反覆地做,還會多做些讓他帶回宿舍分享。

達明說,母親特別愛惜這架買餸車,買菜或是往內地探親都帶着。母子相聚節目之一,是牽着買餸車到家附近連鎖日本超市採購。「首先一定會買呢啲加餸啦」、「呀,阿媽成日買呢隻上海麵,即食麵佢就唔買,話唔健康呀」。他如識途老馬由熟食區走到一排排貨架,邊走邊重複母親的日常嘮叨。問他可會親自下廚為媽媽煮飯?他笑着搖頭:「通常佢煮,我負責食。」唯獨一次,他烚了一隻白切雞,媽媽吃得開懷。

「那日她說心臟不舒服……見她不開心,問為什麽也說不出來。」「有一日我返到嚟(宿舍),打電話畀佢,無聽,第二日又無聽。」去年秋天,達明遲遲未接到催回家吃飯的電話,一個月後等來的是母親離世的消息。

不忍子睹母宅狼藉 無奈簽紙清空

社工聞「遺物整理師」即求助

基督教懷智服務處社工袁姑娘說,警方來電時形容單位情况惡劣,「話已經好臭,有屍水屍蟲之類」。她不忍達明目睹,唯有簽下同意書讓房署將屋內物品全當垃圾處理,「簽完其實個心好唔安樂,佢媽媽嘅物品點會係垃圾?」同日,友人傳來一條「遺物整理師」的訪問片段,她如見曙光,即致電求助,對方一口答應,很快便帶幾名同事來到屋邨。

當日達明由袁姑娘陪同,坐在電梯口一件件檢視明泰從家中翻找出來的物品。找到財物、照片,達明覺得還差一點什麽:「有些忐忑、唔安樂。」待明泰大致收拾好,便帶達明入屋看最後一眼,問他還有沒有什麽想保留。袁姑娘說,達明不假思索便指着那紅藍格子的買餸車。車牽在手裏,懸着的心才落了地。「(車)係媽媽留畀我,好似媽媽陪住自己。」訪問至此,一直語調輕快的達明,忽而有些緊張地拿出「貓紙」,低頭讀着:「代表媽媽對兒子的愛……」

相關文章:遺體修復師 守護逝者身軀 療癒生者心靈

為在世者存回憶 為離世者保尊嚴

義務協助達明處理亡母遺物的殯葬業者明泰,比達明還小五六歲。他曾任殮房助理,後自立門戶,策劃殯儀服務。機緣巧合下他開始做遺物整理,認為逝者的物件有種可以安撫人心的力量。明泰和友人近日成立社企,望繼續透過整理遺物,為在世者梳理回憶、保存思念,也為離世者保留尊嚴,「無論他有錢無錢,我都希望他有尊嚴地走」。

明泰經營殯儀服務公司,近日成立社企,冀繼續義務為低收入家庭整理遺物。21歲起進入殯儀業,他自言不怕鬼神,「都是為先人做事」。(賴俊傑攝)
明泰經營殯儀服務公司,近日成立社企,冀繼續義務為低收入家庭整理遺物。21歲起進入殯儀業,他自言不怕鬼神,「都是為先人做事」。(賴俊傑攝)

惡臭屍蟲未嚇怕 「可修補人和事」

明泰自21歲起與死亡結緣。做過殮房助理、堂倌,3年前在區議員辦事處兼職,某次被派往幫忙清潔遺宅,自此也做遺物整理。他的工作包括處理單位污漬、辟味,按家屬要求的程度將單位還原,同時整理出貴重和可能有紀念價值的物品。他形容情况惡劣的單位地上會有遺體殘留的體液、各式爬蟲飛蟲,以及中人欲嘔的氣味,有多惡劣則視乎單位通風及事主生活習慣。

不過,明泰自言享受其中,工作「能夠修補一些人和事」。他記得有次處理一名父親的遺宅時,死者幼子在場,懷裏緊抱裝着一隻倉鼠的盒。「有個阿姨,應該是他親戚,要去搶,話倉鼠會傳染病毒!」明泰便問男孩是否想保留,男孩點頭,傾談下得知倉鼠是父親生前與他一同照顧,「個爸爸想教個仔照顧倉鼠,就好似要佢學習好好照顧自己一樣」。他深受感動,終忍不住罵了該親戚,男孩的倉鼠也得以保留,算是完成那父親的願望。

明泰近年接受慈善機構轉介,為弱勢社群義務做遺物整理,至近日成立社企,期望培育低學歷青年及釋囚入行。除了收費服務,也想繼續義助有需要的低收入家庭。社企伙伴包括其友人兼昔日客人卓琳。卓琳的外公新冠疫情期間在醫院離世,她形容外公住處如同垃圾屋,曾嘗試自行清理,但雜物堆積如山、又觸景傷情,遂找明泰幫忙。收拾遺宅期間翻出外公當年任懲教員時的臂章、日記,還有在她小時和她一起玩的遊戲機,卓琳笑言:「係呀!我細細個阿公就教我打機!」

卓琳表示,遺物整理讓她更了解離世的家人。她看過外公的日記和證件(上圖)才知他做過救護員,登記地址恰巧是卓琳和已離世母親後來所住的屋苑。她表示,曾任懲教人員的外公對她母親一向嚴厲,但整理遺物期間,卻發現外公在往日隨身證件的夾層中夾着她母親的照片(下圖)。(楊柏賢攝)
卓琳表示,遺物整理讓她更了解離世的家人。她看過外公的日記和證件(上圖)才知他做過救護員,登記地址恰巧是卓琳和已離世母親後來所住的屋苑。她表示,曾任懲教人員的外公對她母親一向嚴厲,但整理遺物期間,卻發現外公在往日隨身證件的夾層中夾着她母親的照片(下圖)。(楊柏賢攝)

遺物整理助客人重新認識離世者

卓琳說外公十分疼她,但對她母親卻嚴厲;檢查遺物時,發現外公往日隨身的證件夾層和日記書頁中,都夾有她母親的照片。明泰的團隊協助將她外公不同時期的物品分門別類,卓琳形容像為她梳理情緒,又像帶她重新認識這個家人——她看過外公的日記和證件才知他做過救護員,發黃手冊上記錄的登記地址,恰巧是卓琳和已離世母親後來所住的屋苑,「好有緣分」。她加入明泰團隊,冀在港推廣生死教育,教人以不同角度了解臨終前計劃、面對死亡、學習療傷。

相關文章:認識死亡學|改善病患晚期生活質素 支援喪親者5個Dos & Do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