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News

八大知識轉移總收入116億 按年升12.7% 港大27.2億最高 浸大2.7億跌幅最大

【明報專訊】教學與研究外,各資助大學亦有責任推動「知識轉移」,使知識、技術或研究成果惠及社會,甚或帶來經濟效益。本報統計教資會最新上載8間資助大學上學年(2023/24)的《知識轉移年報》,顯示八大知識轉移總收入約116億元,按年升12.7%,並連續兩個年度過百億元。其中收益最高的港大達27.2億元,但較前一年度跌約7%。

 圖為香港斑蝶遷徙研究團隊,他們去年在港大知識交流辦公室短片中介紹,已收到逾250張公眾在網上提交的蝴蝶照片,助了解蝴蝶在境內移動的模式。(港大知識交流辦公室片段截圖)
圖為香港斑蝶遷徙研究團隊,他們去年在港大知識交流辦公室短片中介紹,已收到逾250張公眾在網上提交的蝴蝶照片,助了解蝴蝶在境內移動的模式。(港大知識交流辦公室片段截圖)

明報記者 鄧佾文 鄭律銘

根據八大《知識轉移年報》,上學年各校知識轉移總收益達116億元,較前一年度(2022/23)約103億元增加約12.7%。院校相關收益來自合作研究、合約研究、知識產權、顧問服務、持續專業發展短期課程等。

港大按年跌7% 科大中大理大收益皆逾20億

收益最高的港大在《年報》中提到,上學年申請專利的數量有484項,有121項已獲授予專利,該年度知識轉移總收益達27.2億元,冠絕八大。連同港大,科大中大、理大共4間院校相關收益分別都超過20億元。

各校之中,港大及浸大知識轉移收益錄跌幅,浸大上學年獲2.7億元,較前一年度的5.3億減49.8%。此外,城大獲15.1億元,嶺大獲3.3億元,教大獲2.1億元。

理大:收益用於交叉學科科研發展 增聘研究人員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向本報表示,扣除課程收入,餘下包括專利、合約研究、衍生企業產生利潤等屬「核心知識轉移活動(core KT)」的收入,上學年共涉5.9億元,收益會用於支持「交叉學科」的科研發展,包括增聘研究人員,稱理大全職科研人員由數年前1500人增至目前3000人。

過往有指大學研究員不時要「跑數」寫論文,佔用研究時間。被問及目前在校內研究員的最大困難,需否「追論文及指標」,趙汝恒稱作為大學教職員基礎研究是「最基本」,「為何要寫文章?要將知識傳開去。但只寫文章而停了,不是我們想見到」。

理大指港應用場景有限 偕內地城市合作

趙認為教研人員的研究可以進一步應用,「知識轉移才算成功」,又提到香港應用研究的場景有限,因此理大已與內地11個城市簽署合作協議,成立技術創新研究院,助科研團隊將研究「落地」。趙透露,各城市提供1億至2億人民幣經費,料有助知識轉移收益進一步增加。

教育局官員日前晤傳媒時透露,政府正面對財赤或影響向八大的撥款,又稱大學「私己錢」增加,各校應思考如何「善用公帑」。趙汝恒回應表示,相關資訊仍很初步,認為公帑及大學從任何渠道所得收入,最重要是「用得其所」,要待政府提出具體撥款方案。

港大研斑蝶遷徙模式 開放報料冀偕港人保育

8間資助大學在最新的《知識轉移年報》輯錄2023/24年度的重要研究項目。當中港大介紹該校生物科學學院負責的「香港斑蝶(Danaid Butterflies)遷徙研究」,提到香港生物多樣性豐富,約有260個種類的蝴蝶,團隊目標是了解這些蝴蝶的遷徙模式,並希望公眾一同保護蝴蝶和不同物種。

香港大學為各資助大學中知識轉移收入最高,上學年(2023/24)達27.2億元。校方在《知識轉移年報》輯錄重要研究,包括生物科學學院負責的香港斑蝶遷徙研究,鼓勵公眾向團隊報告已標記的蝴蝶(圖),盼大眾一同保護蝴蝶和不同物種。(港大知識交流辦公室片段截圖)
香港大學為各資助大學中知識轉移收入最高,上學年(2023/24)達27.2億元。校方在《知識轉移年報》輯錄重要研究,包括生物科學學院負責的香港斑蝶遷徙研究,鼓勵公眾向團隊報告已標記的蝴蝶(圖),盼大眾一同保護蝴蝶和不同物種。(港大知識交流辦公室片段截圖)

港大知識交流辦公室網頁亦有介紹斑蝶研究項目,由生物科學學院教授Tim Bonebrake負責,涵蓋棕色紫斑蝶、橙色虎斑蝶,以及棕色及藍色青斑蝶,團隊會利用「標誌重捕法」做研究。校方稱,這項屬長期研究,探究方向包括「斑蝶會否遷徙、遷徙到哪裏、如何遷徙」,過程中亦讓公眾參與,包括可到網頁填寫表格、上傳相片,報告在哪裏觀察到已標記的蝴蝶,團隊認為有助加強港人對生物多樣性的認識。

相關文章:生態導賞員要周身刀 兼備海洋生態知識、潛水技術 上天下海工作機會增

AI分析患者自拍口腔照 辨牙齦問題

港大並在最新《知識轉移年報》列出利用人工智能(AI)為大眾提供牙科檢查的項目。港大知識交流辦公室網頁介紹稱,牙醫學院提供遙距牙周炎及其他牙齦問題診斷服務,當中會用AI,分析長者或患者以智能手機「自拍」的口腔照片,系統會即時比對學院數以千計的牙齦病口腔影像,辨識影像中有否呈現牙齦問題,例如以3種顏色標示牙齦,區分「健康」、「或有問題」或「發炎」的範圍。

相關文章:本港牙醫人手荒?修讀碩士增進兒童齒科專業知識 向專科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