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從小受家人薰陶愛上繪畫,鍾情當代藝術的中華傳道會劉永生中學中六生蕭可婷,以畫作呈現本港社會掠影,希望喚起人們關注社會問題,她和同窗陳芷君,雙雙在中學文憑試(DSE)放榜前循首屆學校推薦直接錄取計劃,新學年分別入讀中大藝術及港大社會工作學系。

明報記者 鄧佾文
相關文章:港乒乓女將蘇慧音入科大 新修訂優秀學生運動員毋須最低入學要求
曾畫無家者喚關注人口老化
可婷的家人精通國畫,滿屋貼有山水景色畫作,教她自小沉浸於藝術之中,漸培養出對繪畫的熱情,惟她獨愛當代藝術,以身邊事物入畫,「想藉自己的藝術(作品),喚起大家關注不同問題」。
今年初第五波疫情來襲,可婷留意到回家路上,有一個無家者婆婆,每天睡在同是「家當」同是牀的紙皮上,神情鬱悶,畫面在她心頭揮之不去。她後來將這題材放進畫中,畫中婆婆旁邊有一隻蝸牛,寓意即使不少人流離失所,但仍富生命力,「畫中除了露宿者,背後亦代表香港的老人家,希望大家更關注人口老化的問題」。
望藉繪畫感染學生 為社會現狀出分力
可婷相信畫筆賦予她表達自己的能力,希望將來嘗試以藝術教師身分,用繪畫熱誠感染學生,她亦希望最終可成為藝術治療師,「相信不同藝術方式,可以表達自己及紓緩心中情緒,或者亦可治療一些創傷,想為社會現狀出分力」。
相關文章:遊戲治療師、戲劇治療師 發揮玩具和故事力量 打開SEN兒童心窗
同校另一直入生 讀港大社工系
今屆中六生整個高中生涯,幾乎在新冠疫情下度過。9月入讀港大社工的陳芷君記得,備戰DSE時情緒失控,「想哭也哭不出」。她的老師曾安排壓力指數測試,才發現她壓力爆煲,需見社工疏導情緒;後來她也開始學習放鬆,如溫習數小時便聽聽音樂、打機。
她自中一起加入公益少年團,整個中六生涯投身義工服務,她盼將來做社工幫助社會上的年輕人快樂成長,亦希望多關顧貧窮長者。
校長:計劃為考生「開多扇門」
不問DSE成績,只看學生是否具特別才華的學校推薦直接錄取計劃,上月底放榜;每間中學最多可提名兩學生,可申請入讀參與計劃的146個大學課程。首屆195名學生獲錄取,佔766個申請人的25%,接受錄取者的大學聯招(JUPAS)申請會自動被刪除。
中華傳道會劉永生中學校長梅志業說,計劃為學生「開多扇門」,希望從考試以外入大學的途徑普及,「衡量學生是否適合在某院校、某科讀書,可有很多方法。年輕人不應在公開考試,被這麼大壓力壓住」。
他稱,推薦的兩名學生具繪畫天分、義工精神和服務人的心,相信大學面試時亦發現二人的特質,認為適合入讀。
相關文章:直接錄取計劃丨獲中學推薦DSE生 明年可直入八大逾百學士課程(附部分課程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