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中學文憑試(DSE)中文科昨約4.8萬名考生應考。其中閱讀卷設兩篇白話文,分別為內地女作家蔣方舟〈我們都曾以為自己會是小說的主人公〉的節錄及台灣作家兼大學教授柯裕棻〈比正路還長的巷子〉。前者引卡夫卡等作家論小說價值,後者描寫城鄉巷子,抒發人生感悟。有資深中文科教師表示,兩文體裁平均,整體易及格難高分,部分題目問及人生觀,年輕考生或較難掌握。

引卡夫卡論小說價值 教師:立意直白
DSE中文科分閱讀及寫作兩卷(見表),均在昨日完成。閱讀卷〈小說〉是內地作家蔣方舟在著作《主人公:蔣方舟重返文學群星閃耀時》的序言,文中提及卡夫卡及王小波等著名作家。陳樹渠紀念中學資深中文科教師曹順祥說,文章以文藝寫法說明小說對人生的改變,印象中考評局未曾以作品序言出題,又稱曾有學生告訴他閱讀時習慣跳過序言。中華傳道會劉永生中學助理校長兼中文科主任黃佩雯稱,該文直接道出立意和觀點,加上較少運用比喻和象徵等修辭,相信沒文學底子學生亦能應付。
另一白話談人生感悟 學生或難懂
卷中另一篇白話文〈比正路還長的巷子〉,從觀察城鄉的巷子談到人生感悟。中華傳道會劉永生中學中文科主任許真真指出,試題問各種巷子的特點與不同的人生處境有何相似地方,程度較深,但該題以表格填充形式提問,有助學生理解。曹順祥亦稱,考核人生觀的題目較艱深,10多歲考生人生經驗有限,較難理解文中寓意,但今年兩篇白話文不設比較問法,料難度降低。
相關文章:DSE法語考試改制 年均5500人學法語 助提升職場競爭力

文言考安史之亂兩書述評
至於文言文,考材是司馬光《資治通鑑》記述安史之亂的部分,以及後世學者王若虛對事件評價《滹南遺老集》摘錄。考評局「考核簡介」稱,前者記張巡和許遠守城抗賊,暗含作者對兩人的同情和肯定;後者則批評張、許,反駁為兩人開脫的說法,探討「仁」和「忠」 的意義和價值。黃佩雯稱,考評局特意為考生提供文章簡介,又稱該部分總分15分,選擇題佔8分,考文章內容和語譯,兩篇文言文難度較往年容易,又說長題目毋須交代個人觀點,相信學生普遍掌握內容。


閱讀卷甲部考「範文」,包括《論仁、論孝、論君子》、《山居秋暝》和《六國論》 。許真真稱,考生熟記內容和語譯便會合格,惟一題問及《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間照」如何寄寓作者的高潔品格,難度較高,坊間教科書甚或「天書」亦沒着墨太多,考核臨場文學賞析能力。考生Alex稱中文科較往年易,文言文較易理解並非「妖魔鬼怪」,笑說「終於唔洗再儒家、道家,可以歸家!」
相關文章:【DSE開考在即】 學友社料因競爭增 校長贈應試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