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News

AI衝擊新聞業?浸大辦研討會 黃應士:人工智能是工具 事實核查靠記者

【明報專訊】人工智能(AI)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愈來愈大,新聞業亦不例外,浸大傳理學院新聞系本周一(16日)舉辦研討會探討新聞業如何迎接AI與急速轉變的政治經濟環節,有「香港新聞教父」之稱的資深新聞工作者黃應士與3名浸大新聞工作者訪問學人皆有出席。黃應士表示,「人工智能是工具(AI is tool)」,強調AI不會自主思考,新聞始終有自身的價值。

稱AI分析基於搜索引擎 非完全可靠

有學生關注AI是否可以用作事實核查,黃應士說,事實核查應該由記者完成,而AI分析結果乃基於搜索引擎,非完全可靠。

浸大傳理學院新聞系噚日舉辦研討會探討新聞業點樣迎接人工智能同急速轉變嘅政經環境挑戰,唔少學生發問,資深新聞工作者黃應士(前排左三)亦有分享見解。參加浸大第二屆新聞工作者訪問學人計劃嘅記者朋友亦有出席。(浸大提供)
浸大傳理學院新聞系舉辦研討會探討新聞業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與急速轉變的政經環境挑戰,不少學生發問,資深新聞工作者黃應士(前排左三)亦有分享見解。參加浸大第二屆新聞工作者訪問學人計劃的記者朋友亦有出席。(浸大提供)

其中一名訪問學人、BBC中文部資深記者及編輯伍江川表示,AI在技術上可以做到核實,因為有龐大數據庫,比如可以即時分析一張圖片來自何時何地,但如果涉及政治、道德等複雜議題,AI可能就較難回答,例如難回答以巴衝突應由誰負責。

相關文章:浸大傳理四大碩士課程歷久常新 成就新一代傳媒人 走在專業最前線

訪問學人:AI對業界機遇與挑戰並存 新聞工作者需「擁抱AI」

亦有學生關注AI衝擊下記者如何可以保持自身價值。伍江川表示,AI暫時不能夠代替人做訪談,亦難以解構複雜、涉及政治同道德的議題,例如墮胎議題。

另一訪問學人、明報國際組編輯主任洪金法亦強調「新聞的核心始終是人」,做關鍵決策的始終是人;他深信「新聞是歷史的初稿」,認為AI對新聞業來說是機遇與挑戰並存,新聞工作者可以利用AI分析數據,強調要「擁抱AI」,當AI是工具,同時亦要保持人類特有的思考、道德操守同批判思維。

相關文章:【多媒體記者】身分頻繁切換 須具備「一職多能」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