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目前教育局主要以「校本支援」模式,由學校決定如何運用「學習支援津貼」支援學齡特殊教育需要(SEN)兒童。香港社區組織協會調查指出,61%受訪基層家長不滿學齡SEN支援服務,並指學校功課輔導班、興趣班及行為訓練欠針對性和次數少,建議政府引入「人本支援」模式。

相關文章:教師、社工、醫護人員進修熱選 青協證書專科專教 與SEN「童」行
教局:非常重視SEN學生成長 因應不同需要推計劃
教育局回應稱,非常重視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成長,一直鼓勵普通學校秉持「及早識別」、「及早支援」、「全校參與」、「家校合作」和「跨界別協作」5個基本原則。該局表示,在全港公營普通小學推行「及早識別和輔導有學習困難的小一學生」計劃,以及在學前階段未被識別而有學習困難的學生及早得到識別及支援。教育局又稱,會因應不同類別的特殊教育需要推展支援計劃及服務,為學生提供具針對性的支援,例如為有讀寫困難學生提供的中文分層支援計劃,以及推出「學校伙伴計劃」,支援普通學校照顧智障兼有嚴重適應困難的學生。
相關文章:教育局推SEN數碼互動平台 助管理課堂及支援學生發展 星星獎勵表鼓勵融入課堂
家長:SEN童功輔需小班 學校師生比例高
社協去年7至12月訪問73個受該會資助的SEN兒童家庭,有受訪者認為,SEN兒童需要一對一等小班功課輔導,但學校功輔班師生比例往往過高,部分學校更未提供學業支援;另外學校興趣班未必涵蓋所有範疇,而且需要抽籤或老師推薦,而坊間個別形式教學的課程大多收費昂貴。
調查另指出,相比學前支援服務,學齡SEN兒童的「校本支援」政策沒有規定每名學生每年有60小時的標準化專業服務,而且所提供的情緒管理、社交小組等,多由學校社工負責,缺乏職業治療師、言語治療師、教育心理學家等專業人士支援及持續評估,同時多屬短期或次數偏少,並設有名額。
社協去年7月起展開「人本支援」先導計劃,資助基層學齡SEN兒童每月1500元尋找針對性私營服務,調查顯示他們接受坊間SEN支援後,學業、個人發展方面等都有正向改變。社協倡政府結合校本、人本支援模式,在加強「校本支援」方面,按學校SEN學生的種類和數量提供針對性津貼,如「讀寫障礙治療津貼」等;至於「人本支援」,可為基層SEN兒童提供現金資助或學習券,用於治療、興趣班和補習,並借鑑學前支援計劃,由專業團隊提供介入建議,甚至定期評估。
相關文章:融合教育開支7年增1.7倍 上學年SEN統籌主任支援教師人手編制219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