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統計處昨日公布,11月本港零售額按年升7.1%,為連升10個月,但按月增長放緩5個百分點,以及遜市場預期,總銷貨價值的臨時估計為307.2億元。統計去年1至11月數據,在消費券於8月開始發放後,整體零售銷售金額較之前增長,當中又以智能手機、電器等耐用消費品類別增長更明顯,成為消費券「贏家」。零售管理協會就12月銷情訪問商戶會員,調查結果指,雖然12月消費人流增加,但個別消費力較以往弱,12月消費券的帶動效應減弱。
電器及其他未分類耐用消費品升幅明顯
港府分別於去年8月1日及10月1日發放消費券,當月的總銷貨價值達285.9億及307.4億元,分別按月升5.1%及9.7%,而電器及其他未分類耐用消費品銷售額在8月後上升趨勢明顯,單以8月及10月為例,銷貨價值分別達30.8億及48.1億元,按月升24.7%及37.8%,該類別升幅明顯跑贏當月整體表現。據統計處資料,耐用消費品主要包括電器、攝影器材、電腦、電子產品等周邊設備。
至於珠寶首飾、鐘表及名貴禮物類別在8月及10月的銷貨價值為31.7億及35.3億元,分別按月跌0.3%及上升11.4%。至於個別項目如服裝鞋履,8月銷售額甚至較7月下跌。
相關文章:零售前線人員「跑數」新渠道 網店平台「掌舖」助企業員工設「網上個人店」
政府稱消費氣氛正面 業界指升幅不算高
回顧11月表現,政府發言人表示,受惠於經濟穩健復蘇和消費券計劃,消費氣氛維持正面,零售業總銷貨價值在11月維持在300億元以上。
零售管理協會主席謝邱安儀稱,11月升幅「不高」,考慮到2020年同期正處於第四波疫情爆發初期,存在低基數效應。謝邱安儀形容11月屬「普通月份」,由於消費券發放高峰期大致已過,以及未到聖誕消費旺季。
聖誕檔期人流增加 惟消費券帶動效應已減弱
謝邱安儀稱,由於12月疫情穩定,聖誕節消費及人流向好,街舖與商場人流「表現不俗」,普遍旅遊區商戶反映市面人流明顯較2020年增加,主要因聖誕燈飾及商場大力推動節日活動,吸引人群前往當區消費。惟市民普遍消費單價不高,因當區主要以銷售奢侈品牌為主。
零售管理協會早前曾就12月銷情訪問3300個商戶會員,謝邱安儀表示,12月份銷情與11月份相若,當中百貨、鐘表、珠寶類銷貨價值按年升兩成至四成,化妝品、個人護理及眼鏡等銷貨價值按年有單位數升幅。惟家具、電器、電子產品銷貨價值按年持平,主要因12月消費券的帶動效應減弱。
謝邱安儀表示,聖誕檔期以服裝類別銷售表現較為理想,但計及整個12月服裝類別僅保持單位數升幅。
相關文章:疫市零售業丨屈臣氏力拓O+O購物 迎180周年 CEO倪文玲:疫情猶如「壓力測試」 強調無裁員減薪
12月生意與疫情前比較仍有兩三成差距
她指出,雖然12月消費人流增加,但個別消費力較以往弱,猜測與股市波動有關;另外,天氣因素亦未能如以往大大提升服裝及電子產品行業的銷售。
謝邱安儀又稱,聖誕期間中港未能通關,本港市道欠缺旅客消費,生意與疫情前比較,仍有兩至三成差距。
商戶:農曆新年前生意料仍有增長
對於本月銷售預估,謝邱安儀稱,本月正處於第五波疫情爆發的臨界點,不明朗因素令業界擔憂,若疫情再爆發,必然會影響生意,連帶影響農曆新年市道及通關進度。
她又稱,若撇除疫情因素,多港人留港消費,商戶預期1月至農曆新年前的生意仍會有一定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