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學童自殺問題近期響起警號,中大醫學院針對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調查發現,約四分之一學童過去一年出現精神疾病,另有6.9%的人過去一年曾有自殺念頭或行動,中學生比率更達14.5%。有學者倡增家庭支援青年服務,而諮委會主席黃仁龍期望學校將精神健康放首位,放輕追進度等其他事項,他形容本港教育制度「一個考試定生死」,促反思如何令學童對成功有不同標準,而非單看重學業。他亦強調,教師是識別有需要學生的第一線角色,惟承認教師壓力龐大,政府長遠須「深耕細作」,包括提供充足資源及照顧教師精神健康,才能令教師和校方發揮作用。
相關文章:學童精神健康|研三層應急機制 由教師社工到醫局 治療師:情緒問題多源自家庭
逾24%學童過去一年出現精神疾病 近半多於一種
中大醫學院受前食衛局委託,於2019年1月至今年6月30日,招募126間不同地區及辦學模式的學校約6000名6至17歲學童及其家長,做單對單臨牀面談及問卷調查等,內容涵蓋全部逾31種精神疾病。結果顯示24.4%學童過去一年出現精神疾病,當中近半數更有多於一種精神疾病。
中大心理學系教授梁永亮稱,學童精神病大多屬早期或輕微,較難察覺,父母精神健康、睡眠質素及學業是三大風險因素,及早識別和介入可扭轉。他稱患有過度活躍或自閉症的學童傾向衍生其他情緒病,原因是他們「知道自己不能專注,讀書一定不好,(所以)久不久就會焦慮」。

學者倡增家庭支援青年服務
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名譽臨牀教授熊思方認為,社會不應只聚焦學童自殺,政府須在底層多做工夫,包括教育、家庭支援及青少年服務等,並要克服學童求助障礙。他引述以往研究稱,過半精神病患者早於14歲前已現徵狀,另八成有焦慮或抑鬱症病史的成人於20歲前已有病徵。
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教授陳秀雯說,不論教育制度如何,精神健康是不可避免的公共衛生問題,社會包括家長須去除對精神病的標籤,在家庭和學校入手建立學童健康心理。
梁永亮補充,20至30年前社會對過度活躍或自閉症的標籤嚴重,經多年努力,家長接受程度、學校支援及政府資源方面均有明顯改善,相信將來對其他精神病亦可改變。
相關文章:教育心理學家教路:情緒管理三部曲 由察覺到尋求專業協助
黃仁龍倡照顧教師精神健康 助三層識別機制發揮
政府提出為期一至兩個月的跨部門三層應急機制,由教師及校本社工識別高自殺風險學生,但被質疑教師工作繁忙,恐未能發揮識別作用。黃仁龍強調,教師是識別有需要學生的第一線角色,惟承認教師壓力龐大,政府長遠須「深耕細作」,包括提供充足資源及照顧教師精神健康,才能令教師和校方發揮作用。
現時政府「醫教社同心協作計劃」有逾200間學校參與,校內會組成跨專業團隊支援有需要學生,並與醫管局等緊密合作。黃仁龍說,三層應急機制有即時需要,長遠而言須不斷檢討醫教社計劃運作,提供充足資源及改善機制,令教師發揮一線識別學生風險的角色。
相關文章:新秀社工以生命照亮工作 實踐助人使命 必備「10個心」
認應急機制忽略支援家庭
他亦承認三層應急機制忽略對家庭層面的支援,建議學校識別高風險學生後,須提供家庭等不同層次支援。
陳秀雯說,以醫教社為本的支援系統是可執行(actionable)的機制,惟現時推廣不足,各層效率亦欠奉,現時面臨新冠疫後餘波,有必要加強支援。她亦認為教師負責識別是合理做法,但不應將所有責任推卸教師身上,指政府有責任統籌及提供足夠資源,包括為學校提供專業人士如社工、輔導員及臨牀心理學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