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鑽石山荷里活廣場命案掀起各界對本港精神健康服務的關注,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本周五(9日)將討論醫管局精神科人手等問題。委員之一、港大醫學院精神醫學系講座教授陳友凱稱,目前照顧社區精神科患者的「個案經理」大多為社工,欠醫學訓練,未必能完全照顧中度至嚴重患者醫學需要,會上值得討論仿效美國培訓具精神醫學資格的「臨牀社工」。有本地精神健康慈善機構早前諮詢本港多間大學及社福機構後提出類似建議,臨牀社工身兼輔導及治療角色,另建議培訓情緒輔導員,能短期內大增人手。

明報記者 張逸羲
個案經理一對41人 醫管局稱會增人手
醫管局精神科醫生、護士及臨牀心理學家短缺,社福界亦見人才流失。據醫管局回覆數據,截至今年3月31日共有430名個案經理服務約1.81萬名患者。該局稱經理對病人比例由過去約1:50降至約1:41,並會在2023/24年度增加6名經理,目標達至1:40。
相關文章:精神科護士觀察力、耐性不可或缺 適當介入、治療性溝通技巧 建立互信
陳友凱向本報表示,精神科服務須靠跨專業團隊,在病人集中的醫院較易做到,社區患者則依賴個案經理跟進,現時主要由社工擔任,但一大困難是社工缺乏醫療訓練,認為培訓臨牀社工可彌補不足,惟有關專業需長時間集中培訓,資格認證非常重要,並非「唾手可得」能即時增加人才。
相關文章:關注精神健康|精神科醫患比例1:761 精神健康諮委周五開會商討服務及人手安排(附醫管局精神科服務數據)
籲政府推動培訓臨牀社工 須進修精神醫學相關碩士課程
臨牀心理學家、精神健康慈善機構「香港心聆」行政總裁凌悅雯接受本報訪問時稱,早前諮詢港大、中大、浸大及多間社福機構後,向精神健康諮委會提交建議書,提出由政府推動培訓臨牀社工(clinical social worker)等輔助專業人員。她稱臨牀社工讀完學士課程後須進修一至兩年精神醫學相關碩士課程,由於同時具醫學及社福資歷,臨牀社工可多層次照顧社區病人心理、家庭及工作等問題,她指現有大學提供類似碩士課程,相信整合後不難實行。
精神健康諮委會委員、社區組織協會幹事阮淑茵稱,本地機構曾推出類似試驗計劃,培訓人員應對長者情緒的知識和技巧,樂見初步成效,雖然不等同臨牀社工資格,但反映值得推動社工接受精神醫學訓練。
相關文章:社工入職情况2023
情緒輔導員助識別潛在患者 資歷要求低 可短期大增人手
凌悅雯稱,建議書另提出仿效英國等地培訓情緒輔導員,照顧輕微至中度抑鬱和焦慮患者,只需完成120小時課程並實習,可短期內大增人手。她透露其機構過去兩年開班訓練了80名情緒輔導員,推算本港每年須培訓至少50至100人才足夠,冀由政府推動,設資格認證及培訓標準,並讓情緒輔導員加入地區康健中心,與地區組織合作識別潛在患者,及早介入。據悉精神健康諮委會有意加強地區康健中心在精神健康服務的角色,細節仍待商議。
陳友凱稱英國情緒輔導員主要是未有執業資格的心理學系畢業生,且當地基層醫療遠較本港成熟,難直接套用;他稱情緒輔導員只能按指引跟進個案,醫管局以往雖曾培訓,未見明顯成效,但認為值得在諮委會討論培訓臨牀社工及情緒輔導員,長遠考慮引入,短期內則須先增加培訓精神科醫生、臨牀心理學家等。
相關文章:【2022年全球健康指數調查】調查指香港身心健康指數連續3年位列亞太地區榜末 近9成港人壓力過大 精神健康問題響警號 籲僱主提供相關支援
專家倡階梯支援分程度 按病情集中資源助患者
英國及澳洲等地均採取精神健康「階梯支援模式」,按病情嚴重程度劃分,提供不同層級的協助及治療,頂層是最嚴重及高危精神病患者,須住院接受跨專業團隊治療,愈低層的病人所需醫療服務愈簡單。陳友凱認為,階梯支援是最理想管理模式,按風險明確訂立支援配套,長遠值得仿效,惟關注本港各類人手都短缺,當病情輕的人得不到足夠支援會「卡」在低層,無法獲較高層次支援。
港各層均人手短缺 恐低層病者惡化
階梯支援模式(Stepped Care Model)2011年由兩名學者在英國提出,其後獲英、澳、加等國政府或社福機構採納及演變。澳洲衛生署文件指出,階梯支援能針對精神病患者個人需要,按病情升級或降級,從而獲得最符合所需的支援及服務,善用系統有限的人力和資源。
陳友凱稱,階梯支援模式可理解成一個三角形模式,底層牽涉輕微病人數量最多,故服務提供者亦最多,但其資格未必需要很專業,然後按病人病情及風險上升,參與的服務提供者資歷和能力也相應增加。他認為在本港有限資源下,長遠可仿效這模式。
至於臨牀社工及情緒輔導員等角色,他稱是屬階梯中層,負責跟進中度患者;但他關注本港精神科醫護、心理學家、社工、職業治療師等均缺人,若階梯每一層資源都不足,不但無法發揮效用,更會得不償失;按一般理解,若梯級底層資源不足,會令愈來愈多輕微病人病情惡化,病人湧至上層爭資源,惟實際會令惡化病人滯留在低層,沒機會獲所需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