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大半生在社福界打拼,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行政總裁蔡海偉迎來任期最後一天,明日起退休轉任顧問。回望這33年,由政策研究、提出倡議到推動改變,他視早年成功爭取政府設立扶貧委員會和貧窮線為成就,近年另一突破是「踩過界」推動社會房屋,並將曾看似遙不可及的樂齡科技引入社會服務。不過,他遺憾未能成功爭取全民退休保障,指已錯過推行的黃金時機;他也對貧窮議題念茲在茲,促請政府制訂扶貧目標,保留貧窮線並定期公布貧窮數字。
明報記者 陳柔雅
時針回撥至1992年,蔡海偉加入社聯復康部,數年後短暫「跳槽」,1996年社聯成立政策研究部,他獲時任總幹事許賢發邀請回巢,自此做了連串研究並提出倡議,2013年底升任行政總裁。
昔日貧窮研究引起社會關注,社聯力爭成立扶貧委員會。結果政府於2005年成立扶委會,被蔡海偉視為早年一大成就,仍記得那年那天突獲時任特首董建華接見告知好消息。政府也於2013年公布首條官方貧窮線,藉數字了解貧窮狀况。
指倡議手法隨年月變
由輿論施壓轉為實踐概念
倡議手法隨年月變,蔡海偉見證社聯由發布研究,藉輿論壓力推動政府,到近年嘗試將創新概念落地推行,「證明它有價值和可行性,吸引政府採納」。他認為另一突破是2017年推動社會房屋共享計劃,後來首次利用組裝合成法興建「南昌220」過渡房屋,「打造了整個生態系統」,促使政府推行過渡房屋政策,令不少基層生活改善。

另一突破是將樂齡科技應用在社會服務,他帶領社聯於2017年舉辦首屆樂齡科技展,近年逐步將產品推廣至院舍以至尋常百姓家,幫助長者和殘疾人士。
高齡人口增 實行更困難
指推行全民退保時機已過
若要數算遺憾,蔡海偉說是未能成功爭取設立全民退休保障,不過,政府設立長者生活津貼等,「政策效果與我們想推全民退休,都有七、八成接近,雖然未完全達到目標」。被問應否重啟討論,他指已錯過推行全民退保黃金時機,千禧年代初高齡人口較少,許多人能供款,可令計劃長遠可行性更高,如今推行更困難,「有時政府做政策要有長遠計劃,有時啲野錯過咗係返唔到轉頭」。另一遺憾是未能推動全民醫療保險,惟議題複雜,料需繼續研究。
籲保留貧窮線訂扶貧目標
促定期公布貧窮數字
現屆政府強調精準扶貧,擬棄用舊有貧窮線,改為制定相對扶貧線的分析框架,料明年上半年公布相關工作報告。曾任扶委會成員的蔡海偉認為,政府固然可選擇並支援最有需要的扶貧對象,「但都要有數字先做到精準扶貧」,仍需保留貧窮線和定期公布貧窮數字,並制訂扶貧目標。

與政府交手多年,他有感近年港府管治文化改變,以往重視市民意見和參與,現時強調行政主導,「似乎更着重效率,或希望更快見到政策成效」。但他認為政府非鐵板一塊,以財赤下削減社福機構資助為例,局方很快提出支援措施並與業界溝通。他認為要令政府明白「與業界溝通是可以令它制訂政策更精準、更回應到社會需要」,社福界是政府推動社會服務的最佳拍檔。
在蔡海偉眼中,社聯是個讓他實踐社工信念和推動社會政策發展的獨特地方,歡樂和滿足感比失望和悲哀的時間長。他形容團隊令他放心,認為是合適時候離開,「走得好輕鬆」,也相信接任的陳文宜會帶來新思維,但最不捨一班好同事,許多工作成果「靠我一個人一啲都做唔到」。
相關文章:最動人社工 用專業與熱忱改變社會 展現社會服務多元與挑戰

他未思索退休大計,會先與妻子到京都賞櫻兩周,「很久沒試過去多於一星期旅行」。他說仍會關心社會發展,或許會寫文章,也想多下廚和學習人工智能,「做番平時做唔到嘅事」,但不傾向從事受薪工作或政府公職。
籲社福界面對削資勿言棄
回首來時路,蔡海偉自言仍愛社工這份工作,日子有高有低,卻仍覺有價值,「希望年輕社工體會到社會工作的價值,全情投入服務社會,當你付出愈多,得着也愈大」,即使面對削減資助困難也不要放棄。
相關文章:「最動人社工」銘記初心使命 冀感染年輕社工「動起來」與服務對象同行
多年關心年輕人 時光倒流或想做前線
精通數理的蔡海偉在港大修讀機械工程,但小伙子關心社會和弱勢,逐漸意識到機械工程這條路不適合自己。他畢業後成為中學教師,夜晚在青年中心兼職,其後遠赴美國攻讀社工碩士學位,回港後加入社聯復康部,雖曾轉工4個半月,最終仍重返社聯主力政策研究。一晃眼33年,他打趣說其中一個遺憾是「太早入社聯,無機會在前線打拼,試吓自己係咪真係唔得呢!」
大學讀工程 覓志向轉攻社工
蔡海偉自覺專長是政策研究和數據分析,未必是前線工作。不過,若時光倒流,他會想成為青少年服務社工;事實上他多年來關心年輕人,包括關注疫後浮現的青少年精神健康問題。
修補關係需時 「勿放棄年輕人」
2019年反修例運動初期,蔡海偉曾撰文呼籲社會用心聆聽年輕人聲音,要更多為孩子的快樂成長和生活好好反思。被問現時政府有否充足聆聽年輕人聲音、對部分年輕人變得「躺平」或不參與社會和政治有何看法,他說「年輕人是我們的未來」,深信「香港人整體很愛惜年輕人,千祈唔好放棄佢哋,要對佢哋有信心,畀機會佢哋,當佢覺得喺成個社會係有份,自然會更積極參與社會」。
至於修補撕裂,蔡海偉認為「修補關係有時非一時一刻可做到」,但不應放棄,冀政府與年輕人互相接納情况能繼續改善。他指政府有制定《青年發展藍圖》,相信亦想促進年輕人發展、參與社會或政府諮詢架構,「但都要雙方面互為影響」,冀年輕人見到政府工作後,對參與政府和社會更有信心,同時政府可給予更多機會。
6年過去,大批參與反修例示威的年輕人被判入獄,他說不少已付出代價,不少民間團體、大學、僱主願意給予機會,冀日後更多僱主採取開放態度,勿放棄這批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