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面對財赤,政府早前明言可節約教育開支。科技大學校長葉玉如前日(12日)及城大校長梅彥昌昨(13日)均表示,不會削減人手。葉又提到成立第三間醫學院需很多經費,認為本港醫生短缺,「大學自己也願意付出,幫助政府做這件事」;距離遞交新醫學院建議書尚餘約一個月,團隊正撰寫建議書。此外,梅稱大學會與政府並肩共渡時艱,稱可承受3%至5%的撥款減幅。

相關文章:科大目標2027年前建港第三間醫學院 擬招收持不同領域學士學位者
科大:撥款佔收入近半 盈餘多有既定用途
根據科大2023/24年度《財務報告》,該校年內錄得14.5億元盈餘,當中「政府資助及撥款」收入約35.6億,佔收入約47.4%。
學界近日討論大學可怎樣開源節流。科大會否調整學費以增加收入?葉玉如前日在傳媒春茗說未有定案,又稱大學盈餘已有既定用途,強調校方不會因調整撥款而削減人手。副校長(行政)譚嘉因補充,大學盈餘逾八成已有預定用途,如預留作教學、研究及建設等。
有校方高層指出,當局正着力建立「留學香港」品牌,「無理由在教學方面減(撥款)」,稱校方將透過籌款以盡量減少對大學的財政影響,形容籌得愈多愈好,「無論由捐予學生的10萬元獎學金,還是幾億元,(科大)同樣積極籌備」,但承認「大環境」財赤會影響捐款收入。
相關文章:資助大學財務報告|港大成八大之冠 去年38億盈餘 僅理大跌 歸因人員增長薪酬調整
另一校方管理層認為政府「最好不減」撥款,科大有眾多研究項目,為本港科研發展及人才培養帶來即時幫助,但稱理解政府現時財政緊絀,盼當局調整大學撥款屬短期安排,並設限期。該人士亦稱,本港正推動發展成國際教育樞紐,「我們在外面宣傳香港環境多好、教育質素多好以吸引人來,如果(現在)傳香港教育減少資助,不多不少都有影響」。
相關文章:香港未來人才深造獎學金計劃|每人10萬 涵「八大中心」學科 育本地高端人才

城大:撥款減5%可承受 利用科技節流減行政人手
城大2023/24年度《財務報告》顯示該校轉虧為盈,年內盈餘錄1.74億元,當中「政府撥款」收入約35.2億,佔收入約53.4%。梅彥昌昨在傳媒春茗提及,很多人以為大學有很多儲備,但約九成儲備其實已有既定用途,校方過去盡力尋找替代資源,包括與全球大企業合作。他續稱,營運大學所費不菲,但認為投資長遠可帶來倍數回報,好比畢業生可投身及創造更多就業職位。他又強調人才難覓,不會削減人手。「大學屬長期投資,對本港未來發展重要,若不投資大學,長遠會遭受巨大損失」。
副校長(行政)周彩英表示,大學將利用科技節流,減省行政人手,以調撥教學人員從事其他更有價值崗位,又稱冀透過各項研究企劃書,吸引捐款及企業合作機會,但強調大多捐款已設指定用途。至於會否調高非本地生學費,城大首席及常務副校長李振聲稱,視乎需要調整,舉例如獸醫等科目成本較高的學科,或考慮調高學費,又稱未必一次過大幅度加費,視乎市場接受程度,「起碼我們都沒有理由蝕本」。
中美角力 城大難聘美教授將放眼歐洲
對於中美角力有否影響大學與美國院校合作及招聘,梅彥昌說目前很難與美國的大學合作,即使大學願意合作,美方政府「畀咗啲難處」,又指若美國人才意識到問題或會改到本港發展。此外,也影響招聘教授,近年邀請幾名美國教授加入城大,均不成事,他計劃短中期內聚焦與歐洲院校合作,「全球風向已變,但並不代表我們只可坐視不管及擔憂」。梅承認會影響教學,但認為科技及創新不設地域限制,「東家不打打西家」,指城大積極在歐洲尋找合作機會。
相關文章:留學攻略:德國、荷蘭及瑞士 放眼歐洲 汲取工作經驗拓視野
科大首席副校長郭毅可則稱,美國是全球科技發展最重要的國家,中美科學合作非常重要,科大重視與美國發展學術交流,去年校方亦與美國頻繁交流,逾百名教授和學生互訪。
郭續稱,科大未來着力發展包括生物醫學、人工智能及芯片等六大領域,將持續全球招聘學者,強調沒地域限制及重視國際化。談到美國收緊對華晶片等技術管制,有校方管理層舉例內地很多晶片廠正急起直追,又說目前科大與美國各大學合辦的學位及項目暫不受影響。
相關文章:大學聯招|科大新推生物醫學健康科學課程 配合申辦醫學院 盼拓學生出路
稱研究項目可延長「待轉風向」
香港民意研究所昨表示,現時推動科學民研舉步維艱,宣布將轉型甚至結業。被問本港是否難以推展例如涉及六四等學術民意研究時,梅彥昌說「只是難而已,不是說不可能」,稱「大學為了香港不能倒閉,大學會盡力做可做的」;認為部分研究項目可延長,直至「風向轉回來(until the winds come back again)」,時機變得適合,他又形容本港院校已較西方大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