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新冠疫情持續逾年,面授和網上混合教學經已成為新常態。牛津大學出版社(中國)上月以網上問卷訪問383名幼稚園、中小學教師,發現他們使用數碼工具和科技教學次數增加,由去年2月至8月的平均每周3.2次,升至本學年起每周5.5次,反映不少教師習慣在課堂融入科技;近八成半人表示混合教育令教學模式和內容更多元化,81%受訪教師認為可幫助整合學生數據,以處理班上學習差異。教育局亦公布,優質教育基金撥款5億元成立「優質教育基金電子學習配套計劃」,促進學界商界合作發展電子學習系統。
初期難評估學生專注力 料花2.8年充分準備
資深中學教師、資訊科技教育領袖協會主席黃健威稱,疫初曾聞有小學難推網課,當中有學校在晚上7時安排小一二網上授課,配合家長下班從旁協助年幼子女。他說,不少教師不時反映網上授課難評估學生是否專心,或如何控制網課秩序等。他稱,調查預計教師要2.8年時間,才能充分準備做好混合教學。
相闔文章:幼師與 SEN 學童、家長疫境同行 不建議「不停學」 復課與否教學 5 點注意
鳳溪第一小學校長朱偉林表示,校內四成學生為跨境生,校內教師年多以來鑽研不同視像軟件教學,他稱,明白基層學生或缺乏不同電子裝置,建議學校可為學生申請關愛基金,以借用有需要的流動電腦裝置。

相關文章:網上教學新常態丨八大獲撥資源推網課發展 人手、硬件配套升級
教局撥5億 助學界研電子學習系統
教育局昨公布,優質教育基金撥款5億元成立「優質教育基金電子學習配套計劃」。有中學校長說,本港電子學習平台仍在發展階段,新計劃除提供資金,亦連繫技術層面較強的大學,令開發新項目有較大成功機會。
計劃將邀請經挑選的優質教育基金資助電子學習項目的受款人提交計劃,發展及推廣項目成品,同時即日起接受大專院校或辦學團體申請計劃撥款,以發展配套促進學校推行電子學習。局方昨發信邀請公營及直資學校以及參與幼稚園教育計劃的學校參與計劃,成為大專院校及辦學團體的伙伴學校,協助構思電子學習新項目,並試用項目成品。
獲批項目可獲3年有時限撥款 加強教師支援
優質教育基金秘書處將會成立委員會,成員包括資訊科技專家、學界、商界等代表,負責審批申請和提供意見。獲批項目可獲最長為期3年的一次過有時限撥款,參與計劃的公帑資助學校亦獲為期3年贊助試用項目成品。
香港聖公會何明華會督中學校長、香港電腦教育學會副主席金偉明說,即使疫情消退,網上教學浪潮也「返不到轉頭」,惟本港網上教學平台仍在發展階段。他說外地有電子學習平台能分析學生學科範疇強弱,令教師可加強支援,但平台使用簡體字或按外地課程設計,不適合本地學校。他說,其校曾與商業公司商討設立平台,利用學生考試分數預測數年後成績。他稱開發平台難處之一是資金,今次計劃除提供撥款,亦連繫技術層面較強的大學,讓開發成功有較大機會,其校有意參加計劃成為伙伴學校。
津中議會主席劉振鴻說,現時電子學習平台大多讓教師教授課堂內容,但未用盡科技功能協助學生,例如外國有人工智能平台協助教師批改作文,亦有平台收集學生數據分析學習盲點,他認為參與計劃的機構可考慮朝相關方向發展。